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几十万的豪车都不行!大部分车上这配置都是“坑”

 玩车教授 2020-09-08

本来想蹭个关于“5G”的热点,不过想想还是算了,手机都还没用上,车机 ?!!

有持续关注我们“玩车教授”的朋友应该对我们在前不久的5月20日上线的那篇以“女生们”为前缀的四款销量在第二梯队的豪华品牌紧凑级SUV横评还留有些许印象吧。

那四款车型是(以当天“女同事45人”的投票结果排序):捷豹E-PACE、雷克萨斯UX、凯迪拉克XT4以及林肯MKC。

对于这个“女同事45人”投票结果,我本人的看法是:绝对受到了车型颜色的影响。

因为在随后的网络投票环节,广大网民票选出的次序为:凯迪拉克XT4、捷豹E-PACE、雷克萨斯UX以及林肯MKC。

当天,一同参与采编的我在完成被分配的工作任务之余,真正地在实操中体验着四款车的多媒体系统。

想说“好”,但这四款多媒体现阶段能实现的功能与便捷性还赶不上十年前的智能手机;想说“不好”,不好意思不能说“不好”。

这里除了“商务”层面的原因,最主要的还是这四款车载多媒体在我本人完整的体验过程中都能够流畅地实现自身所提供的各项功能,都没有出现过卡顿或是黑屏。

并且在人机工程方面,像是诸如显示屏在不同光学环境下的效果、操作区的位置和反馈也都没有什么“槽点”,毕竟都是成熟的厂家在把控。

如果按照较为常规的套路,我应该先分别描述这四款车载多媒体的参数、功能和使用体验,然后再横向品评他们彼此间的异同。

但是,讲得再多也都没有涉及到一个核心的问题,并且就是因为有这么一个核心的问题,让这篇“四车多媒体横评”变成“流量黑洞”。

这个核心的问题就是:

现阶段能有多少人买车是冲着多媒体系统去的?

这是个鸡肋。

车机互联也好,语音交互也罢,即便把所谓“车联网”搬出来,都不会激起普通消费者对某款车型的购买欲望。

为什么?

因为你在开车。

手扶稳方向盘,脚控制踏板,视线在两边后视镜和前挡风玻璃之间切换。

多媒体?

停车等人的时候再慢慢研究吧。

哦,不对,停车等人的时候要“刷”手机啊。

车载多媒体最大的功效恐怕就是在切入倒挡的时候。

“我去,怎么这么卡!语音完全识别不了!垃圾!”

“好”是锦上添花,而坏就是真的坏,这就是当前大市场环境下的车载多媒体所面对的赤裸裸的现实。

厂家也深知这一点,因此在为车辆匹配多媒体系统的时候,大多采用较为保守但稳定的功能设置。

汽车搭载多媒体最初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娱乐休闲功能。

1924年雪佛兰在车上装上了车载无线电收音机,到了1930年摩托罗拉生产出首款商业化车载收音机并开始大力推广,汽车多媒体算是开始普及应用。

扯远了,打住。

看到这里的读者朋友们也许真的会关心,本文在表达什么?

只有让驾驶者真正地从“驾驶”中解放,车载多媒体才会成为一台车重要的组成部分。

至此,我们终于要扯回本文开头提到的“5G”了。

5G超可靠低延时的特点,可以说正中无人驾驶所需。

现有的感知技术,如雷达、摄像头等实际上都只给车提供了一个看的能力,没有办法跟车实现互动,而且这种看的能力会受到雨雾等天气情况的影响,有了5G的交互式的感知,车就可以对外界环境做一个输出,不光能探测到状态,还可以做一些反馈。

自动驾驶的协同里面有很多场景,比如自动超车,协作式避碰,车辆编队都对可靠性和延时性提出了要求,都需要5G的保证。

由此,方能构筑起利用车载电子传感装置,通过移动通信技术、汽车导航系统、智能终端设备与信息网络平台、使车与路、车与车、车与人、车与互联网之间实时联网,实现信息互联互通,从而对车、人、物、路等进行有效的智能监控、调度、管理的真正意义上的车联网。

这才是车载多媒体修行百年得道的终极形态。

到那时,车也将不再是车,是移动的多媒体。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