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叶嘉莹先生说李商隐诗〔二〕

 岁月无痕xphmw 2020-09-08
上一次我们讲了两首李商隐的七言绝句,一首是《海上》,另一首是《瑶池》,李商隐
在诗中所用的典故都是人世间所没有的,都是出于神话的。我们要注意一点,就是诗人
在他的诗里面所用的形象。一般说起来,杜甫诗中的形象,通常都是现实中的形象,他
在《秋兴八首》中说,“织女机丝虚夜月,石鲸鳞甲动秋风”,“织女”虽然是神话故
事中的神女,但是在昆明池的旁边,真的有一个“织女”的石像。李商隐在《海上》和
《瑶池》两首七绝中,所写的是现实中所没有的形象,都是神话。但他也不是不写现实
,他也有写现实的作品。    

下面我们看他的一首诗《东下三旬苦于风土马上戏作》:

    路绕函关东复东,身骑征马逐惊蓬。
    天池辽阔谁相待?日日虚乘九万风。

这首诗写的是现实的生活。“东下三旬”就是说他向东走,走了差不多将近三十天了。
古代交通很不方便,路都是黄土路,中国西北部的风沙是很大的,所以他说“苦于风土
”。他骑着马走路的时候,在马上作了这一首诗。“路绕函关东复东,身骑征马逐惊蓬
”,他说,我绕过函谷关向东走,“东复东”就是不停地向东方走。我们说,诗的好坏
不是看你写的是什么内容,而是看你怎样写,要看感发的力量和表现的方法是怎样的。
他说“征马”,就是一个行走的、前进的、在路上的形象,而李商隐在“马”前用了一
个“征”宇。我在讲杜甫诗的时候曾经说过,杜甫有—首很有名的诗叫《北征》,“征
”不一定是打仗的意思,在这里,“征”是远行的忘思,就是走很远的路。“马”字本
身给人的形象就已经是路上的奔波的形象了,“征”宇也是指远行的、长途的奔波。李
商隐说,我所骑的就是这样的一匹马。骑马是很现实的一件事情,可是他说,我是骑在
“征马”之上。他给我们的感觉就是他人生的这种奔波的感受。这还不说,他说,“路
绕函关东复东”,这“东复东”三个字给人一种不停地奔波,一直向前走,从没有停下
来过的感觉。骑着“征马”到什么地方去?回家?不是。他说“身骑征马逐惊蓬”,我
所追逐的是什么?是蓬草。中国古人常常用蓬草来表现一种飘泊的感受,蓬草是一种草
,它的茎很细,上面有一个很大的“头”,秋天的时候,风一吹,它的茎就折断了,蓬
草就随风乱转,像蒲公英一样。这是一种飘泊的、没有依托的形象。中国诗人常常说人
生好像是“飘蓬”,或者是“转蓬”,所以蓬草给人的感觉是飘泊无依。什么叫做“惊
蓬”呢?这是说,本来就飘泊无依的蓬草,现在又被惊风吹起来。“惊风”是什么风呢
?不是夏天很凉快的微风,而是忽然间刮起的一阵大风,一阵旋风。“逐”就是“随”
,他说,我长途奔波,漂泊无依,我骑的是征马,我所追随的是在惊风之中飘泊的蓬草
,我到底要到哪里去呢?“天池辽阔谁相待”?我有一个目的吗?将来等待着我的,有
一个美好的未来吗?“天池”的传说是出于《庄子》中的《逍遥游》,讲的是人的精神
可以脱除世界上的一切约束,达到一种逍遥自在的境界,所表现的是一种哲理的思想。
《逍遥游》里边有一则寓言故事,说“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北海有一条大鱼,它的名字叫“鲲”;鲲变成了一只大鸟,它的名字叫“鹏”。鹏
飞起来,翅膀一张开,像垂在天上的一片云彩,可以上沖九万里。鹏要飞到哪单去呢?
它要向南方飞去,南方有一片很大的海,叫南冥,“南冥者,天池也”。南冥这个地方
叫做天池。这条鱼变成鸟,要飞到南冥去,做什么呢?庄子说“去以六月息者也”,说
它是到南冥去,六月在那里休息。所以天池是鹏鸟的一个目的地,在那里它是可以得到
休息的,是可以得到安居的。世界上有一个地方可以真的使你的身心都得到休息和安居
吗?李商隐说,我就是在追求这样一个地方,“天池”对我来说究竟在哪里呢?那真是
太辽阔了。    

