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将最传奇的户外故事写进书里,谁是2019年最佳户外出版物?

 户外探险杂志 2020-09-07

2019年,户外人继续着他们的传奇:他们行走,漫步云端,去向未至之境;他们奔跑,强风吹拂,心越自由;他们攀登,在岩与冰之间涅槃重生……
他们曾是每一个平凡的你我,如今即将获得中国户外金犀牛奖。


“中国户外金犀牛奖”是《户外探险》杂志于2006年发起的一项年度评选活动,它以“真正的户外探险,记录行进中的户外中国”为主题,回顾过去一年中国户外发展历程,遴选出最高水平、最具推动力和先锋精神的年度户外事件与人物。

“中国户外金犀牛奖”是中国户外行业最权威和最具影响力的奖项,被誉为中国户外领域的“奥斯卡奖”。

2020年,第十四届中国户外金犀牛奖颁奖典礼即将于9月12日举办(详情链接:第十四届中国户外金犀牛奖颁奖典礼即将举办

The Best Outdoor Publication
最佳户外出版物

本奖项授予以户外、探险、环保、旅行文化为题材的优秀原创出版物。把积极向上的生活理念和温和自然的人文关怀作为图书推广的普世价值。

2019最佳户外出版物提名

01

提名 NOMINATION

提名理由:

户外江湖上的传奇故事人尽皆知,大多只是口口相传。如果没看过湘君所著的新书《奇记,奇迹》,你很难了解故事的全貌。这本书按照每篇文章的主题,分类成:家国、真我、命运、情感、生命、自然等六大主题。本书作者湘君通过实地采访,现场捕捉真实的细节,呈现出大量的信息密度。

在书中,她既是一名抽丝剥茧寻找真相的侦探,有时也化作一名感怀时事的写作者。她每一次写人,就是在写自己,在与内心深处的情结对话。这是真正意义上第一本记录户外圈传奇故事的图书。在主流媒体的新闻上,你只能知道户外故事的结局,但在《奇记,奇迹》这本书里你可以了解全部。

奇记,奇迹

看过《奇记,奇迹》,很多原本熟悉的故事,都有了全新的理解。励志、热血,最终得偿所愿。

比如梅里山难,湘君不仅仅聚焦在 1991 年山难本身,而是发生在梅里雪山的所有故事,纵横 20 余年,带有温度地还原山上发生的一切。

梅里山难。

其中还不乏影响中国社会的主流新闻。比如南峰惨案。2013 年夏天,发生在世界第九高峰、南迦帕尔巴特山脚下的惨案,震惊世界,是当时中国各大新闻媒体的头条。

这些媒体可能只写了事件的结局,而湘君则详细地描写了事件的全部。

很多读者在豆瓣上评论说《奇记,奇迹》的作者文笔好。“文笔荡气回肠,看得我热泪盈眶。”我相信这也代表了相当一部分读者的感觉。

赖敏、丁一舟:与死神赛跑,带着绝症女友去走心。

我想说的却是,《奇记,奇迹》绝不是靠文笔堆砌而成的。文笔只是表象,只是文本层面的塑造。这本书真正的价值是背后的采访。

太多新媒体或者自媒体写作者,素材来源只是网络上的只言片语。大量的信息密度和真实细节,只有到现场才能捕捉观察到位。

只有当你面对面坐在他的眼前时,你才能端详对面“古铜色,皱纹丛生,长发垂肩,半幽半仙”的刘雨田。

刘雨田:生死30年,一个人的时代探险记。

只有当你倾听了 20 余名黄漂队员的讲述,才会在泛黄的日记中,把自己置身于 4000 公里的黄河之水,恍然穿越回 30 年前的时代洪流之中。

黄河漂流:黄河黄河,血性1987。

在采访过程中,我会用尽一切技巧,弱化采访开场、自然转场、提前背下三百多个问题的采访提纲。为的就是让采访对象感受不到这是一场采访,尽可能地让对方放下自己的戒备心, 尽可能坦诚地跟你倾诉一切。

在我的经验中,采访最白热化的境界,莫过于时间快到了,对方依依不舍地对你倾诉一切。但是湘君的采访更甚,有时直接和采访对象睡在了一块儿——

“罗静拉着我,直接去她房间,拍拍唯一一张床:别浪费钱,咱俩住一间,不就够了?...... 我有些出乎意料,人生第一次,和采访对象同床同眠了两晚。”

睡都睡了,她还有什么不会告诉你的?

