分享

开年特展剧透!深藏不露的南薰殿帝后像,明年亮相台北故宫

 小熊家228 2020-09-06

权力的形状—南薫殿帝后像特展

图自台北故宫

前言:

展品全公开!

故宫博物院的南薰殿,是一个神奇的存在,它始建于明代,位于紫禁城西南角,殿面阔5间。曾当过库房,养过警犬,几十年来,它一直秘不视人,用于存放各类建材和杂物。在更早之前,这里还存放过中国历史上成完整系统的历代官方画制的帝后画像。

1747年的十月辛巳,乾隆皇帝在内务府库中发现一批来自前明留下的画像,这些画像以历代帝后的标准像为主,还杂以名臣圣贤画像,均描绘精致,不似民间所为。它们是明清易代之后,由清政府统一收贮在内务府库中,几十年来无人问津,“尘封蛀蚀,不无侵损”。于是皇帝下令,将这批图像统一装裱,在这个命令下达几天后,也就是十一月初六,这批图像被送到造办处的秘殿珠林处重新装裱。乾隆很关心此事,详细指示了装裱的等次,用料,颜色等细节。短短的一个月多,也就是十二月二十日,这批画就装裱完成了。并被奉藏在修整一新的南薰殿中,为此,乾隆还作《南薰殿奉藏图像记》,刊刻于石,立在殿前。所以,这批画像又被研究者称为南薰殿图像。



1945年,南薰殿的大部分画像都被运至台湾,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剩余小部分则分散藏在故宫博物院和国家博物馆。

比如国家博物馆正在举行的“妙合神形——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明清肖像画展”中,就出现了几幅南薰殿旧藏帝王像。


(明)宋太祖赵匡胤画像轴

(明)元太祖成吉思汗像

就台北故宫藏南薰殿画像的整体风格来看,宋代之前的帝后像应该是后制的,而宋元明三朝的肖像大致和其时代相符,应为原物。


这批图像,不但受到乾隆的注意,而集中收藏,民国以后,清宫收藏开放,也不断引发很多人的好奇及注意,民国初年的故宫周刊,曾不厌其烦地以连续刊登南熏殿图像。


《故宫周刊》中的南薰殿画像

迁台后的蒋家时期,蒋中正来故宫,也不忘特别观赏这批帝王画像。


蒋中正参观联合展览会

而台北故宫几次重要的展出,南熏殿图像都扮演重要的角色。


菲律宾总统参观台北故宫

泰国国王参观台北故宫

越南总统参观台北故宫

南薰殿画像的政治含义,便是封建王朝背景下,对前朝道统法统的继承;在文化上,它们又是研究古时奉祀,衣冠等制度的实证;在艺术上,它们更是官方绘画水平的更高体现。因此这批图像历来被研究者所重视,想一窥其全貌。好在近年来,台北故宫的数字化进程不断加快,陆续公布了一些清晰的南薰殿图像。今年,台北故宫公布的展览计划中,更有以南薰殿帝后画像为主体而举办的“权力的形状—南薫殿帝后像特展”(2021-01-01——2021-03-25),根据公布的展件清单,特展共展出25件(套)作品,其中一些图像此前还未曾公布过高清数字资料,令人期待。

夏禹王立像

淳祐元年(1241)宋理宗(1205-1264)至太学,作《道统十三赞》,后命马麟(约1180-1256后)绘成图像,藉以彰显其道统与政统合一的政治理念。今仅存其中的五幅,合称《道统五像》。其中《伏羲像》署有马麟款,其余四幅则无,但五像风格接近,且上方均有宋理宗亲笔题赞,明显同出一人所绘。马家的招牌是山水画,马麟的父亲马远,便以“马一角”式的山水构图闻名天下。因此,马麟的这几幅人物画,在其中则更显得珍贵。


唐太宗立像(一)

南薰殿图像中的有几轴巨幅的前代帝王画像,如唐高祖,唐太宗,后唐庄宗等,这些画尺寸相近,虽然冠服体现了不同的时代特征,但腰间的饰带銙是明代样式,应是明代制作的前朝画像。


宋英宗坐像

宋英宗赵曙(1032年2月16日-1067年1月25日),原名赵宗实,是濮王赵允让之子,过继给宋仁宗为嗣,是北宋第五代皇帝


明孝宗坐像

明孝宗朱祐樘(1470年7月30日-1505年6月9日),或称弘治帝,是明宪宗皇三子。明朝第9位皇帝


宋仁宗坐像

宋仁宗赵祯(1010年5月30日-1063年4月30日),初名受益,宋真宗的第六子,生母李宸妃。天禧二年(1018年),进封昇王,同年九月立为皇太子,赐名赵祯。北宋第四代皇帝。