我说过,李商隐所表现的他的悲哀总是更深一层的,像上次我们所讲的《海上》,他说
“直遣麻姑与搔背,可能留命待桑田”,不用说世界上没有神仙,就算世界上有神仙,
就算你见到了神仙,神仙和你也有了可以给你搔背的密切的关系,你真的就能长生不死
了吗?在这里他说,天池是辽阔的,就算你到了天池,怎么样?“天池辽阔谁相待”,
你有一个伴侣吗?就算你到了天池,你也是孤独的,也是寂寞的,没有人在那里等你。
李商隐说,他的人生就是“路绕函关东复东,身骑征马逐惊蓬”,就算到了天池,“天
池辽阔谁相待”,我过的是什么样的生活?是“日日虚乘九万风”,我每天都在这可以
转到九万里高空的风中,就是《庄子·逍遥游》中说的那种风,是狂飙吹起来的那样强
大的风。他说,我就如同乘着风一样的飘泊,我有一个目的吗?有一个目的也好,但是
我没有一个目的,就算我有一个目的,将来得到了那个目的,也是虚空的,所以说“虚
乘九万风”,“虚”是白白的。李商隐写的神话是悲哀的,而且是怅惘哀伤的,他永远
在追求,永远是失落,这就是李商隐。这种怅惘和哀伤的情调,这样的境界,是最能够
代表李商隐诗的特色的。我以前曾经说过,李商隐的七言绝句在唐朝诗人的绝句里边有
特殊的一种成就,他不是像李太白、王昌龄的诗讲究那种音节的抑扬、起伏,讲究那种
飞扬、高远的气象。他也不是像杜甫那样沉重。    

前面我提到有一本书叫《千首唐人绝句》,里边有批评李商隐七言绝句的话,我可以摘
抄几句给人家看一看:

       义山佳处,不可思议,实为唐人之冠。一唱三叹,余音嫋嫋,绝句之神境也。
       义山七言绝句,意必极工,调必极响,语必极艳,味必极永,有美皆臻,无微
    不备,真晚唐之独出,即一代亦无多也。    

书中这些批评的话没有包括李商隐其他体裁的作品,他其他体裁的作品有另外的特殊的
成就。对于李商隐,虽说很多人认为他在品格、道德上不能跟陶渊明、杜甫这样的人比
美,可是他在艺术上的成就是非常有特色的。《千首唐人绝句》上说“义山佳处,不可
思议”,这是说李义山七言绝句的好处,是你所不能想象的,怎么会有一个人能写出这
样的诗来,而且很难加以说明,所以说“不可思议”。“实为唐人之冠”,说他是唐朝
人七绝里边的“冠”,就是最高的,是“一唱三叹”,“一唱三叹”是形容唱歌的,说
你发出的声音有婉转的余音。“余音嫋嫋”,是说飘动不绝的样子。书上还说他的绝句
是“绝句之神境也”,是绝句里最高的境界。    

