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崖滴水

 老魏的新视界 2020-09-08

编者的话:本文为崔蕴虎先生发表在《飞天》上的原创文章。经作者授权,刊载于此,以飨读者。

从青城古镇顺黄河下行十公里,有小村,名“黄崖口”,因半山腰黄褐色的山崖绝壁而得名,条城八景之一的“黄崖滴水”就在这里。清中叶至民国时期,黄崖以东沿黄河至大浪沟小尖山湾十几华里的山域为黄河北岸蒋家湾“源顺清”李凯德的牧场,有从当地魏姓人手中购买的契约封存。这片山域水草丰盛,有野石羊及多种野生动物出没,是得天独厚的天然牧场。

从黄河边向南沿山而上约二、三华里山路,进入山谷,道路陡然狭窄,沿途峰回路转,途中要经过两道“石山门”,两边山势陡峭,怪石嶙峋。山体光秃秃的,与大西北特有的荒凉没什么两样。山路越走越窄,约临近黄崖绝壁,只能容足,行进中,后人头顶能碰到前行人足底。途中有几棵老榆树和野杏树,有的斜挂在山崖的石缝中,有的靠在石崖旁,似在迎接香客。临近黄崖绝壁,登上石梯,顿觉豁然开朗。这里山花烂漫,山势险峻,各种野草和橘红色的山丹丹花、野百合花遍布周围山坡。山风吹拂,鸟鸣不时萦绕耳畔。她虽没有岱岳的雄伟,华山的奇险,却有似崂山的怪石和峨眉的清凉。这片小区域环境与黄崖景区以外的荒凉形成鲜明对照,身临其地疑似仙境,犹入“桃花源”,登山的劳困顿时烟消云散。盛夏时节,有山深七月寒之感,是避暑的好去处。

黄崖圣母又称黄崖娘娘,其传说有多种版本。比较流行的传说,是在清康雍年间,离黄崖绝壁山顶约六、七华里的大岔村,一金姓女为抗婚,用自己纺织的毛线疙瘩的一头拴在自家的窗棂上,翻山越岭,将毛线沿途放完时,正好到了黄崖绝壁,坐化。家人顺毛线一直寻到此地。据传此女成仙,后人尊称为黄崖娘娘。传说黄崖娘娘多次显灵,在当地有很大影响。

清道光年间,“源顺清”李凯德长子因官司被打入死牢。李凯德长媳张氏曾上黄崖祈祷黄崖娘娘保佑丈夫平安生还,并许愿若其夫能生还,要为黄崖娘娘盖庙塑金身。后其夫于除夕之夜逃回,毫发无损。张氏性善心慈,好善乐施,履行诺言,于清道光二十三年前后在黄崖绝壁下建成大殿一间,并塑黄崖圣母金身坐像,以了心愿。后人将正殿续建为三间,正殿西侧有厢房三间,山巅有六角形钟鼓楼一座,顶有彩绘壁画,内悬太平洪钟一口。入山的二道山门外东西山头建有马王庙,山神庙各一座,均为以后年代陆续所建,清末至民国时香火极盛。清人杨介夫有诗赞曰:

十年幽赏慕黄崖,

今日欢游始称怀。

石径崎岖寻路仄,

峰峦窈窕踏云埋。

                                                     树含风色凉先引,

                                                                                                          泉滴秋岩响自谐。

                                                     好是衔杯歌欲罢,

                                                     山僧茶又进茅斋。

从诗中可领略黄崖胜景。

童年时,在黄河北岸的蒋家湾不时会碰到一位仙风道骨的山僧,佝偻着身躯慢慢行走,他就是常年住守黄崖庙的庙倌。他是来化缘的,顺便购买生活用品补给,去世时据说过了百岁。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至“文革”前,一直延续着以前的传统,每年五月初五端午节是盛大的黄崖庙会,方圆百里内外的善男信女游客蜂拥而至。我的祖母是位虔诚的香客,儿时记忆中每逢庙会,祖母便早早起床,梳洗打扮,带上香马馔醴和盛装黄崖圣水的“宝葫芦”,颠着一双小脚来到石嘴子黄河渡口,渡口上早已挤满了赶庙会的人群。我的二姑父是放羊皮筏子的水手,二姑家就在南岸的“黄崖口”。姑父一大早就吹鼓了筏子上12只羊皮胎,将羊皮筏子扛在肩上,在二姑多次的催促声中迈着不紧不慢的脚步走向河边,划到河对岸迎接上香的祖母和香客。十几只羊皮筏子穿梭于河面上,繁忙的接送游客。儿时我随母亲曾多次坐过姑父的羊皮筏子,筏子离岸后顺流而下,坐在筏子上面随波逐流的感觉,一阵似在房顶,瞬间落至屋底,姑父驾轻就熟,用划板掌握着筏子的平衡和方向。涛声贯耳,凉风吹面,母亲担心我害怕,嘱托我闭上眼睛,我口中答应,却睁大眼睛观看筏子在浪涛中颠簸的情景。祖母过河后,翘首以盼的几位表姐上前搀扶,随即挤在了崎岖山路上香的人群中,圣母像前香烟缭绕,香火极盛,虔诚的香客祈祷平安,万事如意。

“黄崖滴水”即黄崖绝壁山缝中流淌的山泉,清澈甘洌,口感极好。现在回忆实系天降甘霖,经鉴定是天然矿泉水,含有多种强身健体的矿物质微量元素。儿时常听祖母说喝了黄崖圣水,可治肚子疼。每次祖母上香归来,都要将带来的黄崖圣水让我们饮用。附近的泉水全部苦涩难以入口,唯此黄崖圣水甘甜爽口。庙会上人们在“黄崖滴水”处用瓶瓶罐罐争相盛装圣水带回家,将吉祥带给八方亲朋好友。

“文革”中整个庙宇被拆毁,黄崖庙会也随之终止。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我曾登山游览过一回。遗址上断壁残垣,仅剩两三颗上百年的古柏迎风而立。古柏的枝杈被砍尽,似旗杆孤独的直立在遗址上。只有顶尖几枝墨绿茂盛的柏叶在微风中摇曳,向世人诉说着“十年浩劫”的疯狂岁月,又似乎昭示着生命的不屈与顽强。

登上黄崖绝壁顶端放眼望去,夕阳下,黄河宛若一条玉带飘落在大地上。远处的鱼池波光粼粼,像镜子镶嵌在绿色的地毯上。落日余晖,宿鸟归飞,黄河两岸炊烟袅袅,似在大河上空架起了鹊桥。面对荡然无存的庙宇遗址,我怅然若失。

1993年庙宇重修,仅复原了三间正殿,重塑圣母金身。后续建,基本恢复了“文革”前的原貌。端午节的黄崖庙会又恢复了往日香火极盛的情景,端午黄崖庙会已成条城民俗文化的盛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