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揭秘杨丽萍大剧院

 七里山人 2020-09-08
       发布时间:2020-09-08

  朱锫正在研究剧院模型


  杨丽萍大剧院效果图 朱锫建筑事务所 供图


  ■ 都市时报全媒体记者 闫钰 实习生 韦卓

  水印苍山,融于自然。风花雪月的大理又多了一处美不胜收的文旅艺术地标——杨丽萍大剧院。今年9月29日,在“2020中国舞蹈家协会环境舞蹈展·大理舞蹈季”期间,随着杨丽萍任总编导的大型民族音乐剧《阿鹏找金花》首演,杨丽萍大剧院将正式揭幕、华丽绽放——这个建筑与大理的自然、田园、苍山、洱海融合在一起,是创新的、开放的、生态的、虚实相生的,与人无限亲近的。记者专访了当代著名建筑师、杨丽萍大剧院设计者朱锫,为大家揭秘剧院的设计理念与故事。

  水印苍山,融于自然

  杨丽萍大剧院位于大理古城南国城以东,大理苍山与洱海之间,建设面积8155平米,总投资1.5亿元,于2014到2015年期间设计,2016到2020年间建造。剧院包含演艺空间、商业空间、休闲娱乐空间,由当代著名建筑师,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院长、教授朱锫倾力设计,概念来源于“水印苍山”,与大理独特的山水自然浑然天成。

  该剧院表达了杨丽萍对于大理、生活、艺术的全新理解,也是大理开展文化旅游、展现新大理新形象的艺术实践之地。杨丽萍认为,这个建筑是有灵魂的,反映了大理这方水土的情怀。

  在水平纬度,户外剧场为阳,室内剧院为阴,剧场巨大的滑门打开时,位于户外剧场和室内剧场之间的“空”,会成为整组建筑的中心、活动的中心、表演的中心,两个不同形态的剧场连为一个整体。在垂直纬度,刚柔相间的屋顶似阴阳的界面,塑造了屋顶上下沐浴阳光与遮阳避雨的空间。这种虚实相生的空间形态,让整个建筑近似海绵,吸引着人们进入,强烈反映了当地人的生活方式。

  杨丽萍大剧院还将云南梯田的自然景观形象通过现代技术的运用搬进了剧场,既能体现云南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体现天人合一的设计理念,又打造出耳目一新的观众席。

  剧院根植于大理的土壤

  朱锫是中国当代著名建筑师,是自然建筑的倡导者和实践者. 曾获英国“AR建筑奖”,中国建筑学会颁发的1949-2009“建筑创作奖”, 被国际建筑师协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设计特别奖”等。阿布扎比古根海姆艺术馆、北京太庙艺术中心、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寿县文化艺术中心、景德镇御窑博物馆……朱锫的建筑案例中几乎都是文化建筑。“自然建筑”是朱锫秉持的理念,文化艺术建筑是朱锫的偏爱。

  此次设计,源于艺术家叶永青向杨丽萍的推荐。画手稿、绘图、研究模型……朱培的设计进行了一年多,而设计理念中融入的对于大理的情感、认知则很久远。朱锫在上世纪80年代末就只身来到过大理,对大理独特的地理自然环境充满了好奇。

  朱锫介绍,杨丽萍大剧院建筑在设计上吸收了中国传统自然哲学中的阴阳学说。建筑轻柔漂浮的屋顶宛若苍山映于洱海的倒影,上下起伏的屋顶和凸起下沉的丘陵不仅共同塑造了户外和户内两个剧场,同时也塑造了虚实相涵、内外相生的自然景观,其水平线捕捉的正是大理山水相交的那条“天际线”。

  朱锫感叹:“大理是一个让人感动的城市,苍山洱海,群山环绕,就像一个世外桃源。特定的地理条件塑造出了大理特殊的文化,人们喜欢在水边唱歌、在田野上跳舞,他们的生活是多元、包容的,有着很强的地域特色。”“杨丽萍剧院根植于大理特定的土壤,它就像大地艺术,与这片土地缠绕交织在一起。”朱锫说。