《奇记,奇迹》第四章。

湘君采访也不总是顺利。面对着从 30 后到 60 后的黄漂队员,对方也会委婉地问道:“姑娘你太年轻了,能懂我们那个时代吗?”

采访确实需要很多技巧,但很多时候它最大的难点不是如何发问,而是我们不愿意主动去找到合适的人坐下来聊聊。一旦当你走进这些人的生活,一切都变得豁然开朗。

刘雨田在《奇记,奇迹》的序言中也提到过湘君的采访:“另一次是湘君来访。我已远离红尘多年,这姑娘却带着上百个问题,白衣飘飘,千里寻来。不曾想,隔辈的我们,会一见如故, 一直聊到凌晨 4 点。更没想到,天亮醒来,见她竟还在翻阅成堆的探险日记,埋头做着笔记...... 隔窗望着这个彻夜未眠的年轻身影,我落泪了。”

《奇记,奇迹》第一章。

湘君每篇文章基本都是万字以上的长文,在碎片化阅读的时代,却篇篇都是 10 万加。每次刚刚发布半个小时,我的朋友圈就会被刷屏。读者们的评论调性也都出奇地一致,大多是“这个故事我看过很多次,但从没有人这么写过”的句型。

比如写杨春风,有读者说:“分量最重,最能打动我的、迄今我见过的描述老杨最好的文章吧。值此老杨 4 周年忌日,湘君此文当是对老杨最深切的祭奠! 12000 多字,字字打动我心,不仅因文字的深刻,还有大量对老杨生前最熟悉的伙伴的采访,老杨日记手迹的披露。”

杨春风。

在美国,这类户外深度报道是一个颇有历史传统的主流报道门类,在国内却仍然是小众领域。在当下的非虚构写作热潮中,湘君的文章不太像严格意义上的特稿,而是一种带有强烈个人特色的人物特写。

不得不承认,湘君的特写赢得了读者的心。这是属于她自己的成功。她的成功建立在违反了新闻学院教授的绝对中立,而是成为爱的、介入的、拥抱的亲密伙伴。

有一次我和湘君探讨人物采访的边界,以及新闻报道中的真实。

湘君说:“我认为非虚构写作很容易得罪人。我也曾经很矛盾,后来觉得这种方式或许更适合做社会问题调查(如环保、黑工厂、有污点人物等),对大多数人或许太苛刻了一些 ,尤其是对方给予信任、时间甚至友情之后,很难太犀利去解剖。”

论犀利,我可以冷眼旁观、隔岸观火地查到一切我想要的细节和故事。湘君不会。她不同于男性记者的犀利,她看起来是主观的,但其实是读懂对方内心深处的,善于共情的。

我曾经给湘君推荐过一本书,雷晓宇的《海胆》。史航在这本书的序言里曾有这么一段话,用在这里正合适:“她的采访,是很有一点母性的。所以,人家耍狠,她理解;人家出神,她等候; 人家不忍,她欣慰;人家沉默,她陪着沉默。”

我和很多采访对象最后都成为了敌人,甚至还收到了几封律师函,但湘君却和很多采访对象最后成为了亲密的朋友。

齐海亮父女。
 

湘君能与每一位采访对象发生关联。她每一次写人,就是在写自己,在与内心深处的情结对话。

几个月前,湘君跟我说,不写了,以后不再写户外人物了。我觉得有些遗憾,但我又觉得有些欣慰。《奇记,奇迹》对于湘君来说不是结束,而是开始。

只不过,我希望能够隔岸观火,但她希望自己就做一团火,温暖着这个世界。她说:“有的人的文字像刀,冷静剖开人与事。我可能更愿意像火吧,能围着取取暖就好了。”

《奇记,奇迹》
02

提名 NOMINATION


提名理由:

中国的孩子们应该了解中国的珠穆朗玛。爱心树童书出版的《珠穆朗玛 : 攀登者心中的梦想之峰》,是国内第一部对珠峰地区进行全景式科普的绘本作品,全面介绍了珠峰地区的地质、生态、人文、历史等方面的知识。这部绘本图书曾荣获2019年博洛尼亚童书奖最佳新人特别提名奖,2019年国际科学教育联盟杰出科普读物。

本书的绘画者Lisk Feng是一名生活在纽约的中国插画师,获得过诸多美国插画业内大奖。当这名插画师遇见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变成了孩童眼中浪漫的异想世界。即使你一名荣获过金犀牛奖最佳攀登成就的登山者,迟早有一天,也要向自己的孩子们讲述那座山峰上伟大的传奇,而这本书,就是最好的开始。

当纽约插画师遇见《珠穆朗玛》

如果你是一名登山者,你已经十分了解珠穆朗玛这座山峰,那么你的孩子呢?

