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则诚 诚则明

 新用户41116858 2020-09-07

欧阳崇一是阳明先生很重要的一位弟子,他问过一个问题,今天大家仍然会感同身受。

欧阳崇一问先生:人情机诈百出,御之以不疑,往往为所欺。

这句话的含义是:人心惟危,道心惟微。人心难测,在用人时,如果不加以怀疑,往往会被对方所欺骗;但如果不信任他,又会显得自己心胸狭隘,到底该怎么做呢?

在《答欧阳崇一书》中,阳明先生给出了答案。

1. 不虑而知,恒易以知险;不学而能,恒简以知阻。先天而天不违,天且不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

阳明先生讲的不是文字,而是自己实修实证的境界。

先生说一个人的良知与生俱来,随时都可以去觉察自己心中生起的起心动念。是非对错,自己都是知道的。

孟子讲良知良能,每个人心中原本就有觉照的功夫,所以才“恒易以知险”“恒简以知阻”。

险和阻连在一起,代表艰难的状况。简和易连在一起,表示宽敞的大道。两句话连在一起,启示人们只要充分唤醒自己的良知和良能,就会心明眼亮、洞察万物,乃至于入木三分。哪怕遇到艰难险阻,也能够平安度过,以简易的方式超越艰难险阻。

2. 君子学以为己,未尝虞人之欺己也,恒不自欺其良知而已;

君子学习圣贤经典,目的是唤醒自己心中的大我,开发内心无尽宝藏,是为了建设自己,而不是为了识破他人的骗术。

学习只是不欺骗自己的良知,因而心灵品质、格局境界才能得以不断地提升。

3. 未尝虞人之不信己也,恒自信其良知而已;

不担心别人信不信自己,只需要自信。真正的自信就是自信其良知,自信自己拥有无尽的宝藏。因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

不为他人而学,不为他人而活。

4. 未尝求先觉人之诈与不信也,恒务自觉其良知而已。

君子学以为己,并不是为了去识别别人的骗术或者是看清他们是否值得相信。只是不断地觉悟自己的良知而已。

阳明先生用以上四段话告诉人们,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人生最主要的功课就是把心中的无尽宝藏开发出来,如此,很自然就能够明白、读懂他人。

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要偏航,不要为了修炼“火眼金睛”而去找捷径、抄近道。功夫就在每一个起心动念上,唤醒自己的良知才是根本。

接下来的五句话,阳明先生说,只要真的用功,建设心灵品质,就会得到相应的好处。

5. 是故不欺则良知无所伪而诚,诚则明矣;自信则良知无所惑而明,明则诚矣;

不欺骗自己的良知,依照良知而行,当心上的伪去掉之后,真诚就被唤醒了。真诚现,智慧生。

相信自己的良知,无所疑惑,把错知错见去掉,自然就能够读懂身边的人事物。

一旦读懂了人生的本质、真相之后,自然会把虚伪的成分去掉。不讲谎话,真诚才会被开发出来。正如《中庸》所言:“诚则明”“明则诚”。

6. 明、诚相生,是故良知常觉、常照。常觉、常照则如明镜之悬,而物之来者自不能遁其妍媸矣。

阳明先生把自己实证到的境界呈现在大家面前,明和诚相互推动,良知这颗心就像一面镜子。常觉、常照,自然能够遁其妍媸(美好和丑恶),明白是非对错。这就是阳明先生常讲的心生万法,心明眼亮。

7. 何者?不欺而诚,则无所容其欺,苟有欺焉而觉矣。

不自欺自己的良知,就能呈现出一份真诚乃至于至诚,而它可以温暖、融化他人,也就是至诚到别人都不忍心欺骗你。而你自己,对于他人的欺诈,自然也能感知。

作为普通人,真诚体现在对子女和父母的态度上。当我们十分关注子女、百分关注父母的时候,他们的喜怒哀乐我们都可以很敏锐地感知到。

同样的,如果我们用十分真诚的心面对他人,他人的起心动念我们也很容易能感知到。当两颗心靠得足够近的时候,就能够听到彼此内心的呼唤。

8. 自信而明,则无所容其不信,苟不信焉而觉矣。

自信心中有无尽宝藏,明白人生的本质和真相,就拥有了入木三分的智慧,对别人言语中的水分、不够诚实的内容,洞若观火。

9. 是谓“易以知险,简以知阻”,子思所谓“至诚如神,可以前知”者也……若就至诚而言,则至诚之妙用,即谓之“神”,不必言“如神”,至诚则“无知而无不知”,不必言“可以前知”矣。

有了明诚相生的境界,面对艰难险阻,就可以找到一条简而易行的出路,达到依道而行的境界。阳明先生38天擒住宁王,背后呈现的正是这个道理。

《中庸》有言:“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

至诚如神,心中的良知被唤醒,就可以感知事情发展的方向,就像阳明先生可以感知到宁王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好比下围棋,阳明先生是九段,宁王可能只有三段。三段选手坐在九段高手面前,稍动一棋,九段高手就知道他后面想走哪一步。

阳明先生讲不必至诚如神,因为至诚即神,可以前知。一个至诚之人“无知而无不知”。

正如孔子所言:“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一颗空灵的心,并不会在心里装下一万个知识点,而后根据这些知识点去回应别人的问题,而是无知而无不知,心中宝藏可以随时启用。

换句话说,并不是提前准备了很多素材,然后去回答别人的每一个问题,而是以心应心,感知他人的心,感知他人真正的需求,心生万法,这就是智慧在流淌。

《传习录》中,有这样几句珍贵的语录:

1. 某于良知之说,从百死千难中得来,非是容易见得到此。

阳明先生说自己关于良知的学说,经历了龙场悟道、生擒宁王等大是大非、风风雨雨,是经历了百死千难才明白和体证到的,而不是从书斋里出来的。

2. 此本是学者究竟话头,可惜此理沦埋已久。

阳明先生说本来这是很深的道理,达至良知则可以启用良知,良知原本就有,可惜这个道理沦埋已久。

3. 学者苦于闻见障蔽,无入头处,不得已与人一口说尽。

学习的人受各种不明和贪欲的障碍,无所切入,学不到圣贤思想的精髓。阳明先生怕弟子不明白,才迫不得已与他们一口说尽。

4. 但恐学者得之容易,只把作一种光景玩弄,孤负此知耳。

这是阳明先生在晚年对弟子掏心掏肺的几句话,他又担心大家得之容易,不深入用功,特此嘱咐弟子。

很多人学习的时候,也在犯这样的错误,觉得致良知很容易,就是唤醒良知,然后再启用良知,便误认为没什么好学的,或者是觉得自己明白了,回家就可以按照自己的良知做事情。

因为内心被许许多多的障碍遮蔽着,很多的不明、错知错见、偏知偏见都还在,贪心贪欲也都藏在角落里,良知怎能清明如镜呢?

每个人内心确实拥有无尽的宝藏,但如果不下真功夫,内心的良知就不会被唤醒,至诚如神的境界也就不会呈现出来。

少数人能成事,不是因为他天生能干,而是他肯干。

肯与不肯,展现的就是一个诚字。

诚则明,明则诚。

真诚的层次不断地提升,就会越来越有智慧;越来越有智慧,就会越来越真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