宋仁宗半身像


宋宣祖坐像

赵弘殷(899年-956年)涿郡保州人(今河北省保定清苑区),后迁居洛阳。是北宋开国君主宋太祖赵匡胤、与继位者宋太宗赵光义的父亲。赵敬之子。宋朝建立后,庙号宣祖


宋宣祖后坐像

昭宪太后(902年-961年)杜氏,名失考。为赠太师杜爽长女,母范氏。杜琬孙女,杜蕴曾孙女。宋宣祖赵弘殷正室、宋太祖赵匡胤生母。于滋德殿崩逝,享寿六十。宋太宗上谥“明宪”,葬永安陵,神主祔享太庙。乾德二年,更谥昭宪,合祔安陵。


宋光宗坐像

宋光宗赵惇(1147年9月30日-1200年9月17日),南宋第三位皇帝,宋孝宗第三子。42岁时受孝宗禅位而登基。


宋光宗后坐像

慈懿皇后(1144年-1200年7月23日),李姓,讳凤娘,本籍安阳(今河南安阳),父亲是李道,官庆远军节度使。她是宋光宗皇后,光宗与孝宗关系失和,跟这位皇后有很大关系。


元代帝半身像冊 元世祖

元世祖忽必烈(1215年9月23日-1294年2月18日),孛儿只斤氏,为成吉思汗孙,父亲拖雷的第四子,母亲唆鲁禾帖尼的第二子,蒙古帝国大汗,元王朝的建立者。


元代帝半身像冊 元文宗

元文宗图帖睦尔(1304年2月16日-1332年9月2日),是元朝第八位皇帝,蒙古帝国第十二位大汗,两次在位,第一次在位时间为1328年10月16日—1329年4月3日;后复位,第二次在位时间为1329年9月8日—1332年9月2日,在位时间共4年。


元代后半身像 冊 元英宗后


元代后半身像 冊 元帝后納罕


朱元璋的真实长相

在南薰殿图像中,以明太祖朱元璋的画像最多,据统计其画像有立轴12,册页1,共计13幅。但是最令人费解的是,他一个人竟然有一正一异两种面孔。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一帅一丑。此次台北故宫把这两种画像都挑出来展出了。


以往,有不少人认为,长得丑的明太祖图像是清朝统治者故意丑化前朝而特意制作的。但是这种观点跟文献记载是对不上的。

早在明人的记录中,太祖相貌就已经发生变异。隆庆六年(1572年),时任南京工部尚书的张瀚在《松窗梦语》提及自己亲眼见到朱元璋的真实肖像:“余为南司空,入武英殿,得瞻仰二祖御容。太祖之容,眉秀目炬,鼻直唇长,面如满月,髯不盈尺,与民间所传奇异之象大不类”。张瀚看到的应该就是朱元璋的正形像,比较接近其真实面貌。至少从遗传学上讲,朱家的这种国字脸是一脉相承的。


在古代,帝王将相往往会因为各自的级别而自带不同的奇异。刘备在《三国志》中的记载就是“垂手下膝,顾自见其耳”——手长就算了,耳朵长到自己看得见就过分了,简直不像人。但这就是他异于常人的特征之一。朱元璋自然也不例外,《明太祖实录》说他“状貌奇伟异常人”,这种奇异的记录到了民间,往往会被神化,近乎神秘学范畴,异形像容易满足普通民众对皇帝认知的神秘心理,因此被大量制造,今天所见的太祖画像中,异像占了绝大多数,正形像反而只有寥寥几件。

现在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这些异性像是什么时候进入官方收藏的。

早在乾隆九年(1744年)三月,根据内务府对藏画的调查记录《内务府奏销档》记载,当时明太祖像还只有大小两件,此时乾隆还没发现这批画。这两件太祖画,是明代官方传下来的,很可能就是今天台北故宫的一轴一册大小两件正形像。


然而到嘉庆初年时,法式善《陶庐杂忆》记述太祖像就达到12件之多了。

嘉庆二十年(1815年),胡敬在《南薰殿图像考》中列举了12轴明太祖画像,其中明确指出其中有“凤眸龙颐,黑痣盈面,服冕垂旒,被衮执圭。”可见当时异像已经流入宫中。

明太祖坐像(二)