中国的孩子们应该了解中国的珠穆朗玛。新经典旗下品牌爱心树童书出版的这本《珠穆朗玛》,也是国内第一本对珠穆朗玛地区进行全景式科普的绘本作品。

本书围绕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全面介绍了珠穆朗玛地带的地质、生态、人文、历史等方面的知识,每个部分有不同的重点。

长寿五神女的传说。

从海拔 3000 米的山脚下介绍到 8000 米以上的峰顶,包括从山下独特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到飞越顶峰的飞鸟;从生活在昆布山谷里的夏尔巴人,到为攀登珠峰不断改进装备的探险者;从远古时期的神话传说,到现代的高山居民……

全方位地展现了喜马拉雅地区的辽阔壮美以及珠穆朗玛峰的巍峨险峻。

攀登顶峰。

虽然《珠穆朗玛》的定位是一本童书,但无论你是登山者,还是关心世界最高峰的读者,这本书都会让你爱不释手。

书中也介绍了珠峰的攀登知识。

本书之所以能将经中国登山协会校对的专业内容,以一种非常通俗的方式呈现出来,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作者 Lisk Feng。

Lisk Feng(@ LISK 的围脖),本名丰风,是一名生活在美国纽约的中国插画师。本科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赴马里兰艺术学院攻读硕士, 多次与《纽约时报》《连线》《科学美国人》等世界主流媒体和杂志合作,插画作品曾荣获多个美国插画业内大奖,入选 2019 年度美国福布斯 30 岁以下艺术精英榜单。现任教于纽约视觉艺术学院插画系。

“我画的时候,希望封面尽量减少人类的元素”,Lisk 对《户外探险》杂志说,“我希望呈现的更多是一座山峰,人类只是这座山峰历史中的一个篇章。”

Lisk 的创作理念,竟然与一名真正登山者的理念出奇地一致:尊重山峰,不谈征服。

“现在的童书绘本都不太好看,我希望这本书呈现出一种浪漫的风格,大人们看了也会喜欢。”

《珠穆朗玛》插画

当这名纽约插画师遇见世界最高峰,结果就是——

我恨不得把每一页插画都当做自己的电脑桌面屏保。

而《珠穆朗玛》作为 Lisk Feng 的首部童书作品,也荣获了 2019 年博洛尼亚童书奖最佳新人特别提名奖,2019 年国际科学教育联盟 NSTA 杰出科普读物。

在各类户外出版物逐渐丰富之时,我格外关注面向儿童的户外类出版物。

即使你是荣获过中国户外金犀牛奖最佳攀登成就的登山者,迟早有一天,也会向自己的孩子们讲述那座伟大的山,讲述那座山峰上伟大的传奇。

《珠穆朗玛》描绘的攀登路线。

对话

Outdoor户外探险:在接到这个项目的时候,你是如何进行前期准备的?有没有搜集一些图像资料?或者了解文本背后的故事?

Lisk:当时接到这个项目时,心里正想着,夏天好热,好想画雪山啊!于是我内心的呐喊就好像被出版社听到了似的,真的可以画冰天雪地画个够。前期准备是看了非常多的照片资料寻找感觉,寻找雪山积雪的规律和山的光影规律,并融合进自己的绘画风格进行整理,这样即使没有图片资料我也可以画出积雪和光影。我也去看了许多关于珠峰的文章、报道,结合当时的文本去补充自己这方面的知识。文本中有很多的神佛传说,当地的风土人情,以及动植物,所以也下了一番功夫去找资料了解,作为绘制时的范本和参照。

Outdoor户外探险:你是如何选择配色来保持插画的统一性的?

Lisk:我起初选择了三个比较容易搭配出雪山、人物和植物的颜色去进行叠加,后来因为需要调和绿色,所以增加了一个比较鲜明的黄,以便和蓝色叠加出好看的绿。我用的风格是类似丝网印刷的画法,所以需要不断的去选择、替换配色,然后让它们以透明的方式叠加上去,混出新的颜色。这样整本书会有统一的色调,但又不失真。 

Outdoor户外探险:书里你最喜欢的是哪个场景?你是如何创作它的?

