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淡然面对他人的评价,用沉默的力量与高尚的德行来对待他人的毁谤

 斯文人者 2020-09-08


用沉默的力量与高尚的德行来对待他人的毁谤。

——季羡林

好誉而恶毁,乃人之常情,无可厚非。古代豁达的先贤一直倡导毁誉置之度外、宠辱皆不惊心。

《道德经》中提及:“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可见,在老聃眼里,宠辱观从始至终都不存在,因而无须惊心。

人常说“行高于人,众必非之”,赞美和诋毁是相对的,也是这样,我们更要经得起赞美,无视其诋毁。就像古人所说:“当一个人取得很高荣誉的时候,也就逐渐地走向了公众视野,得到很多人的关注。这个时候,有人会赞誉他的功绩,也会有一些人不明真相或者带着某种目的去诋毁他的声名。”

所以成就大事者,需要一种宠辱不惊的淡然来面对来自外界的不同声音。赞誉也好,诋毁也罢,都坦然面对,微微一笑,接收所有对自己的评价,然后看向远方,继续前行,如果一个人呢因为别人的赞誉或诋毁而陷入苦恼,摇摆不定,也会被别人的声音淹没。

每个人的成就几乎都是在诽谤与赞誉中慢慢传播开来的,只有始终做自己,才能将自己一生的活动进行下去。那些能在历史上留下痕迹的人,不仅接受着无数人现代人的评价,在他生活的那个年代也必然遭受过各种各样的非议。但是他们无视了毁谤的压力,所以对于他们的各种赞誉也能流传至今。

就像武则天,她登上了皇位这种“惊世骇俗”的举动自然掀起了轩然大波,但她无动于衷,无论是别人对她的称颂,还是对她的诽谤,她都搁置一旁,依旧在皇帝的位置上行使着自己的权力。

这种博大的胸襟,使她成功地应对了政治生涯里的种种危机,直到死去,留下一个无字碑,让后人去评述自己的功过。

北宋著名政治家王安石就是一个不避毁誉的人。他曾经说:“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惧,祖宗不足法,圣贤不足师。”

王安石当政期间,为了改变宋朝积贫积弱的情况,主持变法运动。他的变法运动得到了皇帝的支持,和一部分有革新思想的人的坚决拥护。

王安石的变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那些从中得到利益的人,包括宋神宗都对王安石非常赞赏。但是,王安石变法运动触及很多人的利益,由于用人不当,在执行的过程中也对老百姓造成了定的伤害, 遭到了来自太后和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大臣的坚决抵制。

倔强的王安石在这冰火两重天中依然坚持自己的想法,将变法运动进行到底。但是支持他的宋神宗很快死去,失去了坚强后盾的王安石不得不退出了政治舞台。

我们暂且不去评论王安石的变法运动究竟有没有起到作用或者有没有实际意义,更不评价他的为人。仅仅王安石的这种坚持,就足以让我对他敬佩,因为这种在赞美与诋毁中始终不动摇的精神并不是一个人轻易能做到的,南怀瑾老师与易中天老师都曾写过关于王安石的文字,即便是批判或者否认那又如何呢?最起码王安石做了他自己想要做的事,只是他没有顾全大局,可那又如何呢?最起码他有这样的精神!

道家思想曾经说:“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毁之而不加沮。”也是庄子的一句话,可以看出,真正有修养的人,即使全世界的人都对他赞美有加,他也不会自傲,反之,即使全世界的人都诋毁他,他也不会沮丧。这种毁誉不惊的修养,是人生的极高境界。只有毁誉不惊才能够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不动摇。

