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收藏家》|艺海拾珍——王维山画虎掠影

 睫毛上的风尘 2020-09-08


人物述林

艺海拾珍



——王维山画虎掠影
王蔚

1943年秋,王维山在北京稷园(现中山公园)举办个人画展,其展出的50余件作品所绘对象全部为“虎”。时人称这次画展为“王维山虎展”。此展隆重推出一副长十丈、积三年光阴完成的 《万虎图》。此图乃是王维山艺术的集大成之作,当时报纸和画刊都对此次画展积极宣传。


❖  万虎图金梁题字

2003年9月,北京翰海拍卖公司拍出一件王维山的《万虎图》手卷,此作由金梁题写迎首,张海若题签,就是当年在稷园首展的《万虎图》。后手卷得多位前辈大家鉴赏,无不称赞画作之精妙,被誉为“翰林墨宝大为珍贵”,可见王维山绘事功力之深厚。遗憾的是,王维山生平足迹之不详,时至今日,笔者遍查绘史书籍,终得王维山生平足迹之略,此奉诸俟考,抛砖引玉。

❖  万虎图局部一

王维山,名安泰,字维山,后以字行,别号万虎堂主人,山东省临清(现临清市)人。1941年发行的《三六九画报》曾写道:“王维山先生……现年三十八岁。”可由此推断,王维山生于一九零三年,卒年不详。

王维山自幼喜爱绘画,家境优渥,为培养他的绘画才能提供了良好物质条件。他自幼在私塾授业,在少年期便专攻画虎。“凡遇古今画虎资料,即罹致观摩。”正是对于虎近乎痴迷的喜爱,最终成就其绘虎的高超技艺。

❖  万虎图局部二
王维山的堂号“万虎堂主人”还有一段佳话流传。一日清朝遗老金梁来到王维山画室,看到他所画老虎惟妙惟肖,生动传神,大为称赞,特赠书匾额曰“万虎堂”。王维山十分喜爱,便以万虎堂主人为别号,从此誉播中外。王维山在民国时期就已享誉京城,与张大千、贾敬之并称“张山、王虎、贾翎毛”三绝。

❖  万虎图局部三

从目前资料整理看出王维山的求艺之路,首先是自学方式。主要是通过遍阅绘画书籍,搜集有关画虎的资料;对古画进行临摹,对技法加以学习揣摩;虽不像“虎痴”張善孖饲虎写生,但是也做到“厮守活虎,多日不离”的境界。长时间观察老虎的行为和行动规律,大量的写生活虎,提高绘画的艺术水平。才能写出老虎万兽之王的仪态,画面不至呆板匠俗。其次,通过与前辈及画坛名家切磋艺术。王维山曾拜师何人尚无从考证,但是可以知晓,其生性好学,为人恭谦,得名师指点。金息侯最赏其画,为其作品题跋最多;溥松窗与他当结为挚友,曾携作品助展。结交师友不仅提高了王维山的绘画技艺,通过结交社会名流也提高了其社会影响。
目前,未查询到各博物馆展出王维山作品的记录,只在雅昌艺术网获得部分数据。可查到在各拍卖公司参拍的王维山作品有九件,但仅此九件作品中,或也不乏伪造之作。这些作品全部集中在1938年至1948年这十年间。1938年一件、1942年两件、1943年一件、1946年一件、1948年一件、未落年份作品三件。

❖  万虎图局部四

据现有资料可知,1940年至1943年王维山在北京稷园连续举办四次个人画展。如此密集的举办个展,可以说明艺术家对自己的艺术成就十分自信,已经达到自己的预期高度。

40年代初,王维山绘画风格业已定型。其中创作完成于1943年秋的《万虎图》无疑是标志性作品。此件作品是王维山绘画技艺的集大成表现。该手卷长达长11米,布景以山水相连,画上共绘出各种形态老虎130余只。虎啸、虎奔、虎睡、虎游,或立于山巅、或匿于林中、或伏于山洞、或游于急湍,形形色色,蔚为大观,一张画中涵盖了虎的大量姿态。《万虎图》或许是王维山一生中空前绝后的作品。一位画家,用三年的时间专心于一件作品,必将自己平生所学精心运用,《万虎图》的创作过程亦是王维山的艺术历练和升华的过程。1943年前后可以认为是王维山进入艺术成熟的时期,这一时期多有精品之作。

1948年11月8日《申报》报道:“王先生应北平武训学校董事长上官云相等之请由京赴沪,举办“虎展”数日,为该校募集基金” 。根据这次展览和前边提到的“北京首展”,两次画展展品已知数量达140余件,因此保守推测王先生一生作品数量不会低于200件。随着时间推移,大部分作品不知去向。

❖  双虎图

纵观民国时期文化界,无疑是一次百家争鸣,其作用不亚于文艺复兴对欧洲文明进程的影响。此时的画坛上承明清下启现当代,是绘史重要的组成部分,一大批优秀艺术家活跃在这一时期。王维山是民国时期京津地区著名的绘虎大家。曾名重一时,可惜随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一代名家竟逐渐淡出了后人视线,使人扼腕。谨以此文纪念王维山先生,愿其艺术可以重新广为所知。(节选)

《收藏家》杂志 

2020年度全年订阅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