Lisk:我最喜欢的应该是一个人站在雪山山顶的那张画。我一直很期待画那张,画的时候就想着,快点到那里就可以画那个画面了。我没有看过多的资料,只是搜寻了一下山顶的照片,脑海中立刻就有了一个人登顶后看到白色世界的画面。所以我就没有再去找更多的资料,直接开始绘制,一气呵成。画的时候也会打冷战,仿佛真的能嗅到寒冷的空气。 

珠峰之巅

Outdoor户外探险:创作中让你对珠穆朗玛有了什么特别的感受吗?

Lisk:非常有感触。本来觉得这座山,很重要,很大一部分在中国境内,但觉得它遥远又陌生,可又从小听说。大学二年级时去了西藏看到了真正的雪山,知道了那种庞大而古老的自然产物的力量。我很喜欢雪,也很喜欢高山,几年前去美国落基山也看到了类似的场景,即使我什么都不做,只是站在那里看着远山,也会沉默下来不发一语,感觉身体都被大自然支配了,有一种畏惧的感觉。画了这本书,也像是让我展开了一张很长的画卷,从古至今,狠狠了解了这座最重要的雪山。我现在看到珠峰的报道和照片,都会想起关于它的其他知识。这本书拉近了我与珠峰的距离,我现在不再只是畏惧这种远比人类历史古老很多的存在,也真的觉得很喜欢,想要了解更多。

《珠穆朗玛》插画

Outdoor户外探险:在这本书的创作中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

Lisk:创作瓶颈主要是因为书本身页数多,有 70 多页,分页又很细,每一个跨页有好几张插画,所以时间上一直没有把控好,导致一直害怕这个体量,拖延了工作进度。我是一个自由插画师,童书不是我唯一的方向,当时也有接其他项目。后来学了一些工作效率、极简主义的事情,完成其他工作后闭关了两个月,慢慢把整本书的工作分开来,以一天一两个跨页的速度去完成的。这样我双休日还可以休息。通过做这本书,我也学会了合理安排耗时较长项目的方法。其实做这本绘本最难的是草稿阶段,与英国出版社聊草稿的时间,比画正稿更长。心理上是一种很大的考验。之后的创作我也要努力安排时间。 


Outdoor户外探险:有什么话想对即将看到这本书的中国读者说的呢?

Lisk:非常高兴此书可以在中国出版,我很开心能把整座珠峰放进大家的书柜里。希望小读者、大读者们在感觉到疲惫的时候,去看看大自然,去看看真正的雪山,看看高海拔地区贴着地行走的云,看看雪线,看看山顶的碧蓝湖泊。 

03

提名 NOMINATION

提名理由:

《DK人类探险史》在中国出版前,国内关于户外探险的书籍,大致可分为三类,即实用工具类、科普百科类、探险文学类。《DK人类探险史》打破了这个格局,以人物为纲,将科学与历史完美融合在一起,辅以大量精美图片,以其深度、厚度面向成人读者,开拓了户外探险书籍的新门类。

它的目标读者不局限在户外圈层,而是将更多普通读者的目光吸引到尚属少数人的探险运动中。它赋予探险这一新兴运动以历史背景和人文温度,代表了未来户外题材向融合出版、深度阅读发展的方向。

云帆高张 昼夜星驰

“在一个旅行者跌倒的地方,另一个旅行者已经准备好拿起他的行李,继续往未知的方向前进。”

这是英国皇家地理学会前主席迈克尔·佩林写在《DK人类探险史》序言中的一句话。我们从中起码看到了两层含义。第一层:探险是对未知世界的探索;第二层:扩宽人类认知的边界需要一代又一代探险者前赴后继,其中的勇气、无畏与牺牲或许与实际达成的发现本身同等重要。

探险,是对未知世界的探索。

人类为何要探险?如果我们回溯历史这条线,会发现人类从古至今的探险活动最初大多由某个实际的、“功利性”的目的驱动。

比如,关于有组织探险活动的最早记录来自四千多年前古埃及的第六王朝,其动因源于埃及控制邻国努比亚资源的企图。又如,13世纪,为了寻找被阿拉伯帝国阻断的东方贸易通道的替代路线,欧洲遣使前往中亚。再如,1803年路易斯安那购地案后,刘易斯和克拉克组织探险队对这一广阔的新区域进行了勘探。

