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前天看到一个问题:为什么说苦难出诗人? 我个人以为,人多一些经历,作诗的题材自然就多一些。 而且咱们传统的古诗词,最大的作用不是叙事,而是抒发情感。在情感的抒发中,写悲情容易,写乐事会难一些。 因为写悲情的诗歌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也更容易触动读者的心灵。所以清朝诗人赵翼曾经有诗云: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 一、题遗山诗赵翼这首《题遗山诗》中的最后两句流传甚广,但是整首诗能背出的却不多。这首诗写的是元朝遗民诗人元好问:
赵翼还在其《瓯北诗话》中评价元好问:
书中说,元好问读书和才情虽然比不了苏轼和陆游,但是正因为如此,所以其情感更加真挚,这是其高于苏轼陆游的地方。另外他生活与北方,天生有豪杰之气。 最重要的是,元好问生活在金国被元灭亡之际,因此“以宗社丘墟之感,发为慷慨悲歌”“,所以“不求而自工””。 情感的悲愤深沉,从诗人经历的苦难中得来,诗句自然容易打动人。 二、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特别提到过李煜和赵佶作品的特点:
南唐后主李煜和宋徽宗赵佶的人生,都随着国家盛衰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在奢侈的帝王美好生活破碎以后,两位都成了悲惨可怜的亡国奴。 王国维称李煜的词是字字血泪的血书,例如《虞美人》:
又如《 破阵子》:
李煜被软禁在都城,写完《虞美人》后不久,被毒酒鸩杀。其悲也深,其痛也真。 赵佶的这首《宴山亭·北行见杏花》,也被王国维认为是血书:
赵佶被俘北上后,如同奴隶一般受尽了侮辱。后来他被囚禁了九年,因不堪精神折磨而死于五国城,享年54岁。 三、遗民泪尽胡尘里南宋大诗人陆游有《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诗云:
这些宋朝的遗民,有一些一直生活于北方,北宋灭亡后,没有能力南渡,留在了沦陷区。只能南望中原,流尽了眼泪也等不到王师的到来。 王师呢?骁勇善战的韩世忠、张俊、岳飞被秦桧一派解除了兵权,宋金签署了绍兴和议,南北分治了。 还有相当一部分人,是被金人虏到了北方。这些人或许死在了途中,或许一直就留在了金国。 靖康之变时,阳武令蒋兴祖死节,其年仅十五岁的儿女被俘虏北行,途中作《减字木兰花·题雄州驿》词云:
北上以后,蒋兴祖的女儿不知所终。 四、出使被留的痛苦毛主席最喜欢读的一部书是《容斋随笔》,其作者洪迈有个了不起的父亲,即南宋诗人洪皓。他因受到赵构的赏识,在洪迈6岁的时候,被派往金国出使,想不到一下子被稽留了十五年。 当时的洪皓,估计自己和南朝庾信一样,可能再也没有机会回到南宋了。作为一个诗人,洪皓在金国时写下了不少去国怀乡的作品。 例如思念母亲和家乡的两首诗,《望江南》:
《出使怀母》:
洪皓最有名的词是《四笑江梅引》,其中一首写道:
这首诗中几乎句句用典,处处充满了思乡与怀念故国的深厚情感。15年后,金熙宗喜得贵子,大赦天下,洪皓趁机快马加鞭逃回了南宋。 五、国破被俘的大臣洪皓虽被稽留15年,但是祖国存在,因此一直有信念支撑着他。但是文天祥就没有这么幸运了。 文天祥在被俘北上的时候,南宋小朝廷已经处在风雨飘摇之中,不久后崖山一战,南宋灭亡。 被羁押京师的文天祥,虽然知道南宋覆灭的消息,依然不肯投降。1283年被杀害,终年47岁。 文天祥最感动我们的诗歌,就是这首七言律诗《过零丁洋》:
结束语像老街这种人,生活在和平年代,从来没有那种国破家亡的感受。我们的“为赋新诗强说愁”,如何能和“山河破碎风飘絮”相提并论呢。 正如王国维所说: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苦难出志士,也出诗人。 @老街味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