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六十一歲的95路故事多【圖文】

 還舊樓主. 2020-09-07
 
    一年一度“七夕”又到了,传统的七夕以女子“乞巧”、秀出各自的“巧技”为习俗,是一个以女性为主体的节日。不过近些年已经被很多商家“打造”成所谓中国情人节。今年的七夕恰逢8月25日,在很多人“庆祝节日”的同时,可能只有少部分人记得这天还是95路公交车的“生日”,而且线路大调整也刚满一年。一起回顾一下61岁高龄95路的发展历程。
 
 
    95路微历史
 
    1959年
 
    8月25日,95路公共汽车线路开通,自恒丰路至肇家浜(上钢一厂)。
    当年5月,由于汽油供应不足,市公交公司汽车一场首先在51路公共汽车上试用煤气作为燃料(每辆公交车顶都安置一个大橡皮囊,内充煤气或沼气作为动力燃料,俗称“争气包”),后推广到95路上。
 

安装上“争气包”的公共汽车

 
    1960年
 
    3月1日,95路调整线路走向,中途原经过江杨南路改为经“张庙一条街”;并增设95路支线,往返于肇家浜至水泥厂(蕰藻南路),后在此线基础上开辟98路。
 
1960年公交手册:95路和95路支线
 

60年代张庙一条街

   

    1961年

 
    95路南端终点站调整,线路自华盛路至肇家浜。
 
1960年地图中95路走向演变
 
1963年地图中95路走向演变

    1965年
 
    95路再次调整终点站,自大统路至肇家浜。
 

1978年交通路名指南:95路

 
    1982年
 
    7月16日配合天目中路大修,95路往上钢一厂方向临时改走华盛路、共和新路上旱桥循原线行驶,46路、95路联运车终点站调整至大统路上。
 

1983年公交手册:95路和98路

 
    1987年
 
    6月6日,配合铁路新客站施工95路临时改道。
    6月27日,95路大统路终点站临时移至恒丰路。
    12月29日,配合铁路上海新客站启用,95路终点站调整至上海火车站南广场内南二出口处(即今东南出口处),起讫站为上海火车站至上钢一厂。
 
1987年启用之初的新客站南广场
 
1987年地图中的95路98路走向示意图
 

1990年公交手册:95路

 
    1992年
 
    8月28日,开设ZX95路专线,线路走向与95路相同。
 

1992年交通手册:ZX95路专线车

 
     1993年
 
    11月8日,为缓解日益突出的彭浦、张庙地区上下班乘车矛盾,公交五汽公司的46路、95路、114路(1988年10月辟线,2010年3月撤线)等线路日均增加共计106个班次车辆。
 
    2003年
 
    1月1日,95路增开从上海火车站至泗塘新村区间车(正规化)。
    4月5日,为缓解天目路共和新路立交桥压力,95路往上钢一厂方向改经民立路、天目西路、恒丰路、恒丰路跨线立交桥、沪太路、中华新路、共和新路循原线行驶。
 

2004年上海绿页:95路


    2009年
 
    95路新增上海火车站至呼兰路通河路区间车。
 
2013年新客站终点站的95路SWB6100V5(S0E)型
   

     2017年

 
    1月21日,因长江路隧道通车,95路全程车无法原地调头,95路线路调整为上海火车站(南广场)至呼兰路通河路(原114路终点站处),不再经过长江西路西新桥往东至上钢一厂路段。原95路区间车同步取消。
 
调整前的95路SWB6128V8LF(S2Q)型,因起点站设于新客站南广场,故为有人售票线路
 
    2019年
 
    8月17日,配合“共和新路一路一骨干”线网结构化调整,95路调整为卢浦大桥至共和新路呼兰路,同步调整46路为人民广场至岭南路保德路(本为46路,2014年4月曾更名46路区间车,实际为恢复原名)。原46路全程车(即原916路)、253路同步撤销。
 
全新95路SWB6129BEV38(S2Y)型整装待
 
    沿线地标
 
    卢浦大桥
 
卢浦晨曦
 
    世界首座箱型拱结构特大型拱桥。位于南北高架路跨越黄浦江处。桥身呈优美的弧型,如长虹卧波,飞架在浦江之上。全桥融斜拉桥、拱桥、悬索桥三种不同类型桥梁工艺于一身。2000年10月18日开工,2003年6月28日建成通车。全长8722米,宽39.5~41米,主桥长750米,采用中间提篮中承式拱梁组合体系。主跨550米,两边跨各100米。鉴于其所处地理位置及时代特征,建成后的卢浦大桥以其新颖、壮观的造型为上海城市添上浓重的一笔,成为一处重要的新景观。
 