每个人都有朋友,也会有“非友”。友,难免有誉;非友,难免有毁。若是毁誉得有理,从中获益,那完全可以将这种毁誉置之度外,做到“闻过则喜”便不难了。

我的闺密就有很多这样五花八门的同学,不论是对于她对阅读的坚持还是对学习的研究都会抱有一种鄙视的心理去评价,在校期间都是同学,学习没有好坏之分,只是各有所长而已,但她也是因为家庭环境原因,遇到问题暂时不会去问身边人,而是自己思索,所以在校期间的所有作业都是独立完成的,反之,很多人比她厉害,堪称学霸的学生,因为人性的弱点——懒惰,实在想不通时也懒得去思考了,索性去问她,或许她乐于助人,但在我眼中,她比较缺心眼,因为她明知那些人不懂感恩,但依旧会帮他们解答。

业余时间,我多次问她:“你明知道她们只会在用到你时和你说话,甚至到处散播你的谣言,不以事实说话,为什么还要帮他们?脑子生锈了吧!”

但她的回答却让我自愧不如,她笑着说:“没事,时间会说话的,而且他们不懂感恩那是他们的人品与修养问题,为什么我要因为他们的人品与修养而拉低自己的修养呢?更何况你都说他们是我的同学,并不是朋友,所以没必要计较,周国平老师都说了,人生就是不计较,我要泡茶了,一会时间过了就不好喝了。”

说罢,她联系了与侮辱她的同学是共同朋友的人,了解了详情后主动说:“就这样吧,免得尴尬,只要不影响你们的感情就好。”

也是这件事,我想起看书时的一个故事,故事内容如下:

有位修行很高的禅师叫白隐,无论别人怎样评价他,他从不加以争辩,每次都只是淡淡地说一句: “就是这样吗?”

在白隐禅师所住的寺庙旁,住着一家三口,女儿年方二八,长得如出水芙蓉,上门提亲的人不少,但她的父母都不满意,便一一回绝了。无意间,夫妇俩发现尚未出嫁的女儿竟然怀孕了。这种见不得人的事,使得她的父母震怒异常!在父母的一再逼问下,她终于吞吞吐吐地说出“白隐”二字。

她的父母怒不可遏地去找白隐理论,但这位大师仍不置可否,只若无其事地答道:“就是这样吗?”

孩子生下来后,老两口便将孩子送给白隐。此时,他的名誉虽已扫地,但他并不在意,只是非常细心地照顾孩子。他向邻居乞求婴儿所需的奶水和其他生活用品,虽不免横遭白眼,或是冷嘲热讽,他总是处之泰然,仿佛他是受托抚养别人的孩子一样。

事隔一年后,这位没有结婚的女子终于不忍心再欺瞒下去了,她老实实地向父母吐露真情说:“孩子的生父是街北的他青年。”

她的父母听到后及其尴尬,立即将她带到白隐那里,向白隐道歉,请他原谅,并将孩子带回。

白隐仍然是淡然如水,他只是在交回孩子的时候,轻声说道:“就是这样吗?”仿佛不曾发生过什么事;即使有,也只像微风吹过耳畔,转瞬即逝!

白隐禅师的泰然处之是因为将别人的评价完全置之度外了吗?从他那一句发人深省的“就是这样吗”之中,我们不难看出禅师心中泛起的微澜。他将人们的冷嘲热讽放在心上,并非为了报复,而是为了感化。

大千世界,人各有异。由于大家的生活环境不同,所以每个人都会千差万别。在这样的情况下,最明智的选择就是自是其是,而不必非人之非,若能以自己的德行来感化他人,就是更高的境界。

生活在这个社会中,我们就必须接受来自旁人的评价。人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赞美与夸奖,而不希望听到别人对自己的诋毁。然而,名誉的好坏,是别人的看法,并不受我们的控制。

古语说:“雁过留声,人过留名。”声名尽管对我们来说很重要,但是对于别人的评价,无论是赞誉,还是诋毁,我们都不必放在心上。因为出自别人之口的评价,并不-定是最真实的评价,只须淡然面对,而不必去过多在意。只要我们自己无愧于心,便可-路行走,宠辱不惊,坦然自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