“义山七言绝句,意必极工”,这句话是说,他的诗有很深刻的意思,像我们上次所讲
的“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都
是有很深刻的意思的。“调必极响”,就是说李义山七言绝句的平仄念起来声调起伏。
我常常说,中国近体诗的一个特色就是它的感发,不只是说字的意思里边情意上的感发
,而且声音的本身也要带着一种感发。我现在只是诵读,并不是吟诵,中国的诗可以吟
咏,就像唱歌—样,这样就更能把诗的感发传递出来.“语必极艳”,我们以前所讲的
那几首李义山的诗,还很难说是如此的,其实李义山的诗,说到“艳”的话,是因为他
的七言律诗里边写男女爱情的诗比较多。在《唐诗三百首》中,七言律诗这个体裁里,
选了很多李商隐的《无题》诗。一般的诗都有一个题目,可是李商隐的很多诗没有题目
,我们刚刚讲的《东下三旬苦于风土马上戏作》,这是诗的题目,但是《瑶池》就不见
得是题目,只是因为诗的第一句里边有这么两个宇,所以就把这首诗的题目叫做《瑶池
》了。李义山所写的诗歌里边常常表现的不是某一个事件,因为他不给你指出一个题目
来,不是确指哪一个事件,他所写的是他自己的感情,他心灵中的一种境界,他的追求
,他的失落,他的怅惘哀伤。我们所讲过的《东下三旬苦于风土马上戏作》这首诗,好
像写的是在行程中的事件,可是他在诗中所写的已经不限于这一个事件,他要表达的是
他感情、心灵的境界。他常常以诗的第一句的两个字做题目,或者就真的没有题目,比
如他说“蜡照半笼金翡翠,麝熏微度绣芙蓉”(《无题四首》之一),蜡烛的光笼罩下
来,照在翡翠这样一个形象之上,“翡翠”一般指的是佩戴的戒指、耳环上的翡翠装饰
,但我们以前在讲陈子昂诗的时候说过,他有一句诗是“翡翠巢南海”(《感遇》三十
八首其二十三)。“翡翠”指的是—种鸟,古人把翡翠鸟很美丽的羽毛拔下来装点在衣
服上,或者是床上、被褥上作为装饰。我曾经到长沙的马王堆看了挖掘出来的女子的坟
墓中的殉葬品,我真的是看到了殉葬品上面有羽毛的装饰。“蜡照半笼金翡翠”,蜡烛
的光一荡,照在有金绿颜色的翡翠鸟的羽毛上。刚才我说了,翡翠鸟的羽毛可以装饰在
女子的衣裙上,叮以装饰在衾被上,李商隐告诉你装饰在什么地方了吗?他没有说,他
只说了那个形象,就是那金色的翡翠鸟的美丽的羽毛。“蜡照半笼金翡翠,麝熏微度绣
芙蓉”,“麝”是一种动物,麝香就是它身上的分泌物,麝香的香气就是熏香,“微”
是淡淡的,“度”是飘过来,麝香的香气慢慢地飘过来,从绣着芙蓉花朵的那个东西上
面飘过来。“金翡翠”是什么?作者没有说。“绣芙蓉”是什么?作者也没有说。“翡
翠”和“芙蓉”就是衣服、衾被上的装饰。李商隐写的是在深夜里的一个孤独寂寞的女
子的闺房,“蜡照半笼金翡翠,麝熏微度绣芙蓉”,写得非常美丽。李商隐有的诗的词
句写得非常艳丽,而且“味必极永”,就是说句子的滋味是很长的,能够给你很多回味
。“有美皆臻”,这是说凡是一切艺木的美的境界,李商隐“皆臻”,“臻”是说他都
达到了。“无微不备”,无论多么细小的那种艺术,他都没有不完备的。“真晚唐之独
出”,称赞他是晚唐非常杰出的诗人。其实,李商隐不只是在晚唐是一个杰出的诗人,
就是把他放在整个的时代来说,也没有几个人能够达到李义山诗的境界。    

以上,我只是给大家讲了李商隐的七言绝句。我上次也曾经说过,我们介绍作品有几种
不同的介绍方法,比如说杜甫,就一定要结合他的生平来讲他的诗;而韩愈的诗,像他
的《山石》之类的诗,像王维的《栾家濑》之类的诗,就不需要结合作者的生平来讲,
只讲他的诗就好了。所以说,有的作者我们一定要讲他的生平,你才能懂得,有的作者
不讲他的生平,你就可以直接掌握,他对于大自然中景物的感受,你就可以直接体会,
不需要讲他的生平。可是,我们现在讲李商隐这个诗人,就要看两个方面,一方面像我
们以前讲过的他的那些诗,我们都没有讲他的生平。很多人常常认为李商隐的诗有一种
“内力”,有一种感动你的力量,你就是不懂,也会喜欢他的诗,他在直觉上就给你一
种吸引,给你感动,所以我在讲李商隐的生平之前,先讲了他的诗,你们也觉得不错。
然而,对于李商隐的诗,你不知道他的生平可以用直觉去体会。但是,当你知道了他的
生平以后,你就可以有更深刻的体会。    