    卢家湾
 
卢家湾地区徐家汇路车水马龙
 
    指重庆南路、徐家汇路、鲁班路交会处及附近一带。原肇嘉浜自西向东折向北流,西侧交汇有一条小浜,昔有罗姓居浜畔转弯处,故名罗家湾,后谐称卢家湾。1914年上海法租界第二次扩充时,卢家湾北部地境全部划入租界,河湾衍为区片名。填浜筑路后建有旧式里弄。之后法租界当局在地境设巡捕房、电车公司、电灯公司等,具冠以卢家湾之名。1943年日伪时期在此设卢家湾警察局。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国民党政府沿用日伪警区,划分行政区划,以卢家湾地名命名为卢家湾区(1950年改称卢湾区)。1950年2月6日国民党军队轰炸卢家湾发电厂及水塔,史称“二六轰炸”,人民伤亡约600多人。现徐家汇路454弄(卢家弄)弄口建有一座石碑,即纪念此事。90年代建徐家汇路车行地道前,公交线路于路口周围多设有“卢家湾”车站,现地名使用率不高。
 
    复兴公园
 
复兴公园内景
 
    是上海唯一一座保留法国古典式风格的园林,也是近代上海中西园林文化交融的杰作。上海开埠前,此处为上海县城外西郊,在今雁荡路、重庆南路、复兴中路、思南路一带原是大片良田,有一小村名顾家宅,当时有一顾姓人家拥有十多亩土地,并在此建有私人小花园一座,人称“顾家宅花园”。1900年法军进驻上海后由法国总领事购下顾家宅花园及周围152亩土地,并于1909年6月完成改建,同年7月14日(法国国庆日)对外开放,俗称“法国公园”。公园中有开阔的草坪,形成中轴对称的几何图案化植物造型。园内设音乐亭、喷水池和沉床式花坛,浓郁色彩大反差对比表现出浪漫的法兰西风格。从1914年起,公园年年(除抗战时期外)举行花卉盆景展览,成为公园的传统活动,尤其是菊花展览更是全市闻名,吸引成千上万市民前来参观。1946年元旦,公园改名为复兴公园,有“民族复兴”之意,当时总面积已有119亩,面向广大市民开放。1998年起,复兴公园内多次举办高雅的“玫瑰婚典”,每日热闹非凡,“英语角”“戏曲角”吸引了众多市民参加,交谊舞、大家唱、羽毛球、广播操、太极拳等群众文体活动也持久蓬勃地开展。
 
    铁路上海新客站 
 
 

启用之初的铁路上海新客站和早年麦根路车站旧貌

 
    上海市民习称铁路上海站为“新客站”,其实是相对于原先的老北站而言才有的称呼。这座1987年建成启用的国内特大型的铁路客运站尽管已不再“新”,但其作为国内首次采用“高架候车、南北开口,高进低出”的站厅建筑布局形式而永载史册。
    站址南半部原为1913年修建的沪宁铁路麦根路车站(货运站),以临近苏州河对面租界内的麦根路得名。1953年改名上海东站,仍为货运站。1978年撤销后其业务移交北郊站。自1984年起在此处新建铁路上海站。
 
今日上海站南广场
 
   共和新路旱桥
 

开通之初的共和新路旱桥因系上海东站配套工程,故称为上海东站旱桥

 
    1956年,为配合新辟彭浦工业区,在上海东站的东侧共和新路跨沪宁铁路处建成上海第一座车行立交桥——上海东站旱桥,后更名为共和新路旱桥。该处原为公路铁路平交道口,每天有60余对列车通过,建桥后对缓解交通压力发挥巨大作用。原桥于1995年建南北高架路时拆除,重建后与高架融为一体,仍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
 
地图中曾经的旱桥“元素”
 