翻开人类的探险史。

探险拓宽了世界的版图。在探险者走出家门,驾船远航或踏入荒野之前,地球对于每个国家和地区的人民而言,都只是自己生活的一小片区域。唯有远行者带来的外部消息,仿佛揭开蒙眼的黑布,使人们看到更广阔的天地。

早在公元前,腓尼基的航海家就到达了西非,希腊航海家皮西亚斯航行到不列颠群岛,中国通过丝绸之路经中亚与西方产生联系。14世纪时,葡萄牙和西班牙的航海家开始沿西非海岸探险,而到了15世纪末,哥伦布向西航行,寻找通往亚洲的路线,竟“偶然”发现“新大陆”,从此将美洲与世界其他地区相连。

绘制陆地地图。

探险改变了人类历史的进程。可以说,在全球历史发展的几乎每一个重大转折点上,探险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比如,在西班牙人首次登陆巴哈马群岛后的短短几十年后,对南美洲和中美洲大部分地区的殖民活动就大量展开。到19世纪中期,世界绝大部分地区已为人们熟知,探险遂转向极端和偏远之地,并在20世纪下半叶转向太空,促成了尼尔·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迈出了“人类的一大步”。

探险是文化传播、科学进步的助推器,也是艺术创作的灵感源泉。因为探险者的现实需要,导航仪器、制图标准、医学医药、通信技术、材料工程、纺织工艺、高山科学、船舶交通、航空航天等各领域均得到促进和发展。

古代中国的文字随遣唐使的脚步去往邻国,促进了东亚文化的交流和融合;鲁布吕克的威廉、马可·波罗关于东方奇迹的记述,开启了东西方的接触和外交。《佛国记》《西游录》《瀛涯胜览》……玛丽·金斯利、查尔斯·蒙塔古·道蒂、格特鲁德·贝尔、弗雷娅·斯塔克的游记,托马斯·贝恩斯的素描,阿尔弗雷德·拉塞尔·华莱士的生物标本,费迪南德·冯·李希霍芬的地质观察……

这些,不仅是探险家的记录,更是人类精神文明的瑰宝。

以上种种——从古至今近百位伟大探险家的人物小传、对人类文明有深刻影响的探险活动、按时间顺序梳理的大事记、各时期科技文化发展成果的图解说明——您都可以在这本《DK人类探险史》中看到,辅以近千幅高清图片,可谓一本书了解改变历史进程的大事件、大发现。

人类探险史大事记。

这本书由英国皇家地理学会和DK出版公司联合编著。

英国皇家地理学会是享有世界声誉的学术机构,在地理、探索等领域具有顶级权威。它成立于1830年,旨在推动英国国内和全球的地理研究,加深人们对这一共生世界的认知。

DK公司创立于1974年,40年来已成为全球首屈一指的图文书出版社。DK图书除了强调知识性,更以“革命性的美术编辑”著称,堪称业界一流,成为百科全书门类权威性、艺术性的代名词。

戴维·利文斯通。

《DK人类探险史》的出版,缘起于2017年我们对DK公司北京办事处的拜访。办事处的首席代表郭志平先生向我们推荐了两本书:EXPLORERS(探险者)和MOUNTAINEERS(登山者)。一方面,是因为这两本契合我们的出版方向。

作为一家以大众文化非虚构选题为传统强项的出版社,上海文化出版社的引进版图书板块同样以历史、文化类选题为主。DK公司的图书中,科普和人文二分天下,但像探险史和登山史这样融合科普与人文的题材并不多见。

这两本书在国外都是多次加印,属于DK公司的经典书目,但在中国却迟迟未有中文版。翻译编校的难度大固然是一个原因,但究其根本,恐怕在于这类题材前几年尚不具备足够的读者基础。

郑和的探险故事。

总人口中户外运动的参与者比例与经济发展水平、可支配收入、城市化进程和休闲观念的更新息息相关。

根据2019年6月亚洲户外展览会上发布的《2018中国户外用品市场报告》,2000至2018年间,国内核心户外市场规模从1亿元增长到了198亿元,泛户外市场规模已达到595.9亿元。

高质量户外期刊、新媒体的涌现,同样也反映了这一特定人群对于获取资讯或进行深度阅读的需要。在这样的情况下,《DK人类探险史》中文版的推出是顺应时代发展趋势、水到渠成的。