李商隐为什么总在追求,总在失落,总在怅惘哀伤之中呢?我曾经说过,一个诗人的形
成,一定是有他本身的心性、禀赋的原因。在这些方面,每个人生来一定是不一样的,
有的人天性就比较刚强,有的人天性就比较柔弱,虽然说后天可以有一点影响,但是先
天一定是不同的。先天的心性、禀赋和后天的环境遭遇,造成了李商隐的这种风格,一
个是他在感情方面的怅惘哀伤,一个是他在表现方面的迷离恍惚。他说得不清楚,所以
他给人一种孤独感。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一个结果呢?我们现在就要讲他的环境的遭遇
了。  

李商隐的一生是很不幸的。他是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小的时候,他的父亲在浙
江附近做事。他父亲在他九岁(按照中国的传统来说是十岁)的时候就死去了,死在了
浙江。李商隐后来写过一篇文章叫《祭裴氏姊文》。他的姐姐死去以后,他回想他们小
时侯的艰难困苦的生活,他在文中说“年方就傅,家难旋臻”,一个九岁的孩子,正是
应该送到小学去念书的时候,李商隐说,我刚到入学的年龄,“就傅”,“傅”就是师
傅,指的是入学。“旋”是很快的。他说,我刚到入学的年龄,就遭遇到家里最大的灾
难。李商隐是家里最大的男孩,他马上就要负起责任来了,所以他说“躬奉板舆”,“
板”就是木板,“板舆”就是木板车,木板车上是他父亲的棺枢。“躬”说的是他自己
,“奉”就是陪着。当年,李商隐一个九岁的小孩子,就要亲自把父亲的棺材运回河南
的故乡去。“以引丹旐”,在我们中国,人们常说,人死去了,会有一个魂魄转世,所
以就有了引魂幡,这就是“旐”,从前北京的俗话称“打幡儿的”,“打”就是举起来
,举着“幡儿”,这是儿子应该做的事。他说,他们那个时候孤苦零丁的,“四海无可
归之地,九族无可倚之亲”,李商隐的父亲去世的时候,他们已经离开河南老家很久了
,在河南没有一个地方可以住,四海之内没有可以去的地方,九族之中所有的亲戚里面
没有一个可以依靠的亲人。根据李商隐的文章来看,唐朝也有“户口”,当时他们要回
到河南去,可是河南没有他们的“户口”,真的是“四海无可归之地,九族无可倚之亲
”,他就是在这样的艰难困苦的生活之中成长起来的。    

在古时候,父母之丧是三年,作为儿子,这三年要守孝,而且基本上不能出来工作,李
商隐说“及衣裳外除,旨甘是急”,等到脱除了丧服,就是守孝期三年满了的时候,马
上要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谋生。李商隐的父亲做官时也许还有一点点钱,可是沿途运灵
柩回来,守孝三年,也用得差不多了,所以他说,丧服一脱,“旨甘是急”,“旨甘”
是好吃的东西,是他自己要找好吃的食物吗?不是,这里说的“旨甘”指的是奉养,因
为李商隐是家里的长子,他的父亲已经死去了,他要奉养母亲。当时,如何谋生奉养他
的母亲是一件非常紧急的事情。  

