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把孩子从游戏中“抢”回来?

 timtxu 2020-09-07

“孩子沉迷玩手机,天天打游戏,怎么办?”

这个问题,使天下多少父母为之焦心!

想要把孩子从游戏中“抢”回来,家长们就先得明白一个问题——

为什么孩子会迷上游戏?

在8月23日的四合院APP直播课程中,知子花教育机构创始人曹廷珲老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道出了孩子玩游戏背后的逻辑与真相,并给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以供广大家长朋友们参考。

曹廷珲
青少年教育专家
知子花教育机构创始人

(以下为重点分享整理)

孩子为什么会沉迷游戏?

剖析游戏背后的机制

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放宽眼界,看到整个时代的背景。

游戏,已经是今天这一代孩子难以逃避的现实。

从一两岁开始,孩子们就开始与电子产品密切接触了。他们能轻而易举地学会打游戏、看pad、看手机,这给今天的教育带来了很大挑战。

2020年第一季度的中国游戏产业报告显示,中国打游戏的人数已超过了6.5亿,其中,上班族和学生的比例可能占到一半以上。

需要注意的是,内心无力的孩子,会特别容易沉迷于网络游戏。

其实,无论是网瘾、烟瘾、酒瘾,还是迷恋其他东西成瘾,都是孩子内心软弱无力的表现。

可以说,他们不是在“打游戏,而是被游戏所游戏掌控了他的时间、摧毁了他的意志、消磨他的身体、视力、记忆力、思考能力,让他变成一个机械的跟随者。

为什么孩子会如此沉溺于游戏呢?

因为,游戏能带给孩子很多“礼物”。


第1个“礼物”

成就感

孩子在游戏中和他人对战,并获得了胜利,他就会油然升起一种“我好厉害!”的想法,感到振奋和愉悦。这就是一种成就感,这种感觉令他沉迷。

知道了游戏能给孩子什么之后,我们就可以向游戏的设计逻辑学习。

平时,家长可以多多鼓励、表扬、认可孩子,给他一种成就感。也许,孩子没有什么很大的成就,但你的语言就是他的勋章。

语言就是一种力量,用语言不断给孩子成就感,孩子就会被你这种带有积极暗示的赏识性语言所推动。


第2个“礼物”

满足感

孩子和他的小伙伴们一起玩游戏时,浑然不觉得时光飞逝,因为乐在其中。跟队友合作取胜的快感,就好比打了一场篮球、做对了一道难题、完成了一件事情一样,心理上倍感愉悦。

最重要的是:在游戏当中,孩子们获得了社交的满足。

孩子在游戏中与队友合作,发挥出色,就可能成为话题中心,甚至被人仰慕和推崇。跟同学们、朋友们一起享受胜利的荣耀,甚至一起经历挫败,这都会加强孩子在人际关系当中的满足感。

对应到现实生活中,家长应如何带给孩子满足感?

如果能给孩子组织一些小活动、小团队、小组织,譬如,建立一个小的足球队、登山队、远足队,他就能找到一定的归属感。

即使是成年人,不也会参与一些戈壁行、驴友徒步的活动吗?当大家聚在一起,彼此之间就形成了相互支持的链接,人际关系的需求就得到满足,因此越来越感觉喜悦。

让孩子与他人建立心与心的链接,学会把他人装在心里,是父母能给孩子的一份真正的人生礼物。


第3个“礼物”

自我价值感

对于孩子来说,在游戏里打怪、升级、显著地看到自己的角色变强,他就会觉得:“我好有用!我好有力量,我好有价值!”

这就是“及时反馈”机制的力量。

何谓“及时反馈”?比如,我们按下手机按键,按一下就有“咔嚓”声;操作银行取款机,按一下就有“滴答”声。这就是反馈,及时告诉你:你按中了、做对了。

那么,在现实中,该怎样做呢?

可以像游戏一样,经常给予孩子及时的反馈、具体的表扬,让他感到外界的肯定,从而建立一种意义感、价值感,乃至于崇高感。

例如,对孩子说:“爸爸妈妈觉得,你最近表现比上两周要好很多,之前写作业只能静下来半个小时,现在已经可以一个小时了。”

作为父母,我们不断地用积极的反馈,去暗示、引导、拉动孩子朝向一个美好的方向。

我们常说:教育就是引导出美好的东西,让其在将来发生。

今天,在这份美好还未发生时,你应用语言的力量,让孩子朝向那个方向,这就是非常好的教育。

对照游戏给孩子的3份“礼物”,我们可以进行一些反思:

你是否恰恰在“反其道而行之”?

你是否经常批评、指责孩子,无形中剥夺了孩子的自我价值感,使得他原本具备的可能性萎缩?

你是否只看到孩子“成绩不好”的表象,就给孩子施加巨大的学习压力?

