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探索】公共空间旧貌换新颜!上海这8个社区微更新案例,有你的小区吗?

 昵称60765955 2020-09-08

如何因地制宜植入活动空间?如何合理高效用好存量空间?上海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促进中心说,通过城市微更新,为居民营造更高品质的生活环境。一起来看长宁区新华街道新华路669弄、青浦区盈浦街道航运新村、黄浦区南京东路街道等8个社区的变化吧↓




ARCHITECTURES

公共建筑和设施

老旧小区内的建筑,除住宅以外,主要就是市政和配套服务设施,如居委会、停车棚、配电房、水泵房、地下人防等。微更新通过建筑改造或者并不复杂的装修,实现功能复合利用,满足居民和社区的使用需求。很多项目还通过组织居民共同管理维护,促进社区邻里和谐,激发居民的主人翁责任感。

长宁区新华街道新华路669弄“睦邻微空间”

新华路669弄门卫室旁边,有一处净宽不到1.1米的小建筑,曾是公共电话亭和小卖部。随着电话和手机的普及,公共电话亭的功能取消,成了堆放快递的地方。空间虽小,却是小区的社交中心,居民们喜欢搬来自家椅子聚在这里聊天。

设计师与街道人员、热心居民商议,将这处小空间改造为“睦邻微空间”,成了分享书籍、交换旧物、表达心情的温馨角落。

▲“睦邻微空间”改造前后对比

▲1米多的宽度成为居民们舒适的社交空间

▲敞亮的落地式玻璃可变为座椅飘窗。居民分享的旧物逐渐填满格物架。易物角落的留言表达着美好的心愿。

青浦区盈浦街道航运新村“阳光客厅”

这是一栋建于20世纪80年代初,有着前后独立院子的二层小楼。早期用作幼儿园,后改为社区活动室,长期疏于维护,建筑陈旧,环境杂乱。周围建筑遮挡使场地日照并不理想。

四家建筑工作室联合设计,用经济的材料、简单易行的手法,将室外空间变成一直充满“阳光”的环境。盈浦街道妇联推动社区治理创新,在小院持续开展多种互助活动,让其成为居民心中的“阳光客厅”。

▲“阳光客厅”改造前后对比

▲社区里的中小学生为老人们举办的端午茶会



▲前院将日照阴影用黄色涂料粉刷,提亮环境;后院改造成社区种植乐园;二楼露台设计棚架,纳凉休息。

黄浦区南京东路街道零距离家园共享空间

贵州路109号原是一处并不起眼的沿街餐饮,共3层,总面积144平方米。租约到期后,南东街道将其转型为社区共享空间。

设计团队为整个沿街立面增加了一处“留白”,形成一个交汇多元文化和展示街区生活的空间。通过这一窗口,展现着散落在整个街区的文化历史资源和商业资源,让游客在游南京东路时,感受到社区、街区里的别样风景,从而激发出街区未来的发展潜力来。

▲零距离家园改造前后对比

▲一楼是开阔的展厅

▲二楼是内向的讲座/放映厅,三楼面向街道有彻敞的阳台。展览、沙龙、城市行走等市民活动轮番上演。

黄浦区南京东路街道承兴里社区中心

家门口的共享空间,对于捉襟见肘的石库门里弄社区来说,是个难题。南东街道在里弄社区分散挖潜多个小型建筑,为居民们提供社区中心以及共享厨房、洗衣房、淋浴间、卫生间等设施。

承兴里的社区中心原来是里弄里的居委会,设计以最小干预方式,在不改变建筑肌理的情况下,将新旧元素相互融合,为居民提供更好的活动空间。

▲社区中心改造前后对比

▲具有中式风格的小院

▲共享的沙龙空间

浦东新区陆家嘴街道东园文化园

街道将东园小区原来的社区服务设施提升改造为功能复合、空间开放的共享空间“东园文化园”。

设计师拆除院子的围墙和铁门,通过新设计的游廊重新组织空间,与建筑物连接体,围合出微型的园林,为社区创造一种融入日常的精神空间。建筑内部提供事务受理、公益分享、议事平台、读书阅览、社团活动等多样化的功能。

▲东园文化园改造前后对比

▲游廊与建筑共同围合出的园林

▲室内空间对居民活动的各种支持


浦东新区金桥镇佳虹小区J-Homesquare

佳虹社区入口绿地,处于金桥镇集镇社区与工业开发区的交界处。更新前,这片绿地仅作为社区的后门来使用。由于其中的居委会及封闭的院落占据重要位置,居民进出需要绕行。广场硬地没有任何休闲设施,绿化配置也陈旧,缺乏吸引力。

设计团队将绿地、居委会整体更新,最大化地激活空间资源,为居民提供一处兼具室内外特色的开放社区客厅。

▲J-Homesquare 改造前后对比

▲广场上增设曲廊,将室内外空间连为整体

▲室内外承载居民运动、休憩、阅读、亲子、厨艺分享、种植等多种活动

普陀区石泉街道网格中心和社区共享空间

一个废弃多年的水泵房,独处于居民区深处,墙体斑驳,藤蔓丛生。建筑约300平方米,有近六米的挑高空间。周边有两棵高大的香樟树,形态优美。改造后二楼成为石泉街道网络信息化中心办公,一楼为社区共享活动空间。

设计师在保留建筑原有结构和空间格局的前提下,剔除多余的装饰构建,挖掘内在空间的记忆和价值,为新的功能创造更为实用美观的环境。

▲水泵房改造前后对比

▲水泵机拆走留下的三个方形的空洞被保留下来成为一层共享空间的地面景观,二层用于社区网格中心办公。

▲保留的两棵香樟树,与建筑相互呼应,成为居民非常喜欢的纳凉空间。

长宁区仙霞街道虹仙小区闲置地下人防空间活化

虹仙小区有1100平方米闲置已久的地下人防空间,仙霞街道计划将它改造为集“共享客厅、社区教育、生活服务、社群活动”于一体,为全年龄段居民打造的共享生活文化客厅。

改造前,社区营造团队开展了多次居民、团体等多方参与的共创活动,既能广泛收集改造意见,又能逐步建立邻里间从陌生到熟悉、彼此信任的社区关系,还为社区青年提供更多文化创作的可能性。后续将会结合居民们的意见调整改造方案,改造得更美好。

▲“平行时间:艺术家&好邻居日”,40个“艺术家”和居民一起在老小区的防空洞里度过了没有网络没有信号的两天

▲40个房间,40个平行的乌托邦世界

▲艺术家、居民、社群、舞者、收藏家、设计师等,共同创造了一个自由、包容、勇敢的平行世界,向左滑动可见更多》》》


资料:上海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促进中心

转载来源:上海发布&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