1990年代初拆除改建前的旱桥

    闸北公园
 
 
宋教仁墓旧今对照
 
    1913年,民主革命家宋教仁遇刺身亡。次年,国民政府谭人凤等人决定在此营建墓园埋葬宋教仁,此地被习称为“宋公园”。上海沦陷后至解放前,宋公园荒废,且成为国民党屠杀先进人士的刑场,上海交大学生运动领导人穆汉祥、史宵雯烈士在此英勇就义。1946年5月,上海市市长吴国桢批示,将宋烈士墓园命名为“教仁公园”。1950年5月,上海市人民政府将其再次易名为闸北公园。1959年初进行扩建后,始成现今之规模。
 
    联义山庄 
 
联义山庄旧建筑遗存
 
    民国初年,旅沪广东人林镒泉购进宝山县大场乡(后属彭浦乡)农田几十亩,建立林氏家族坟地,俗称“林家花园”。1920年后,广东旅沪商家联谊会在“林家花园”边上购置土地300余亩,建立旅沪广东人专用坟地。不久后两家联合,将花园和坟地合而为一,成为以旅沪广东人为主的商业性坟地,取名“联义山庄”,并由康有为题额。联义山庄设施精良、景观开阔,墓穴价格昂贵,是上海高档墓地,墓主绝大部分是旅沪富商。如永安公司郭氏先人、上海先施公司创始人之一、先施公司总经理黄焕南、电影明星阮玲玉等均安葬在联义山庄。1956年,联义山庄改由民政部门管理。60年代中,山庄彻底被毁,至1970年,其大部分土地成为上海鼓风机厂厂址……
 
    北郊站 
 

北郊站货场吊机

 
    1959年南何铁路通车后,于次年在共和新路场中路东南部建立彭浦站,办理专用线整车货运。1975年起,经改造、扩建,于1978年竣工,形成占地31公顷(其中货场20公顷,仓库8座,内含放射性物品存放库一座,并有露天作业场、集装箱作业场及中转台2座)、作业高度机械化的大型货运站,以接替东站的货运业务,并于当年10月更名为北郊站。该站主办零担货运到发、中转,兼专用线整车货运及粮、煤到达。时为华东铁路零担货运到发、中转最大货运站。
 

1980年代北郊站景象

 
    彭浦立交桥
 

80年代的彭浦立交桥

 
    位于共和新路跨走马塘和铁路南何支线处,桥南为彭浦工业区(现市北高新园区),桥北为彭浦新村,周围一带都可统称彭浦地区,故取名彭浦立交桥。1977年由宝山钢铁总厂筹建,将原建于1959年的共和新路彭浦公路桥改建成钢筋混凝土连续梁彭浦立交桥。该桥是沟通彭浦工业区和宝钢的主要通道。
 
    彭浦新村
 
今日闻喜路上彭浦新村早年住宅房屋
 
    上海著名大型居住区。1958年为配合彭浦工业区的兴建而建造的职工生活区宿舍,就此得名彭浦新村。原系农田和广肇山庄部分旧基。为70年代闸北区境内棚户简屋成块改造拆迁落户以及80年代市区重大城建工程居民动迁、疏散市区密集人口、更新城市面貌提供了大量房源,至90年代已成为上海颇有规模、公共设施齐全的大型新村之一。
 

1980年代彭浦新村共和新路临汾路口一带鸟瞰,图中枢纽站为当时46路终点站

 
    张庙一条街·泗塘新村
 
 

60年代初的张庙一条街

 
    “张庙一条街” 狭义上是指从西新桥至爱辉路这段的长江西路(即原张庙路)及两侧沿街建筑物,广义上则包括泗塘一村和二村全部。1958年起,上海市住宅建设布局配合工业区和卫星城建设,由国家投资,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施工,遵照“实用、经济、在可能条件下注意美观”的方针以及“成街成坊”、“先成街后成坊”的规划思想来规划建设住宅新村,并且坚持市政、公用设施同步,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和使用条件,成为新型的工业社区,形成新的城市风貌。张庙工人住宅区是在此形势下较早建设的工人新村之一,在中国城市居住区建设历史上有着较为独特的地位,在一些高校的城市规划建设类专业教材中被作为居住区范例来讲解。同时张庙地区也曾是接待外宾的一个窗口,是20世纪60年代一些反映新中国建设和生活的电影外景拍摄地,曾经历了60至70年代的辉煌。
 
今日树立街头的张庙一条街纪念塑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