一个九岁的孩子,守了三年孝,不过十二岁左右,他能做什么工作呢?“佣书贩舂”,
“佣”就是雇工,李商隐被人家雇去做抄写的工作。因为在唐朝,印刷的版本还不流行
,还不发达,敦煌发掘出来的很多是唐朝的写本,唐朝都是抄写的本子,到了宋代,刻
版才流行起来。李商隐除了给人家抄写还做什么呢?“贩舂”,“贩”就是卖,卖东西
是卖,出卖劳力也是卖,李商隐出卖劳力去做什么呢?“舂”就是给人家 舂米。他“佣
书贩舂”以奉养他的母亲,维持一家的生活。在这样困苦的条件下,李商隐仍然坚持苦
读,因为他不得不奋斗,他希望有一天真的能够改善他们的家境。    

就在这个时候,有一个大官叫令狐楚,他做了河阳的节度使。河阳就在诃南,就是李商
隐的老家。令狐楚来到河南后,读到了李商隐所写的诗文,他认为这个年轻人有才学,
很欣赏李商隐,就让李商隐来到他的幕下。当时,凡是从中央政府出来,到地方去做事
的官员,都有一个幕府。李商隐来到令狐楚的幕下做事以后,令狐楚就开始训练他。这
种训练对于李商隐来说是幸运的,也是不幸的。人生的遇合是很难说的一件事情,你遭
遇了一件事情,也许当时是幸运的,对于以后来说,也许就是不幸的。也许从这一方面
看是幸运的,从那一方面看就是不幸的。令狐楚对于李商隐就有着多种的影响,一个是
对他文学方面的影响,一个是在他仕宦方面的影响,而这两方面,对于李商隐来说都有
幸与不幸的际遇。先从文学上来说,李商隐从小就写诗文写得很好,可是李商隐原来是
写古文的,就是韩愈、柳宗元所提倡的古文,就是那种文言的散文。历史上记载着说,
他十几岁就写过《才论》、《圣论》。我们说一个人“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杜甫开
笔的诗写的是什么?他说“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壮游》)。李商隐写的是《
才论》和《圣论》。我们可以从他选择的题目了解他内心所关心的是什么。我们可以看
到他从小就有一个追求,有一个理想,有一种反思,什么叫做“才”?怎样发挥你的才
?怎样使用你的才?怎样成全你的才?什么叫做“圣”?怎么样做才是一个品格完美的
人,“圣”的标准是什么?成为“圣”的过程是什么?李商隐从小写的古文就代表了他
的一种追寻,追寻一个最高的完美的理想。《才论》和《圣论》这两篇文章没有收到李
商隐的文集中,历史上只是记录下来他曾经写过这两篇文章,可惜没有传下来,我们现
在读不到了。    

李商隐遇到令狐楚以后,令狐楚说,你写的古文不是现在所流行的,现在社会上流行的
风气是写骈文,你要想在现实的社会立足,你的古文写得妤,人家不欣赏,不注意你,
你的骈文写得好,人家才欣赏你。而且那个时候在幕府之中,朝廷的公文,大臣给皇帝
上的奏折,酬应的文字都是骈文。虽然中唐柳宗元、韩愈提倡古文,可是晚唐又恢复了
骈文。所以令狐楚就训练李商隐写骈文。我认为,从这—点上说,对于李商隐是不幸的
,因为他把自己原来所写的古文放下了。我认为李商隐如果当年从古文发展下去,他可
以写出很好的古文来,因为李商隐是一个有着非常锐敏的感觉的一个人,如果把这种锐
敏的感觉放到散文里边去,一定是很美的,一定是与前人风格不同的散文。李商隐的七
绝是自己开辟了一个境界,是前人所没有的,他如果把古文真的能够写下去,留下来,
也一定是前人所没有的古文。但是很可惜,他把古文放下了,后来编集子的人也没有把
他的古文收进来,我们看不到了。但是我还要说,这也是李商隐的“幸”,因为他后来
就靠他的骈文谋生了,后来李商隐的一生都是在人家的幕府之中做事,给地方的军政长
官写文章,这些军政长官来往的公文、应酬的文字都让李商隐去写,李商隐给他们做秘
书,以此为生,所以我们看一件事情要看它的两个方面。    

