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华书脉·书坛扛鼎大家:“神笔”王铎(下)“明末书坛三株树”

 鸿墨轩3dec 2020-09-07
本心书法 2020-08-30 15:00:00
中华书脉·书坛扛鼎大家:“神笔”王铎(下)“明末书坛三株树”

崛起于晚明书坛的扛鼎大家王铎,以其取法高古、独树一帜的书风影响着海内外,世称“神笔”。王铎于明末书法之意义,不仅在于打破了董其昌书风的笼罩,与其并为“南董北王”,分庭抗礼;其影响甚至波及海外,于衍生出了日本的“明清调”一派,在国外的影响力更胜当年的王羲之。

当然,在对书坛时风的突破中,王铎虽然堪称其中的代表人物,却并不是唯一一个。他的好朋友黄道周、倪元璐都可以看作是这种革新者。这三位大家在晚明书坛呈现出鼎足之势,并称为明末书坛的“三株树”。要是再加上张瑞图和傅山俩人,那就是“晚明五大家”。明末书坛的光芒,几乎尽现于此了!

中华书脉·书坛扛鼎大家:“神笔”王铎(下)“明末书坛三株树”

“神笔”王铎

中华书脉·书坛扛鼎大家:“神笔”王铎(下)“明末书坛三株树”

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清顺治二年),清兵入关。“老同学”黄道周和倪元璐用一死为大明王朝陪葬,而王铎则无声无息地举了白旗,接受清王朝的整编。

自此,他的口碑那是江河日下。有人说,黄道周和倪元璐二位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和屈辱降清的王铎根本“道不同,不相为谋”,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让我们暂回天启二年(1622年),三十岁的王铎捷南宫,中进士二甲。与此同时,他结识了他生命中的两道“白月光”——黄道周和倪元璐。这三个人志趣相投、爱好相似,又同中进士,同为老师袁可立赏识爱重。他们一见如故,遂结为知交。此后时常一同饮酒作书、灯市猜谜,留下了明史上文人相交的佳话。由于他们的书法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徐渭、张瑞图的影响,表现出一种气势磅礴、连绵不断的疏狂之风,因此世人称他们“晚明三株树”,又称他们“三狂人”。

中华书脉·书坛扛鼎大家:“神笔”王铎(下)“明末书坛三株树”

黄道周

中华书脉·书坛扛鼎大家:“神笔”王铎(下)“明末书坛三株树”

倪元璐

既是同年进士,这三位“狂人”也自然而然一同步入了属于他们的仕途之路。文人才子的前途原本该是一片光明,但适逢明末朝廷黑暗,阉党横行,魏忠贤一伙结党营私左右朝野,王铎等人空有报国之志,却无能为力。唯有坚定地站在东林党一边,将反对阉党的旗帜高高举起。他们深知,阉党一日不灭,这个国家便一日不会得到真正的安稳。

当时魏忠贤权势如日中天,那时候,大臣们上朝点卯,下朝回府,每遇魏忠贤皆“遮道拜伏”,唯独王铎、黄道周、倪元璐三人一起昂首阔步,旁若无人地从旁边路过。虽然做不到扳倒对方,但是起码还能解解气不是!

除了见面的时候要横眉冷对、彰显态度,在朝堂上一有机会,这几个人也是屡次犯上直谏,力陈阉党罪恶,为此没少造贬。其中被贬的最厉害的是王铎的老同学黄道周,因为数次在朝堂上公然和皇帝吵架,因此两次都给赶回家种地了。

每次官复原职之后,还是那个样,继续跟魏忠贤一党叫嚣。

相比之下,王铎的态度没有黄道周那么激烈,但他也默默辞去了为魏忠贤歌功颂德、编纂《三朝要典》的工作。

崇祯十七年(1644年),当崇祯皇帝在煤山的一棵歪脖树上自缢的同时,历时两百多年的大明王朝也正式宣告灭亡。

而曾完全步调一致的三个死党好友,也终于在最后一刻,作了他们各自的选择。黄道周慷慨赴刑场,倪元璐取帛自缢。而王铎坐在案前,任思绪翻涌了许久,终于投降了清朝。

往后余生,黄、倪二人是他心中的白月光,不散不灭,皎洁却再不能触碰。

中华书脉·书坛扛鼎大家:“神笔”王铎(下)“明末书坛三株树”

故事是凄美的,当然,基于对书脉的梳理,我们只得暂收心绪,回归到这三位在书坛的地位上来。所谓“诗以言志,书为心画”,任何书风的兴起都不是毫无理由的,都是与书家所在的政治背景、亲生经历息息相关的。众所周知,生活于明代后期的文人书家被笼罩在一种特殊的氛围内,也许是由于一个社会的高度成熟,享乐、腐败、不安也渐渐滋生至了极致。