家长要清楚,孩子越迷恋游戏的世界,就越说明——现实世界,让他感到匮乏。

为什么非打游戏不可呢?因为他别无选择。游戏就像救命稻草一样,满足了他所缺失的成就感、存在感、价值感。

对孩子而言,他的自律性、意志力还不强,而游戏反馈又过于及时,游戏中的激励和回报过于迅速,孩子无力招架,他的精神领地很快被游戏产品侵占了。

有些孩子在打游戏时,其实背负着很大的心理压力,他心里有羞愧、内疚、自责,甚至是负罪感。但他就是放不下游戏,他是一边痛苦,一边打游戏。

当你理解了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感受到他的无可奈何、无能为力、身不由己后,你就觉得他没有那么坏、没有那么可恨,你也就没有那么愤怒。

认知到这一点,我们才能找到抓手去帮助孩子。

如何让孩子不沉迷游戏?

认清三个真相

走出教育误区

首先得了解以下三个真相:


真相1

让孩子失控的不是游戏本身

而是家长

那么多孩子在玩游戏,为什么就我们的孩子会失控呢?

原因就是我们所采取的手段。

孩子无时无刻不在观察、模仿家长的行为模式。家长命令孩子,孩子就学会了命令;强迫孩子,孩子就学会了强迫。这就是行为作用与反作用。

我们的控制、指责、惩罚、唠叨,都会激起孩子的叛逆和抵抗;我们的软硬兼施、连哄带骗,只会把孩子推得更远。

父母若常常打击孩子的信心,孩子会产生沮丧、自卑的情绪,就会更加依赖游戏,无法自拔。

尤其是父母采用暴力手段时,孩子会特别愤怒、无力。他无法报复父母,就会产生一种摧毁自己的潜意识——网瘾,其实是孩子的一种报复性行为。


真相2

“只要你不玩游戏, 

  成绩肯定就上去了!”

这是个天大的谎言

孩子没考好,家长就会训斥:“看看你,考成什么了?都是因为你打游戏,以后不准打了!”

但家长往往没有细想:这句话,会让孩子产生怎样的起心动念?

“因为打游戏,所以成绩不好。”多理所当然啊!

但是,“如果不打游戏,下次成绩还没有上去,爸爸妈妈会怎么想呢?会不会骂我笨?”孩子害怕这种局面,想要逃避,他反而玩得更起劲了。

所以,父母轻易不要给孩子这样的暗示。


真相3

游戏有的时候

是一种很好的减压工具

有一个高三的女孩,学习压力一大,就会去打游戏。家长当然忧心忡忡,但屡劝不止。当她高考完以后,家长说她现在可以打游戏了,她却说不打了。在没有压力的时候,她对游戏就没需要了。

很多孩子打游戏,可能并不是因为热爱、喜欢,他只是想借此消除压力。

作为成人,我们尚且会通过喝酒、聚会、打牌这种娱乐活动纾解压力,何况孩子呢?

过度的游戏,会导致孩子失去动力,进而产生成瘾现象、依赖心理。但是,适当的游戏能带来积极和快乐,会激活人的注意力系统、奖励系统、动机系统和情绪系统,进而达到一种专注忘我的状态。

因此,家长要学习如何用反馈机制来激活孩子的好状态。

助孩子提升心力

从根源解决问题

从“知、情、意”三个方面,给出以下三点建议,助孩子远离游戏:


第一点:认知层面

家长可以帮助孩子认知更广阔的世界。可以有一些具体的方法,比如:每周拿出两个小时来,陪孩子跑步、运动、健身、爬山;帮孩子组建一些正能量的小团队,鼓励他在团队中做出自己的贡献,以此获得快乐和成就感。


第二点:情感层面

其实,改变一个孩子的,常常不是什么道理,而是他所感知的父母情绪。

给孩子以关怀、陪伴、鼓励和爱,甚至只是简单地拍拍他的肩膀,对他说:“爸爸爱你、妈妈爱你!宝贝今天字写得好棒,学习得很认真!”这种鼓励、表扬,会让孩子产生很多情感的支持和储备。


第三点:意志层面

要给孩子一些意志力的训练,这是非常重要的。

比如把目标切分得很小,每当他完成了一个小目标,就给他一个大大的反馈;对每个小小的成长,都给一个大大的认同。

如此,让孩子感受到你澎湃的、热切的爱,然后再去训练他的行为、习惯和行动力,就在知情意行当中不断地良性循环。

无论认知、情感、还是意志,都跟我们的心力密切相关,这就是提升心力了。

孩子与父母同根同源。作为家长,自己成长多少,就能帮助孩子多少。父母建设自己,提升自己心的层面之后,不仅能看到孩子玩游戏的现状,更能明白孩子玩游戏背后的动机和意识,洞察孩子背后的起心动念。家长心明眼亮,就能在起心动念上引领孩子转念。

父母心上有了智慧和力量,遇事不怕、不怒、不急,孩子自然会感受到一种温和、柔韧、坚持、循序渐进的生命状态。父母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孩子的转变就会自然而然地发生,这就是以生命唤醒生命。

孔子说过一句话,叫做:“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父母如果能帮孩子建立起一份志向,让他明白,人生重大秘密是心中拥有无尽宝藏,人生的舞台如此宽广而高远,孩子内心澎湃的能量被激发,就不会再畏惧困难,更不会再躲在游戏里寻找成就感。

让孩子明白,人生重大的真理是行为作用与反作用,他可以主宰自己的行为作用,从而引导生命走向主动,那么,孩子也就不会沉迷游戏无法自拔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