从仕宦这方面说,李商隐遇到了令狐楚,令狐楚也很欣赏他。李商隐以后要谋求一个生
路,就一定要经过科举的考试,李商隐以前考过两次,都没有考中,后来因为结识了令
狐楚,以及令狐楚的儿子令狐绹,他们就“为之揄扬”。唐朝有这样一个风气,你看王
维,他要考进士,先请人带他去见一见公主,表演一个音乐的演奏。唐朝有很多主考官
,他们选拔人才,不是专凭考生文学的成绩来选拔,他们要看考生有没有背景,有没有
名声。说到这里,就不能不赞美欧阳修。欧阳修让苏东坡和他的弟弟一下子都考上了,
他们是从四川来的,从来没有人听说过他们的名声,所以苏东坡和他的弟弟一考上,天
下人都很惊奇,怎么会从四川冒出这么两个人来?欧阳修是真正按照他们的文学的成绩
选拔的。欧阳修很有眼光,中国很重视这一点,读书人除了自己的品德学问以外,还要
有“识鉴”,就是说你能不能认识、鉴别人物的贤愚、高下。令狐楚和令狐绹为李商隐
“揄扬”,于是,李商隐就考中了进士。唐朝还有一个习惯,在中央政府做官的人,如
果想为女儿选女婿,最好的办法就是从新科的进士里面选,看谁年轻,有才学,就把他
选作女婿。后来,李商隐就娶了王茂元的女儿。而这就发生了一件很奇怪的事情。在唐
朝的时候,朝廷里边有党争,王茂元是属于宰相李德裕一党,而令狐楚是属于牛僧孺一
党,李商隐考中了进士以后,跟王茂元结了亲,令狐楚和令狐绹就对李商隐有了意见。
不久,令狐楚就死了。后来,令狐绹做了宰相,他对李商隐是从来不加援手的。李商隐
是一个很有正义感的人,他对于人的批评是看他本身的好坏,他不管这个人是李党还是
牛党。所以,这样的结果,就使得两党的人都不喜欢他。王茂元对他也不大提拔,所以
说,李商隐的仕宦之路是很不幸的。  

李义山诗歌特色的形成,是与他生平的遭遇密切相关的。我曾经多次说过,任何一个诗
人风格的形成,都和他自己本来的个性的资质有关。每个人生下来就是不一样的,诗人
风格的形成是他个性的资质与环境的遭遇的一种结合的结果。毫无疑问,李义山在感受
上是非常敏锐的,他在感情方面非常深挚,而且是一个富于想象能力的诗人。他的基本
个性应该是如此的,那么他的生平的遭遇我也说过了,在他小的时候,父亲就死了,就
遭遇到这种家庭生活的不幸。他的生活是很困苦的,他十几岁的时候,给人家做抄写下
作,甚至于还要做舂米这种劳动的工作,可是他坚持苦读,所以他在少年的时候,就得
到了令狐楚的欣赏。李南隐去考进士,考了两次都没有考中,后来经过令狐楚和令狐绹
的推荐,他考中了进士。可是他考中了进士不久,就被另一个高官叫做王茂元的人看中
了,选择他做女婿。而王茂元跟令狐楚两个人在朝廷里是敌对的。我现在越来越发现,
中国的诗有时候真的是比西方的诗更难懂,因为中国的诗人都有一种儒家的用世之心,
这样就会卷到当时的时代政治中,和时代有很复杂的关系,所以中国的诗很难懂。令狐
楚属于牛党,牛党的领袖人物是牛僧孺。王茂元属于李党,李党的领袖人物是李德裕。
关于这两党的非常复杂的政治斗争,你们要去看唐朝的历史才能了解,我今天不能够详
细地解说,可是你要知道,令狐楚是从李商隐少年的时候就欣赏他的,而且推举他考中
了进士。按照中国I旧日士大夫的观念,令狐楚算是李商隐的恩主。王茂元更不用说,他
是李商隐的岳父。可是,后来李商隐在这两个人之间发生了误会。令狐楚死后,令狐绹
做官做得很显贵,做到宰相的地位,而令狐绹对于李商隐一点也不肯帮助,所以李商隐
心中有很多幽怨。就是说,他在两个方面都得不到谅解。都是最亲近的人,可是都得不
到他们的谅解,而李商隐心中的这种怨恨很难直接地写出来。因为中国读书人的头脑中
有伦理、修养的观念。就算是岳父对你不好,你怎么能够明白地说出他对你不好?你怎
么能够明白地表示对你岳父不满?这是不可以的。而且李商隐跟他妻子的感情是非常好
的,他的妻子是非常谅解他的。李商隐心中这种幽怨的感情,使得他有敏锐的感受、深
挚的感情、丰富的想象力,所以就形成了他的诗的一种特色。他带着很深的幽怨,但他
不直接地说,都是委婉曲折地去写,这是形成他的诗风的一个原因,是他个人的原因。
    
