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赵匡胤的有生之年,未完成的心愿

 林歌作品 2020-09-07

留都不成,赵匡胤返回汴梁,在返程途中,开道的侍卫们见驿道旁的一棵大树底下,坐着一位鹤发童颜的老和尚。

侍卫们照例要清道,他们走上前去,请老和尚走开。

老和尚慢腾腾地说:“你们去问问贵人,就说襄阳的空空和尚在此纳凉,他叫老衲走开,老纳马上就走。”

侍卫们不解地问:“贵人是谁?”

老和尚道:“你们替谁开道?”

“当然是皇上啰!”侍卫们傲慢地说。

“那不就得了!”老和尚似乎不愿多说。

侍卫们见老和尚飘然若仙,不敢造次,立即向皇上的御辇走去。

赵匡胤正倚在御辇内打瞌睡,朦胧中听到辇外有人说襄阳空空和尚什么的,睁开眼,拨开帘子向外看去,见道旁大树底下坐着一个鹤发童颜的老和尚,连忙在车内敲了敲,命令停止前进。

他迈步下了御辇,向大树底下的老和尚走去。

老和尚见赵匡胤从御辇下来向自己走来,站起来双手一揖道:“老衲参见贵人,不,参见皇上。”

赵匡胤趋步上前,拉住老和尚的手道:“空空大师,朕自登基以来,曾多次派人到襄阳去找大师,不见大师的踪影,这些年,你到哪里去了?”

空空和尚伸出手指有意无意地搭上了赵匡胤的脉门,两眼盯着他的脸,口中却微笑着说:“老衲是游云野鹤,行走天下,居无定所,皇上怎么能找得到呢?”

“大师当年的十六字谶言,都得到应验,朕说过当有所报,只是没有找到大师,只好令人重修了襄阳那座寺院。”赵匡胤的言语之中,充满了感激之情。

空空和尚微闭双眼,注视着赵匡胤的眼睛和脸,过了一会儿后,放开手,微微摇摇头,轻轻地叹了一口气,什么也没有说。

赵匡胤略一犹豫,示意侍卫们走开,拉着空空和尚坐到路旁的一块大石上,恳切地问道:“朕自登基以来,以国事为重,朝夕惕怵,如履薄冰,不知有何失德之处,大师是世外高人,一定看得明白,请大师教朕。”

空空和尚恢复了常态,推辞说道:“老衲是山野村夫,不问世事,岂敢妄言朝政?”

赵匡胤道:“正因为大师是世外高人,无求于朕,一颗平常心,看得更准,更公正。”

“皇上临国十七年,藩镇归化,境内大治,民无冻饿之忧,国有充廪之粮,一代盛世,直逼盛唐贞观之治,皇上广布恩德,百姓颂声不绝。”

空空有些惋惜地说,“若说缺失,只是为政过于宽容,不免略有不足。”

空空和尚说到这里停住了。

赵匡胤睁着两眼,看着空空和尚,等待他继续说下去。

空空和尚略一犹豫,继续说道:“只是北汉未复,燕云十六州仍在契丹人之手,恐怕要成终身遗憾。”

赵匡胤两眼注视着空空和尚,紧张地问:“朕自登基以来,志在统一华夏,今南方已平,北边却未靖,朕欲北伐,征讨北汉,收复燕云十六州,完成统一大业。难道这个愿望不能实现吗?”

空空和尚不作正面回答,反而关切地问:“皇上近来身体如何?”

“朕的身体越来越差,常常有上气不接下气之感。”

“吃不安,睡不宁,有时脑海里突然一片空白,什么也没有。”空空和尚问道,“可是这样?”

“正是这样!”赵匡胤紧张地盯着空空和尚的双眼。

“皇上这是积劳成疾!”空空和尚避开赵匡胤的眼光,欲言又止。

“不知上天给了朕多少时间。”赵匡胤从空空和尚的态度中似乎预感到了什么,他在问空空和尚,自己还有几年阳寿,在他的有生之年,能不能完成统一大业。

空空注视赵匡胤一会儿道:“吉人自有天相,皇上多多保重。”

赵匡胤听空空说得含糊,颇有玄机,追问道:“大师能否说明白些?”

“今年十月二十日夜,皇上静观天象,如果是晴天,可延寿一纪,否则……”

“否则怎么样?”赵匡胤脱口问道。

空空和尚两眼注视着赵匡胤,默默无言。

赵匡胤心里一沉,他知道,一纪就是十二年,看来,十月二十日是道坎,也是自己的大限,过了这道坎,尚有十二年好活。否则……

他的心突然像被针扎了一下,浑身一哆嗦,手捂着胸口,两眼有些茫然地望着天空。

空空轻轻地叹了一口气,说了一声,请皇上多多保重,转身飘然而去。

空空和尚看了赵匡胤几眼,便断定了他的死亡之期,这事似乎神了。

其实则不然,空空和尚是一位世外高人,他不仅熟识天文地理、奇门八卦之术,而且还精通医道,他从赵匡胤的脸色和眼神中看出,赵匡胤积劳成疾,已经是病入膏肓。

有人要问,既然精通医道,为何不施妙手救他一命呢?