此前关于户外探险的书籍,大致可分为三类,即实用工具类、科普百科类、探险文学类,仅以DK自家同主题的《DK探险大百科》为例,也是一本以主题词为编辑线索、面向青少年的科普图书。

而这部《DK人类探险史》以人物为纲,将科学与历史完美融合在一起,辅以大量精美图片,以其深度、厚度面向成人读者,开拓了户外探险书籍的新门类。

郑和。

它赋予户外这一新兴运动以历史背景和人文温度,代表了未来户外题材向融合出版、深度阅读发展的方向。更何况,它远非将目标读者局限在户外人口,而是可以将更多普通读者的目光吸引到这项从前被认为“属于少数人”的运动中来。

为了出版这样一本书,我们的编辑也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和精力。

除了常规的文字把关、事实核对之外,DK图书的编校具有其特殊性。首先就是专有名词的核对和统一。书后的索引固然可以利用,但索引只收录了重点词汇,而对于一本翻译类图书而言,书中出现的所有译名都必须做到前后一致。

为此,我们在编校过程中制作了专门的中外文译名对照表,整理条目逾2000个,利用电子文档检索和中外文对照核对来保证一致。另外,DK图书均是预设版式,即图片和文字的位置严格按照原版。

戴维·利文斯通的自述。

出于版权保护的需要,近千幅图片的高清文件在印制阶段由DK公司直接给到印刷厂,不经过出版社。为此,需要译文精确凝练,否则便会遇到文字排版空间不足,与图档重合的尴尬境地。

还有一个难点是地图的审核。根据规定,出版物上的所有地图必须提交国家自然资源部审核。《DK探险史》的图片文件中,除手绘图、照片外,还有81幅地图,包括古代地图、现代卫星地图,甚至绘画作品中的地图。

我们完成前两次审校后,便通过DK公司北京办事处向英国总部提出申请,提前拿到了相关页面所有图片的高清文件,进行预合版,提交自然资源部审查,如期拿到审图号。这也是《DK人类探险史》书中图片精准、合规的明证。

为与高质量的内容相配,本书在装帧上采用大开本精装,封面整版雅莲纹压纹,大面积烫金,尽显典雅、高贵质感。内文采用铜版纸全彩印刷,完美呈现上千幅图片、照片、地图的色彩效果。

《人类探险史》的精美装潢。

甫一出版,《DK人类探险史》就闯入当当网历史类新书畅销榜前十位,至8月份出版至今,两个印次一销而空,对于一本高码洋的书来说,这个成绩是令人欣喜的。

欣喜之余,我们不禁思考,这样一个看似超脱日常的书为何引起了读者的广泛兴趣。若细细翻看本书,或许能够找到答案。

探险,是人类历史和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每次探险之旅的动机如何,关于探险记录均展现了使其产生的由人类技能和耐力铸就的个人壮举,并极大地改变了我们对这个星球的理解。它们不仅使世界地图逐渐饱满,也展现了人类在了解和探索世界的过程中所展现的激情和智慧。

可以说,探险的精神写在人类的基因中,哪怕是在地球几无未知区域的今天,我们仍然需要探险的勇气和精神,来对抗庸常生活的琐碎,来克服前进道路上的艰险,拥抱更为广阔的海与天。

洪堡。

今年好像在重复着往年的生活,户外、旅行、运动、摄影……仿似少了上天、入地、下海等这样一些疯狂又特别的冒险旅程,以至于让我的生活显得渐渐趋于平淡无奇。

但好像平淡中又有许多不平凡的经历,每一段经历留下的那些过程,都会留下痕迹,带来改变。

我不擅言辞和日常交际,但也希望多认识朋友。这正是户外、旅行、运动、摄影能给我带来的惊喜和乐趣。

2019年度最佳户外出版物评委组




相关链接

据说,这个奖项记录了中国户外的历史

第十四届中国户外金犀牛奖评选正式启动

专家评审团: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情

提名名单:在这份名单里,读懂2019年的中国户外

最佳户外团队:在成都遥望雪山、古老毛皮滑雪队

年度突破:自由潜、南极跑北极、抱石V14

最佳影片:大岩壁、寻雪中山峰、白云岩变奏曲

最佳户外摄影师:胥斌、刘闯、杨苏铁

最佳探险:贯穿大横断、穿越北极圈、秘境巡护员

最佳背包客:环球自驾,花甲骑行,自由公路

年度越野跑人物:申加升、向付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