由此推测,异形像传入内府还是乾嘉之际,很可能是乾隆后期。

明代帝后半身像(一)冊-1.明太祖高皇帝;孝慈高皇后


明宣宗坐像

明宣宗朱瞻基(1399年3月16日-1435年1月31日),或称宣宗章皇帝,明仁宗嫡长子,永乐九年(1411年)立为皇太孙;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十月立为皇太子。洪熙元年(1425年)即位,次年改元宣德,明朝第5位皇帝,在位十年,享年35岁。


明代帝后半身像(一)冊 宣宗章皇帝;孝恭章皇后

孝恭章皇后(1399年-1462年)孙氏,山东邹平人。父亲孙忠,永城县主簿,封会昌伯。明宣宗朱瞻基第二任皇后,初封为贵妃,明英宗生母(或养母)


明代帝后半身像(一) 冊 孝惠皇后

孝惠皇后(15世纪-1522年),邵氏,浙江昌化县人,明宪宗朱见深贵妃,明世宗朱厚熜的祖母。


明宣宗马上像

本幅无画家款识,画幅左方浮贴一行书小籤,上书“宣宗行乐”四字。描绘宣宗骑马出猎,臂上架鹰,奔驰于河边,惊起雁群的情景。史册记载宣宗重视弓马,精于骑射。图中宣宗面容饱满,鬚眉浓密,穿著薄底白靴与胸、肩、膝盖处织绣纹饰的交领右衽黄袍。所戴帽顶附有顶珠,推测款式受到元代草原游牧民族影响,帽檐两侧也带有装饰,与北京故宫《明宣宗行乐图》所画的宣宗衣饰相同。


明仁宗坐像

明仁宗朱高炽(1378年8月16日-1425年5月29日),年号洪熙,明成祖嫡长子,其母为仁孝文皇后,中山王徐达外孙,明朝第四代皇帝。


明英宗坐像

明英宗朱祁镇(1427年11月29日-1464年2月23日[3]),明宣宗朱瞻基长子,生母(或养母)孝恭章皇后,景泰帝朱祁钰异母兄,明宪宗朱见深之父,是明朝的第6位和第8任皇帝;最初使用正统(1436年-1450年)年号,复辟后使用天顺(1457年-1465年)年号,在位22年。


明人画入跸图

“跸”的意思是帝王出行的车驾,“警跸”的意思是清道,禁止路上行人,以利帝王车驾通行。出警入跸,意指皇帝出巡归来。因此《入跸图》还有姊妹篇《出警图》,主题便是明朝皇帝带着大队人马,去京郊的十三陵扫墓祭拜先祖。《出警图》是陆路去,《入跸图》是水路回。

根据《万历起居注》记载,万历皇帝到西郊谒陵时乘马而去,坐船从水路而归,这正好与《出警入跸图》的描绘相符。所以现在普遍认为画中的帝王是明代的第13位皇帝万历皇帝朱翊钧。


出警入跸》是台北故宫博物院所收藏手卷画作中最长的两幅,人物众多,场面宏伟,在群星闪耀的台北历代绘画收藏中都是少见的超级钜作。据说,早年这幅画就让台故的工作人员头痛不已,因为它太长了,每次展出,工作人员都要设法在展馆内找到一个合适的场所,让这幅画全部展出。所以能够在展馆中一睹这幅国宝名画全貌的观众可以说是非常幸运的。

明代帝后半身像(二)冊 世宗肃皇帝;孝洁肃皇后


明世宗朱厚熜(1507年9月16日-1567年1月23日),或称嘉靖帝,明朝第11位皇帝,庙号世宗,年号嘉靖,正德十六年(1521年),明武宗驾崩无嗣,内阁首辅杨廷和立朱厚熜入继大统,即明世宗。



孝洁肃皇后,陈氏(1508年-1528年),明世宗朱厚熜第一任皇后,直隶元城县人,父亲是当地的秀才陈万言。



明代帝后半身像(二)冊 神宗显皇帝;孝端皇后

明神宗朱翊钧(1563年9月4日-1620年8月18日),或称万历帝,为明朝第13位皇帝,年号万历,是明穆宗朱载坖的第三子。隆庆六年(1572年),穆宗驾崩,九岁的朱翊钧登基,是为明神宗。在位48年,是明代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的皇后孝端显皇后(1564年-1620年),也是中国历史上在皇后位最长的一位皇后,正位中宫共四十二年。


资料参阅:

黎晟《清宫南薰殿图像考述》

胡丹《朱元璋相貌之谜的考析与解读》

台北故宫官网介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