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乡的云梯

 老魏的新视界 2020-09-08

什川古梨园的树王与云梯

从兰州出发,黄河穿过过桑园峡,由东往西冲出小峡口,一头撞到红寺崖上,就缓缓向北流去。身后甩出了我的家乡——什川。
家乡盛产各种梨,尤其以冬果梨和软儿梨驰名中外。生长了几百年的古老梨树,树冠高大。为了安全平稳的把梨从树上摘下来,聪明的家乡人发明了梯子(也叫云梯)。
梯子是由上好的松木制成,选用松木一是轻巧,二是匀称率直不走性(不变形)。梯子上装有平行的梯桄,梯桄间距0.5米,一般梯子有十七、八桄(高九米左右);最小的十二、三桄(高六米多),最高的是二十二桄(高约十一米之多)。梯子重量六十至一百斤。梯子的下端装有两根铁叉子,像轮船上的锚,插入土地可以固定梯子。每个梯子需要配备两根戗杆,戗杆长度约为梯子的3/4长度,重量约为三十至四十斤。戗杆顶端装有绳环,使用时,戗杆顶端的绳环套住梯桄,和梯子形成三角鼎立的格局(如照片),梯子就稳定的站在树枝旁边,供人们使用了。


使用梯子,需要力气大,爆发力强的“天把式(师傅)”,否则梯子在树下的移动都很困难。梯子在树下的移动是竖直进行的,梯把式一手高,一手低的握住梯桄,铆足劲儿把梯子向前甩出去,再快速的接住。每次移动有一米五左右的距离。初看这副架势,以为是京城杂耍师傅在顶大杆(顶梯子)哩。实际是普普通通的果农在移动使用中的梯子。对于二十桄以上的梯子,使用者的技术更加要娴熟,老练。记得妈妈说,奶奶家有一个二十二桄的梯子,只有一个外号“猴娃师”(可见此人的机灵)的师傅可以驾驭。奶奶家的园子在豁落(地名)上,园子里有梨的“树王”和“树后”。
给梯子戗杆子需要个子高,臂力好,同时感觉还要好。因为把戗杆顶端的绳环套在梯桄上,完全是一种感觉,那么长的杆子顶端,人的眼镜是很难看到的。

靖远大庙排梯

上梯子摘果子,属于高空作业,得有点胆量和技术,生产队时专门有一批人做这份工作。
有天我临时跟着会记去摘苏木梨,他掌握梯子我戗杆子,由于一是胳膊的臂力差,二是感觉生疏,怎么折腾都戗不上。他有点着急,就让我来扶梯子,他戗杆子。苏木梨的树比较小,用的梯子也比较低,我那时候还有点爆发力,凭着股子不服输的劲头,就扶住梯子,换他去戗。他戗好杆子后就蹲在地埂上,对我扬扬手,说:“上去摘吧”。
自知理亏的我,硬着头皮小心翼翼地一步步踏上了梯桄,慢慢往上摘,筐子摘满后就用绳子吊下来,他在下面接。随着梯子的攀高,我看到了园子里果树树冠的头顶。极目远眺那一棵棵大树圆圆的树冠,像一个个绿色的蘑菇包,蔓延无际。又像草原上连片的迷彩蒙古包,整整齐齐的排列着,等待着首长的检阅。攀拉冬果梨树树枝的绳子错落有致,像一把把雨伞的伞骨架,整齐的挂在伞柄上……啊,这就是我家乡的梨园, 我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看到的梨园。震撼,无法用语言表达的震撼!

冬日梨园云梯与攀树杆相依而立

使用梯子摘果子,可以提高摘果子的速度,技术熟练的梯把式每梯摘的宽度是很大的。他们可以用一只腿勾住梯主干,身体尽量斜拉伸展,像空中飞燕,尽可能的揽宽些,好的天把式能够拦到三米左右。这样能多摘些果子,一棵树就可以少搭几梯提高效率。使用梯子摘果子的另一好处,还能减少果子的损失,摘得的果子品相好,易于保存,运输,出售。货卖一张皮嘛,果农可以卖个好价钱。

梯子除了摘果子外还用在攀树上。每年夏末秋初,冬果梨树就要攀树,就是用麻绳和马莲绳子把梨树的树枝吊起来,防止果子逐渐长大后把树枝压折了。攀树要事先把多根麻绳拴在大杆上,然后把大杆立在树杈正中心(一般是树干中心)固定好。攀树的人站在梯子上,在树冠周围把树枝用马莲绳子吊起来,马莲绳子接在麻绳上。完成这一切动作的工具是一根长长的挑杆子(长木头杆顶端有一个铁制成的横S),替代人手做好了拴绳接扣。我总觉得不可思议,但这能工巧匠的活计确实是这么完成的。这是家乡人的杰作,是家乡人的聪明才智发挥到了极致。

站在云梯上使用的挑杆子

包产到户后,平常人家都要为摘果子,攀树使用高难度的梯子发愁了。刚开始时大家互相帮忙,或请天把式帮着干。慢慢随着日月流失,天把式一个个年纪大了,活计干的少了……为了解决这个难题,也为了安全,梨树慢慢被修剪的越来越矮,枝枝叉叉,总感觉没有以前的宏伟壮观了。

什川果农装果的篮子

家乡的梨树伴随诞生了梯子,梯子的使用为祖祖辈辈的果农种植梨树,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家乡的梯子是家乡人的一大发明,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能和“都江堰”,“坎儿井”相媲美。
站在梯子上,登高望远,如同升入云间,所以人们又把梯子叫做“云梯”。
这就是我家乡的云梯,你喜欢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