  ★对话

  朱锫:好建筑会与人产生思想交流  

  朱锫

  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院长、教授

  美国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客座教授

  美国建筑师协会AIA荣誉院士

  住建部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委员会委员

  住建部建筑设计专业委员会委员

  静坐于屋檐下,品茶听雨,遥望远处的苍山,和来宾畅聊剧院及大理的未来……这个场景令朱锫至今难忘。不久前,朱锫和他的同事来到大理杨丽萍大剧院,对于这个建筑,朱锫如同对待初生的孩子般满怀深情。

  朱锫认为,建筑能和人交流,希望人们来到这个建筑能够有启发,或是感悟到建筑赋予人的新经验。“我觉得文化建筑会与公众更接近,它关注的更多是文化、建筑和艺术本身。建筑是一种艺术,能创造性地为这个时代、为公众、为环境带来启发。一个好的建筑,尤其是文化建筑,更容易与人产生思想上的交流。”

  实现剧院建筑上的创新

  颠覆传统经验

  记者:你一向强调建筑与文化、自然、地域等因素的关联,此次设计杨丽萍大剧院,设计理念的诞生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朱锫:基于对杨丽萍的舞蹈和对大理的地域文化理解,杨丽萍大剧院始终是在根源性和创造性两条线上发展的。杨丽萍的舞蹈来源于云南的大地,她的大半生都在试图重新发现、挖掘这片土地所孕育出独特的传统舞蹈艺术背后的意义,所以这个建筑也要根植于这片土地。

  云南高海拔低纬度的地理特征塑造了舒适宜人的气候条件,孕育了当地人山间唱歌、田间跳舞的生活方式,人们的日常行为大多发生在户外和半户外。因此,如何塑造这样的场所环境,让人们可以在遮阳避雨的屋顶下尽享大自然的馈赠很重要,于是一个似山、似云的景观屋顶就成了一个自然而然的想法。

  记者:对于杨丽萍大剧院最终的呈现,你的感受是怎样的?对它日后的发展有何建议?

  朱锫:剧院呈现出来后大家都很喜欢。一方面,它很像大理自然环境和生活经验的缩影;另一方面,它实现了在剧院建筑上的一种创新,颠覆了传统剧院的经验,不再是封闭的“黑盒子”,而是开放的,与自然相融,演员和观众彼此交融,人可以在其中穿越、上下游走,塑造了崭新的剧场经验。

  对于它日后的发展,希望这个建筑可以成为杨丽萍舞蹈的一部分,而舞蹈也成为建筑的一部分。我希望她的舞蹈是流动的,不用拘泥于舞台,可以把舞台放大,放到外面的屋檐下、丘陵上、屋顶上。另外一方面是希望它不仅仅是一个剧场,而是一个场所,建筑里面有很多有意思的空间,欢迎所有人进入,真正实现这座建筑与城市的融合。

  杨丽萍一直在挖掘

  云南地域舞蹈艺术的灵魂    

  记者:谈谈你对于杨丽萍及其作品的了解与评价。

  朱锫:杨丽萍确实是一位非常令人敬佩的艺术家,是一位既有地域、乡土情怀,又有创造力的舞蹈家。她的大半生都在试图重新挖掘云南地域舞蹈艺术的灵魂,重新创造出属于这片土地的当代表演艺术。

  记者:你对云南建筑,特别是人文建筑有什么看法与建议?

  朱锫:云南有着很特殊的地理和自然条件,它必然会塑造一种特殊的文化,也就必然会诞生特殊的建筑。一个与地理环境、气候条件、文化氛围缠裹在一起的建筑才叫智慧的建筑。

  大理有着极其独特的自然地理资源:苍山、洱海以及夹在它们之间的冲积田园,呈三条带状形态,平行地沿南北方向展开,而将苍山、田园、洱海这三条带状形态横向贯穿起来的恰恰是十八溪,如果我们能修复十八溪的原始生态,重塑十八条生态走廊,那么,大理就会凭借它独特的自然地理资源,成为世界上绝无仅有的自然、生态人文城市的优秀案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