还有当时的时代背景的原因。我们以前讲杜甫的时候说过,玄宗的时候有“安史之乱”
,后来就是肅宗、代宗、德宗、顺宗,这是唐朝后来的几个皇帝。从“安史之乱”以后
,唐朝就已经出现了几种弊病,第一个是宦官专权。肃宗做了皇帝以后,玄宗就在宦官
的挟制之中,而且这些宦官可以不得到肃宗的旨意,就私自把玄宗迁移,把他从“南内
”迁到“西宫”,所以《长恨歌》中说“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西官
”跟“南内”是唐玄宗曾经住过的两个地方。“南内”是玄宗早年所居住的宫殿,叫做
“兴庆宫”,那是他没有做皇帝以前所住的一个宫殿,在长安城的东北角上,玄宗愿意
住在那里,那个地方离外边比较近。玄宗做了几十年的皇帝,虽然经过了“安史之乱”
,但人民对他还是很有感情的,所以很多自姓、官宦经过皇城的东北角的时候,就遥望
着兴庆宫叩拜。宦官认为这是不好的,就假托肃宗的命令,带着宫中的军队胁迫玄宗,
让他搬到里边、和外界隔绝的地方去居住。代宗、德宗的时候,也发生了许多事情,因
为从安禄山叛乱以后,各地就出现了藩镇跋扈的局面,这些节度使都专权。我以前不是
说唐朝的首都长安被人家占了很多次吗?在代宗、德宗时期,有的时候是首都沦陷给外
族,有时各地方又被军阀占领了,经过了很多这样的事情。到了顺宗的时候,皇帝任用
王叔文,王叔文又给皇帝推荐了柳宗元、刘禹锡等人,他们要改革政治,要削减宦官和
藩镇的权力。这样一来,他们就被宦官和藩镇所忌恨。后来,王叔文被赐死,柳宗元、
刘禹锡等很多人都被贬了。顺宗在位的时间是很短的,因为他做皇帝以前就得了中风的
毛病。后来,就立了他的儿子做皇帝,就是宪宗。而当时把顺宗废掉,立宪宗的主持人
就是宦官和藩镇,是他们做的主张。宪宗做了皇帝以后,因为他是被宦官所拥立的,所
以宦官的权力就更大了。这时,唐朝就出现了三种情形:宦官专权、藩镇跋扈以及朝廷
内的党争。    

李商隐就生在宪宗的时代,他的一生经过了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宣宗六位
皂帝。李商隐只活了四十几岁,可是在这四十几年之中,唐朝就换了六个皇帝。宪宗宠
任宦官的结果是被宦官杀死了。唐朝有两个皇帝是被宦官杀死的,当时的宦官对于皇帝
有生杀废立的权力。宪宗是被宦官杀死的,敬宗也是被宦官杀死的。穆宗和武宗呢?穆
宗喜欢求仙、服药,他和武宗都是服药致死的,都是很年轻就死了。因为穆宗年岁不大
就死了,所以敬宗即位时只有十六岁,敬宗即位以后,一个十六岁的孩子,根本不懂什
么政事,他一天到晚就跟着宦官踢球、打猎,结果是被宦官杀死了。他在位的时间差不
多有二年,被宦官杀死以后,他的弟弟做了皇帝,就是文宗,当时只有十七岁。敬宗只
是贪图享乐,文宗和他不同,有心要改善政治。可是那个时候,国家的三种危险的情形
已经形成了,文宗没有办法挽回。    