不要忘了,药不医死人,当一个人的大限到来的时候,就等于阎罗王已经向他发出了请柬,阎罗王要请你去,就没有人能阻止得了,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阎王要人三更死,不会留人到五更。

晋王赵光义站在不远处,虽然他两眼看着远方,装做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

其实,他在侧耳细听,赵匡胤刚才与空空和尚的对话,他全都听到了。

他朝远去的空空和尚的背影看了一眼,悄悄地走到一边去了,但见他眼神深邃,脸上毫无表情,给人一种莫测高深的感觉。

赵匡胤返回汴梁后,将自己关在宫里,什么人也不见,三天没有出门,此时距十月二十日,还有五个多月,不足二百天,这可能是他在这个世界上最后的日子。

作为一国之君,他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头等大事,就是降复北汉,打败辽邦,收复燕云十六州,统一天下。

这是他一生最大的心愿。

赵匡胤是一位铮铮铁汉,从来不向命运低头,他要与命运赛跑,为统一天下作最后一搏。

三天之后,赵匡胤像没事一样,照样精神抖擞,容光焕发,在晋王赵光义、宰相薛居正和户部官员的陪同下,视察了封桩库。

封桩库是赵匡胤特设的一座仓库,自收复荆湖、后蜀之后,左藏库即国库的积存逐渐丰盈,国家的财政收入逐渐有了积余。

于是,他命户部设了这座封桩库,每年岁末,命户部将财政积余从左藏库转到这座特设的仓库,由于这个库的财物是只进不出,入库便被封储,所以取名叫封桩库。

封桩库是赵匡胤为最后统一天下埋下的伏笔,也是他高瞻远瞩的精彩一笔。

看来,封桩库是要派上用场了。

赵匡胤知道时间不等人,他要在有生之年完成统一大业。

于是他下诏讨伐北汉,对北汉正式宣战。

他认为北汉乃弹丸小国,不须亲自出马就可以搞定。

他想乘征讨北汉之机,调养好身体,待消灭北汉之后,再御驾亲征,收复燕云十六州,一举完成统一大业。

经过缜密思考,赵匡胤决定,以党进为河东道行营军都部署,以潘美为都监,以杨光美为都虞侯,同牛光进、米文义等兵分五路,分进合击,征讨北汉。

同时,又命令郭进等人分别率兵对太原周围的忻、代、汾、沁、辽、石等州发起进攻,与攻打太原的主力军遥相呼应。

如此大的攻势,在以前从未有过。看来,赵匡胤是想以泰山压顶之势,迅速解决战斗。

大军出发之后,赵匡胤每天都关注着前方的战报,积极地准备着迎接和犒劳凯旋的北伐将士。

他相信,这一天已经近在咫尺了。

刚开始,战局确实是沿着他的思路发展,各路宋军连连奏捷,北汉军节节败退。

北汉主刘继元见自己的国家狼烟四起,除太原陷入宋军的包围外,忻、代、汾、沁、辽、石等州同时遭到宋军的猛烈攻击,急忙向辽国求援。

辽主应北汉之请,派遣宰相耶律沙领兵南下支援北汉。

党进等人得知契丹人出兵支援北汉,正准备分兵迎击辽兵之时,突然,从京城传来急报,说皇上病重,下令北伐之旅立即班师回朝,一场一触即发的大战,半途而止。

北汉又逃过了一劫。

赵匡胤自派出北伐之师以后,便在御医的诊治下调养身体,入冬时,自觉身体恢复得差不多了,便想随处走走。

串门是他的一个习惯,赵普在朝为相的时候,去得最多的地方是赵普的家,不知是什么原因,自从赵普被逐出朝后,他就很少串门了。

这一天,他走出宫,在市场上溜达一会儿,然后信步向晋王府走去。

赵匡胤性格和善,兄弟之间的关系一直很好,赵光义生病,赵匡胤与他灼炙,赵光义怕痛,赵匡胤便取艾自炙,笑着对光义说不痛。

赵匡胤曾对他人说:“光义龙行虎步,他日必为太平天子。”

赵光义听到哥哥这样夸他,心里当然很高兴,对赵匡胤更是恭敬。

晋王赵光义见赵匡胤登门,喜出望外,留他在府上吃饭。

赵光义一边喝酒,一边观察赵匡胤的脸色。

赵匡胤问道:“怎么样,气色还可以吧?”

赵光义放下酒樽,微笑着说:“好!好!已看不出病容了。”

其实,他说的是违心的话,至于为什么要这样说,只有他自己知道。

赵匡胤又说消灭北汉后,他要御驾亲征,收复燕云十六州,此时,他似乎将空空和尚的话抛到了九霄云外。

其实,事实并不是这样,他这是在给自己壮胆。

赵光义知道赵匡胤的心情,他不敢说破,也不会说破,因为他也有自己的小九九。

赵匡胤看来是气数将尽,自那天在赵光义家饮酒回宫之后旧病复发,渐渐就难以支持,继而卧床不起,万般无奈之下,只好将一切国事委托给晋王赵光义处理。

赵光义倒是很尽心,白天处理朝政大事,晚上侍候在赵匡胤的病榻旁,忙得不可开交。

十月二十日,赵匡胤突然驾崩,带着他未了之愿,离开了人间。

赵匡胤英年早逝,驾崩时年仅五十岁,在位十七年。

赵匡胤一生最大的愿望是统一天下,最想灭的是北汉,最想击败的是辽朝,最想收复的是燕云十六州。

但是,这一切在他的有生之年未能达成,他带着未了的心愿离开了人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