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吴映寰丨陈守文、王生辉先生和《柳泉乡志》

 老魏的新视界 2020-09-08

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平堡镇曾于20049月出版过一部30万字的《平堡乡志》(当时平堡乡还未改为平堡镇),这在全省乡镇级地方志中处于领先地位。它是两届编委会成员历时14年集体劳动的成果,杨国材先生在其中付出了很多心血。

据我所知,甘肃乡镇级地方志除了《平堡乡志》,还有兰州市西固区2005年编成的《柳泉乡志》。前者30万字,后者25万字。

经过朋友引荐,2019年元旦的晚上,我视频采访了《柳泉乡志》两位作者之一、81岁高龄的王生辉老先生。王生辉老先生,1938年生,兰州市西固区柳泉乡人,1955年毕业于兰州师范学校。曾在兰州市西固区桃园中学任教,后借调西固区地方志办公室工作,1999年退休。他和陈守文老先生都是柳泉乡当地人,都是有家国情怀的可敬的人。可惜,就在201812月中旬,陈守文老先生去世了。

陈校长走了!活了86!就在十几天前去世的。他那个人好的很,我们很投缘。他比我大6岁。他是党员,我不是,采写《柳泉乡志》,意见不一致时我都听他的。都半个月了,我还没有(从老朋友去世的悲痛中)走出来呢!"王生辉老先生说。说起《柳泉乡志》,王老讲得最多的是第一作者陈守文,这位与他精诚合作、共同撰写乡志的老朋友。王老先生深情回忆了他与陈守文一起挖掘整理地方历史文化资料,整理写成《柳泉乡志》的情况。

      陈守文先生

陈守文(1932——2018),男,兰州市西固区柳泉乡人,享年86岁。退休前曾先后担任西固区东川公社、陈坪公社的主任、书记,西固区粮食局党委书记,西固区委党校常务副校长等职。1993年从西固区委党校常务副校长岗位退休后,一直致力于挖掘整理地方文化。25年来,他孜孜不倦地弘扬传统文化、端正乡风乡俗,推动家乡柳泉的群众文化事业发展。

1996年,在陈守文的建议和倡导下,柳泉乡成立了柳泉乡书画协会、武术协会、音乐协会、戏曲协会、文艺协会、老龄协会等六大协会和"世大"文化基金会。在陈守文的带领和影响下,柳泉乡的文化氛围日渐浓厚,成为闻名全省的"文化之乡"

在陈守文和他的同仁们的努力下,2002年起,在柳泉乡歇驾坡绿化平台处建成了柳泉文化碑林(立碑60余通,总投资15万元)。20157月,在柳泉乡东坪村建成占地200平方米、藏有八大类千余件展品的东坪村非物质综合文化馆。

  陈守文先生      

陈守文挖掘整理乡土文化,撰写了数百万字的地方史志。多年来,陈守文坚持致力于柳泉历史的挖掘整理,撰写了200多万字的《云山日记》和《云山杂记》。他和王生辉等人走街串巷,寻找知情人,历时五年,收集资料44万字,整理编纂了25万字的《柳泉乡志》。他还从所积累的资料中,整理编写了《柳泉八古》《柳泉变迁史话稿》《柳泉武术史话稿》和《柳泉史拾》等地方历史文献资料,为柳泉乡的文化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多年来,陈守文也因为在弘扬民族文化方面的突出成绩而荣获"兰州好人"、兰州市"农民艺术家""感动西固"道德魅力人物等多项荣誉称号。


       王生辉老先生

当我问起可否找一册《柳泉乡志》学习一下时,王生辉老先生说,因为缺少经费,当时只印了80多本,这些年不断地有区、市各级领导以及前去采访的记者索要,村上保存的已不多了,只能到省、市、区图书馆借阅馆藏本。

"欢迎你到我们柳泉乡来实地看一看。从西固坐55路公交车半小时左右在柳泉乡政府下车即到。你打听我,附近的人们都知道呢。"王老先生诚邀我到他那儿去做客。

采访完王老先生,我在想,是什么动力支撑着陈守文、王生辉二位老先生义务花数十年时间专注地去做一件事——挖掘整理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料?是为了利吗?不是!他们从采访、收集资料到印书,不但没人开钱,他们两人还垫了好多钱。是为了名吗?也不是!截至半月前陈守文老先生去世前,他们都还是村里平凡而又普通的一员,外界并没有多少人知道西固区有两位退休老人义务为家乡柳泉乡修了一部地方志。虽然现在一切向钱看的价值观很有些市场,但还是有不是为了钱而做事的人,陈守文、王生辉二位老先生即是。

杨国材先生捐资助学匾

"我们都很热爱我们的家乡柳泉。我们不想让家乡的历史文化在我们手里遗失和中断。哪怕我们写的不够尽善尽美,但是后人可以在我们的成果基础上继续往深里研究。"这是王生辉老先生说的一段话。在哪里寻找乡贤呢?他们不正是柳泉乡的乡贤吗?我在心里为二位老先生点了个大赞!

本文由作者吴映寰供稿

201913日晚於金城正心堂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