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白露。

 zdjphoto 2020-09-07
文字 |「誰最中國」
圖片 |「誰最中國」

白露。
八月節
涼風至
白露降
寒蟬鳴
草木無聲
寂夜如霜
鴻雁南去
客夢歸鄉
天寒路遠
明日白露
 

白露,為秋季的第三個節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白露,八月節。秋屬金,金色白,陰氣漸重,露凝而白也”。夏日漸行漸遠,秋意漸漸明晰,天氣也變得清涼蕭爽起來。
 

白露秋風夜,一夜涼一夜。白露過後,氣溫驟降,山林川澤,一夕之間,俱披一襲朦朧白霧,飄飄渺渺,恍如夢裏。世界由燥熱的夏倏忽入秋,也驟然變得安靜,變得清冷,就連嘶嘶蟬鳴都成了一首靜謐婉轉的秋詞。
 

《詩經》中九月蟋蟀入戶,漫長的秋冬季也拉開帷幕。沉沉秋日裏,人閑桂花落,時間的流速放緩下來。清秋且守著窗,看庭前秋雨濕階庭;或是信步閑走,看落花遊魚,稻浪飛花;或是就著孤燈一盞,與長夜作伴,溫書調香。四時的流轉,在歲月這本書上變得更加美好豐盈。
 

古來白露有三候,《逸周書·時訓》有,“白露之季鴻雁來,又五日玄鳥歸,又五日群鳥養羞。”
 

一候 | 鴻雁來
秋日日漸寒涼,
鴻雁也向南去,
尋找過冬之所。


二候 | 玄鳥歸
《楚辭 離騷》中注:“玄鳥,燕也。”玄鳥類似燕子,秋日南歸,是歸家也。


三候 | 群鳥養羞
《禮記》曰:“羞者,所養之食。”養羞者,藏之以備冬月之養。“白露之後再十日,群鳥都開始準備過冬之食。
 

西風吹漸冷。


白露夜為霜。


淩晨積素光。


清風惹白衣。


憑几看魚樂。


殘荷半傾倒。


竹葉盡婆娑。


海水搖空綠。


冷月伴花眠。


山林自幽靜。
 

《孝經緯》中有,處暑後十五日為白露,因“陰氣漸重,露凝而白”,故為白露。白露時分,天地都染上一層清清淺淺的白色,萬物變得清變得靜變得透。這時節,氣溫變化尤為明顯。草木最先感知氣候,山野最先變換顏色。
 

清秋也因這淺淺白露,變得越發詩意。白露秋深,寒夜蟬鳴,風起,秋味越發濃。草木之氣凝而成露,化而為霜,天地都籠在這朦朦朧朧的一片霧色裏,再生出一個悠長詩意的夢境來。
 


白露 | 蒹葭蒼蒼。
 
白露的夢境,必是迂回曲折、蕭蕭瑟瑟的一片蒹葭。王國維曾說,《蒹葭》最得風人之致。想那蜿蜒曲折的水岸邊,蓬蓬勃勃地叢生著蒹葭,秋水茫茫,蒹葭蒼蒼,盡是風露成愁。這愁,是秋愁,是離愁,亦是四時流轉的愁。

向來覺得,二十四節氣中,白露最沾秋意。而四時萬物之中,蒹葭染盡秋風,亦最得詩意。夏走秋涼,白露成霜,蒹葭蒼蒼,有位伊人,在水一方。
 

清人牛運震也曾如此評《蒹葭》開篇,“只兩句,便寫得秋光滿目,抵一篇悲秋賦。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白露為秋,蒹葭和之。蒹葭最懂秋的心事。滿塘蒹葭,滿紙秋色。
 

白露三候,一候鴻雁來,二候玄鳥歸,三候群鳥養羞。鴻雁帶來歸期,玄鳥帶來舊音。水岸邊的蒹葭,最早感知秋意,她臨水而立,等秋來,等雁歸,也在等一個流落在風中的遊子回。



白露 | 秋夜长。
 
白露降,秋濃時,北雁南歸,月影茫茫,不止秋思繾綣,亦有鄉思濃濃。杜甫有詩,“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漂泊天涯的遊子見滿眼的白露霧色,遙遙想念故鄉的蘆花清霜,心底喟歎一句,不知故鄉入秋未?只能將一腔情思都寄與秋月。


月影千年,月照千古。橫亙千年的歲月長河裏,似乎還能得見那輪皎皎的月亮,高懸天際,將離鄉之人的鄉思照得明明晃晃。
 

白露,是天地之間自然萬物新的相遇,亦是一場新的別離。出草入草,白雲重重,紅日杲杲,秋月皎皎,左顧無暇,右顧已老。人世之間,幾多變換,而這月,這露,這清秋,卻千古都是悠悠如此。

 

白露 | 食俗。
 
清秋時候,江水未曾老盡,露水還飽滿鮮嫩。草木之間的露水,猶如是天地的靈氣。民間有收集白露時清露的習俗,以白露煮水烹茶入藥,疏瀹五藏
 

江浙一帶,還有釀白露酒、飲白露茶的習俗。且古人歷來有“春茶苦,夏茶澀,要好喝,秋白露”的說法。與鮮嫩的春茶不同,白露茶恍若一葉在幽幽歲月裏浸泡過,染盡了歲月的醇厚。溫和的秋日午後,飲一杯白露茶,亦是自在無邊。


白露時候,秋氣乾燥,宜食一些潤肺降火之物,雪梨、蓮子、百合、柚子都是不錯的降燥食物。南方福建地區還有白露之日食龍眼的習俗,以期滋補,亦有吃大枣进补的。

 
白露晝夜溫差漸大,勿再露身,天涼記得添衣。

文字  |  清 子
攝影  |  華 楠
- 特别提示 -
「誰最中國」文章,謝絕其他平台轉載

進入公眾號會話窗口,回復“白露”,獲取節氣主題手機壁紙

交易担保 谁立方 白露 小程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