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智囊解——4. 孔子索马识心障

 heros8888 2020-09-07

有一天孔子出游,结果途中马跑出去吃了农夫的庄稼:农夫很生气,把马捉住关了起来。子贡低声下气的前去恳求,但农夫根本不予理会。孔子说:“用别人听不懂的道理去说服他,就好比请野兽享用太牢祭祀,请飞鸟聆听九韶音乐一样。”于是命马夫前去。

马夫对农夫说:“你从未离家到东海之滨耕作,我也不曾到过西方来,但两地的庄稼却长得一个模样,马儿怎知那是你的庄稼不该偷吃呢?”

农夫听了觉得有理,就把马还给马夫。

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粗人面前谈论诗书,这是不知变通的读书人所以误事的原因。马夫的话虽然有理,但这番话若是从子贡口中说出来,恐怕农夫仍然不会接受。为什么呢?因为子贡和农夫两人的学识、修养相差太远,彼此早已心存距离;然而孔子为什么不一开始就让马夫去,而听任子贡前去呢?因为孔子知道,若一开始就让马夫前去,子贡心中一定不服!如今不但子贡心中毫无怨尤,也使得马夫有了表现的机会。圣人能通达人情事理,所以才能人尽其才。

世人常以成文的法规来约束他人,以资格来限制他人,以兼有所长来期望他人。这样,天下事哪有成功的希望呢?

在孔子的众多弟子中,子贡是大智者,胸藏百万兵,腹有万千谋,曾以一己之力救鲁伐齐,颠倒天下。司马迁在《史记·列传·孔子弟子》中说:“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对子贡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子贡是个善于变通、智计百出的人,在救鲁伐齐的过程中,面对各国诸侯都能智计百出,侃侃而谈,却在一个农夫面前折戟沉沙,铩羽而归,甚至还不如一个马夫。

究其原因,也正在于“善于变通”的子贡的“不善于变通”。

每个人都有其局限性,有其变通的范围和幅度,这是由生活环境、教育背景、家庭出身、社会阶层、个人性格等多重因素造成的,我们将这种局限性称为“心障”,佛教中称为“心有挂碍”。子贡无法破除其“身份障”,无法变通到与农夫这个阶层融为一体。

我们常说境由心转,可一旦心有挂碍,心有所障,那心就转不动,境也就转不动了。所以心障就如同茧一样束缚着一个人的智慧和行为。心障越少,人就越无拘无束,也就更善于变通,适应更复杂的环境,得大自在。不过这种情况恐怕只有传说中的圣人能做到吧?圣人如龙,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

随着个人成长和身份地位的变化,每个人所需遵守的戒律都会越来越多,心障也越多,能够变通的空间也就越来越小,越不自由。有句话叫“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之所以说不清,就在于读书人心障太多,适应不了兵的风格,无法有效沟通交往。当一个人的心障多到一定程度,就成了契诃夫笔下的别里科夫——装在套子里的人。

孔子安排子贡先马夫后,就是要让子贡认识到他这个“身份障”的存在,希望子贡能够破除心障,更上层楼。然而心障的存在是普遍的,心障的破除是困难的,即便是孔子也有自己的心障不能破除,比如三礼障(非礼勿听,非礼勿视,非礼勿言)就是孔子的心障之一。孔子无法破除三礼障,那么当遇到孟尝君那样的困难时,即便是孔子和子贡这样的智者,其作用恐怕还不如两个鸡鸣狗盗之徒。

冯子批评“后世以文法束人,以资格限人,又以兼长望人”,是只知其一,只认识到了外界环境设置的各种规矩和门槛所导致人的心障;却不知其二,没有认识到一个人的心障更多是由于自己为自己设置的规矩和门槛所造成的。

子贡的“身份障”不仅仅是子贡这样的智者所面临的问题,很多身居高位的官员也会慢慢形成自身的“身份障”,随着职位的升迁,一些官员高高在上,养成了一派官老爷的作风,逐步脱离群众,不能深入基层,与民众沟通交流。这值得我们警惕和深思。我们需要清醒地认识到,苏联的解体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苏共脱离人民,逐渐形成了特权阶层而造成的。畸形的官场文化、特权阶层的形成,都使得苏共官员产生了“身份障”,成了装在“特权”这个套子中的人,逐渐脱离民众,失去了与民众相互沟通和理解的基础。

但各种心障的破除,尤其是对官员“身份障”的破除,不能寄望于圣人般的见识和自律,而是要依靠制度和文化的建设,通过建设一个良好的官场文化和制度体系来约束官员的言行,才能从根本上杜绝这种现象的产生。

苏联的殷鉴不远,所以一定要培养良好的官场文化,消除特权思想的生存土壤,不给“身份障”留下生存空间,而是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精神,强调“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通过一套制度安排实现官民一体,这样才能天地交泰,长治久安。

这个现象在企业管理,尤其是在市场营销中同样普遍存在。很多企业就像子贡一样,不能准确理解和把握目标客户群体的消费心理和消费特征,自说自话,完全不管消费者是否需要、是否理解,不是牛弹琴,就是对牛弹琴,闹出了很多笑话。也曾有很多人嘲笑脑白金的跳舞广告和当年红桃K、三株所采用的农村刷墙广告,认为过于下里巴人。然而这些似乎上不得台面的广告却为这几家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收益,就是由于他们采用了与孔子相同的用马夫对农夫的策略,以农村消费者喜闻乐见的形式占领了农村市场。

很多企业之所以不能理解消费者的消费心理,是因为他们缺乏接地气的能力和意愿。这是和子贡一样的身份障,子贡将自己定位为士大夫阶层,所以能面对诸侯,却不能面对农夫。企业中很多从事战略、营销和传播工作的人同样将自己定位为精英阶层,所以不能、不愿、也不屑于去理解消费者的需求和心理,只能按照自己心中对消费者的刻板印象去讲述产品的故事,更有很多人陷入了PPT迷宫,用华丽的表现形式和不知所谓的数据分析来掩盖自己的不接地气。

这个故事同时也从侧面说明了另外一个道理,即人皆可用,世无废人,重要的是能否得时得地。不得其时不得其地,马夫不过是个马夫,得时得地,马夫也可抵圣人。

冯子将这个故事归结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从而赞颂了孔子“圣人达人之情,故能尽人之用”的智慧。从常人的角度来看冯子的结论并没有错,但从智者的角度来看,心无挂碍、善于变通的智者必然是可以无障碍地融入各个群体的,又怎么可以硬归为某一类人呢?

子贡救鲁天下贺,可惜索马不能得。

马夫一言解忧困,鸡鸣狗盗亦可歌。

夫子三礼障难破,心有挂碍身有格。

但能裂茧化蝶去,百无禁忌兴云波。

上可朝堂论诸国,下可田间粒粒播。

贵能九锡从王驾,贱伴乞儿又如何?

孔子行游,马逸食稼,野人怒,絷其马。子贡往说之,卑词而不得。孔子曰:”夫以人之所不能听说人,譬以太牢享野兽,以《九韶》乐飞鸟也!”乃使马圉往,谓野人曰:”子不耕于东海,予不游西海也,吾马安得不犯子之稼?”野人大喜,解马而予之。

[冯述评]

人各以类相通。述《诗》《书》于野人之前,此腐儒之所以误国也。马圉之说诚善,假使出子贡之口,野人仍不从。何则?文质貌殊,其神固已离矣。然则孔子曷不即遣马圉,而听子贡之往耶?先遣马圉,则子贡之心不服;既屈子贡,而马圉之神始至。圣人达人之情,故能尽人之用;后世以文法束人,以资格限人,又以兼长望人,天下事岂有济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