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些「偶像」,在日剧中闪闪发光!

 真友书屋 2020-09-08

当我要求身边的朋友举出一部他们喜爱的日本偶像剧时,回答大致可以分成三类。

一类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经典剧集,如《东京爱情故事》《101次求婚》等。一类是由杰尼斯事务所偶像出演的作品,如木村拓哉的《悠长假期》、松本润的《花样男子》等。第三类是以校园、恋爱为题材的剧集,如《野猪大改造》《一吻定情》等。

△ 《花样男子》

但是如此分类显然不够严谨。由龟梨和也等杰尼斯艺人出演的《极道鲜师》也可以归入校园范畴,木村拓哉的《爱情白皮书》同样是20世纪90年代初的经典之作。

既然提到北川悦吏子的经典名作《爱情白皮书》,不妨分享一个因为出演该剧而一炮而红的西岛秀俊的案例。当年他凭借该剧一炮而红,媒体及电视观众对这块「小鲜肉」可谓爱不释手,事务所希望他能在偶像的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坚定地走下去。然而,这却与西岛本人心目中「实力派电影演员」的自我定位背道而驰。于是,从1997年到2002年的5年间,西岛逐步淡出电视剧,电视曝光率更一度为零。

△ 西岛秀俊

相对于努力摘掉「偶像」帽子的西岛秀俊,我们对偶像剧的关注和渴望似乎是发自内心的。曾经看过一篇日媒转载中文报纸的评论文章,其中忧心忡忡地指出日韩偶像剧滑坡严重、风光不再,并辅以木村拓哉的《安堂机器人》(平均收视率12.6%)作为例证。

01  「偶像剧」到底该怎么译?

如果借境外来语,偶像剧可直译成「idol drama」,转换至日语也就成了「アイドルドラマ」。然而,在日语语境中,却并没有这样的说法,假如用到这个词,也通常特指「以偶像艺人的成长和生活为内容的电视剧」,能年玲奈的《海女》就是一例。

 《海女》

从实力派与偶像派的差异入手,实力派演员在日语中被称为「俳優さん」,俳优两个字来自汉语;偶像派则称为「タレントさん」,「タレント」这个词取自英文单词「talent」,可以泛指演艺圈明星,也可以指代影视歌多栖发展的艺人。

搜肠刮肚,曾经红极一时的所谓「トレンディドラマ」(trendy drama)似乎是最靠谱的答案。这类剧集盛行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指那些以时髦男女为主角的电视作品,反映了泡沫经济时期较为前卫的社会潮流。

△ 《东京爱情故事》

虽然以《东京爱情故事》为代表的这批「trendydrama」被很多中国观众视为偶像剧的源头而顶礼膜拜,「潮流剧」、「时髦剧」这些名词在日语中却早就被翻篇了,成了名副其实的「死词」。

总而言之,「偶像剧」这个词几乎很难在日语中找到对应的表达方式。这至少说明,在日剧创作者这一边,「偶像剧」不算是独立而明确的分类,很多日剧其实是「被偶像」罢了。

02  从潮流剧到偶像剧

前面提到与「偶像剧」词义最为接近的当属在泡沫经济时期盛行的「潮流剧」,那么这类剧集又有哪些特点呢?从中,我们是否能找出偶像剧的遗传基因呢?

首先,演员的甄选。提到偶像剧,人们最先想到的无疑是年轻的俊男靓女们,就算不是标准意义上的大帅哥、大美女,也至少拥有令人艳羡的身材或亲和率真的个性。当年的「W浅野」、中山美穗、山口智子、江口洋介、三上博史都曾因偶像剧中的精彩表现收获大把粉丝。

△ 山口智子与木村拓哉

其次,题材的选择。男女爱情故事显然是所谓的「王道偶像剧」,俊男靓女在一起谈恋爱是不败的题材。另外,偶像剧也往往以时尚、广告等新兴行业为背景。值得一提的是,在收视人群趋于低龄化之后,校园题材逐渐成为偶像剧的另一片沃土。

△ 《对不起青春》

再次,场景的选取。在飞速发展的泡沫经济时代,都市成了每个年轻人向往的文化符号,自诩潮流风向标的偶像剧自然多以都市为场景,通过拍摄城市地标、时尚服饰单品等贩卖新潮的生活方式。

最后,人群的设定。如果把少女漫画跟偶像剧画上等号,应该不会听到多少反对意见。20至35岁的女性是当年那波「潮流剧」的主要收视人群,她们渴望真挚美好的爱情,向往都市生活和现代职场,是那个年代的「新新人类」。随着时代的发展,偶像剧的收视人群被进一步细分,呈现出低龄化的趋势。

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潮流剧」无疑堪称「偶像剧」的先声。即便当年青春洋溢的肉体和脸庞添了皱纹,偶像明星换了一拨又一波;都市生活早就不再新鲜,古民家、移居乡野成为流行;高中生、甚至初中生逐渐成为颇具购买力的收视族群......「潮流剧」的内核却原原本本地遗传给了「偶像剧」,在当下产生新的回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