中华书脉·书坛扛鼎大家:“神笔”王铎(下)“明末书坛三株树”

繁盛一时的明代社会

政治的腐败、经济的发展和文艺的繁荣共同造就了明末士人一种独特的体验,他们无法回避这样生存环境带来的冲击,只好换一个新的角度去思考自己与历史、与国家、与艺术的新的关系。于是,明代后期书法也在这种局面中开辟了一条自己的新道路,“三株树”就是这一背景下诞生的书风的典型。他们并非不从传统中撷取,但更重视自己精神状态的展现;也采用以往的技巧,但更多的是自己不拘小节的运用和发挥。最终以雄强的笔力、开张的体势、连绵的行气和恣肆的心性,打破了赵孟頫、董其昌以来那种温柔婉约的书风,也颠覆了当时人们习惯的平和中庸的大众化面孔,这在当时的书坛是极具创造力和感染力的。

虽相互砥砺影响,同为这一种新书风的代表者,但王铎与黄道周、倪元璐二人似乎又有所不同。黄道周、倪元璐在对“二王”传统的态度上,有一种新的超越,把目光盯向更早的钟繇。而王铎更热衷于对“二王”书风的改良,试图通过放大、重构,形成有别于黄道周遒媚、倪元璐萧逸的奇崛风格。

作为晚明书家的代表,黄道周不可避免地受到晚明这种文化氛围的影响,并且也成功地融入到了这种格局当中。虽然,黄道周本人把书法创作当作无关紧要的“第七、八乘事”,但他的“无意”之作,却是晚明风格鲜明的“流行书风”的重要构成部分,强有力地推动中国书法风格的丰富和发展。倪元璐在志趣、书风等方面,与黄道周更为接近。受黄道周的影响,倪元璐实实在在把书法当余事,比黄道周做得更彻底,因此在他的著述中见不到任何评论书法的文字。值得一提的是,他与黄道周的书法虽并不全然相似,但隐含着一种十分相似的东西——大概是对这个没落的明王朝的焦渴、压抑和挣扎。王铎的作品里也有这些成分,但多为人生最后的几年,其不时出现的宽博、疏朗的结构和偶一为之的极为精到的笔触,都缓解了这些因素的作用。

中华书脉·书坛扛鼎大家:“神笔”王铎(下)“明末书坛三株树”

黄道周《答诸友诗卷》局部

中华书脉·书坛扛鼎大家:“神笔”王铎(下)“明末书坛三株树”

倪元璐《舞鹤赋卷》局部

王铎的书法境界是极高的,尽管向来不乏因为质疑其人品而一并否认其书法的看客,但总的来看,王铎的书风上追“二王”,又广泛涉猎到魏晋唐宋诸名家,对《阁帖》的研究最为深入他学习古人,从一开始就有着自己的真知灼见和高于常人的审美追求,以及不入流俗的对传统精神的把握。无论誉之、谤之,他都为之不动。在张扬个性、抒写性灵的思想指导下,王铎、黄道周、倪元璐三人大胆尝试,一改自魏晋以来书法以实用为主的附属性为艺术审美的主体性。无论王铎,还是黄道周、倪元璐都善于写巨幅行草,与徐渭的旷达奔放、不拘一格相比,王铎则在使转和收笔处更显其精微严谨,与张瑞图的结体尖峭方折相比,王铎则使用外拓的笔法来表现圆韵和浑厚,与黄道周的章法绵密拘挛相比,王铎则在整体上更显得疏放大气,与倪元璐的笔法峭拔逼仄相比,王铎却多了一些拙扑和宽博。因此可以说王铎在笔法、墨法、章法的处理实践上都表现的更突出、更大气、更厚重、更有代表性,称其为“三树之首”并不为过。

中华书脉·书坛扛鼎大家:“神笔”王铎(下)“明末书坛三株树”

王铎《郑谷华山作》局部

晚明“三树”的成功是在二王古法的共性规范约束下,自由张扬各自的心性气质、充分发展各自不同的审美诉求而成就的,在明末书法的发展变革中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书为心画,我们在学习这些大家技法的同时,更应该重视的,那那个时代的文化内涵,和背后那一颗颗赤诚的心。

中华书脉·书坛扛鼎大家:“神笔”王铎(下)“明末书坛三株树”

下期预告:

下一期文章将为您带来

““颜筋”的旷古名作:《麻姑仙坛记》(上)”

本文已在本心书法APP中发布,

各大应用市场搜索“本心书法”即可下载,

或通过本心书法(点我访问)官网下载。

微信搜索“本心视界”关注订阅号,获更多书法资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