文宗主持过一次特别的考试,这个“特科”是专门考言奇敢谏的人。当时有一个人叫刘
蔶,他就提出了朝廷的这三种危难。如果在“直言敢谏”的时候,你只是随便说说,说
怎么样能够增加税收,怎么样能使国家更加富有,这类的话皇帝、考官看了都会很高兴
,可是刘黄真正提出来了宦官专权、藩镇跋扈这些问题,就使得主考官不敢录取他。当
时和他同科考试的一个人就是杜牧,还有一些其他的考生,他们知道了刘 蔶 没有被录
取而他们被录取了以后,这些人就说,刘 蔶 没有被录取,我们也不接受录取。他们说
,刘 蔶 落第,我辈皆羞。像刘 蔶 这么一个正直的人落第了,我们这些人考上了就是
耻辱。可是没有办法,当时文宗就算是想要录取刘 蔶 ,他也不敢。为什么宦官可以把
皇帝杀死?宦官本来是奴仆的身份,可是他能接近皇帝呀,皇帝每天都被宦官所包围,
得罪了宦官生死就不保。所以说,文宗不敢录取刘 蔶 。宦宫痛恨刘 蔶 ,就以各种罪
名把他贬到柳州去做司户参军,后来刘 蔶 就在被贬的地方死去了。他死后,很多人都
不敢作哀悼刘 蔶 的诗,但李商隐写了几首非常好的诗来哀悼刘 蔶 ,像《哭刘蔶》、
《哭刘司户蔶》。    

后来,文宗也想把宦官消除,他就联合了两个人,一个叫李训,一个叫郑注。他们诈称
皇宫一个院子的石榴树上有甘露。古人相信甘露是一种祥瑞的征兆,所以就要请皇帝来
看。因为皇帝每天都被这些掌权的宦官所包围,所以皇帝来时,这些宦官一定会跟着来
,那时就可以将宦官除掉。李训和郑注就在暗中埋伏了武士,让他们隐藏在帐幕的后面
。可是当这些宦官去探看的时候,正好有一阵风吹过,帐幕飘动起来,就看到了在帐幕
后面隐藏的武士,于是计谋失败,宦官就把李训、郑注、宰相王涯以及很多大臣都杀死
了,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甘露之变”。文宗死后,武宗即位,他和穆宗都是求仙、服
药致死的。武宗以后就是宣宗,宣宗的时候,令狐绹做了宰相,做了十年之久。这对李
商隐来说本来是好事,因为令狐绹是李商隐旧日恩主的儿子,是他年轻时的好友。李商
隐十几岁的时候,令狐绹也很年轻,他们一同在令狐楚的手下长大。可是令狐绹为相十
年,对于李商隐一点也不加援引,不给他一个回到首都来工作的机会,所以李商隐就终
身在幕府之中,做掌管文书的工作。李商隐的文集叫做《樊南文集》,那里边十之八九
都是为人家作的文章,就是说,他不是写他自己的思想感情。李商隐是很抑郁的,他的
诗作不肯明言的另外一个原因是,谁敢直接地指斥宦官、藩镇?没有一个人敢直接说。
古人说,文字可以“贾祸”,“贾”就是买来的意思,用文字可以买来、得到祸患。  
  李商隐的诗之所以这样哀怨而且不肯明说,一个是因为他自己私人的感情如此,他对
于令狐绹、王茂元的那种内心的感情,不能够直接讲;另一个是因为政治的原因,他对
于宦官,对于藩镇的不满,他不敢直接地讲,所以他的诗形成了这样的风格。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