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淑玲丨清涧河流域那遥远的童谣(上)

 晨钟声鸣万物欣 2020-09-08

走过路过不要错过

清涧河流域那遥远的童谣(上)

文丨王淑玲

        陕北黄土高原有一条流过青石板的美丽河流,发源于子长县,流过清涧县,在延川县清水关附近流入黄河。这条河流,从明朝时就叫清涧河。子长、清涧和延川县的子民们祖祖辈辈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和文明。

        童谣就是其中的一种,一代又一代,口耳相传,诗意了我们的童年,让清涧河流域的孩子们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诗教。
?
  这些美丽的童谣,古老如《诗经》,璀璨似明珠,犹如rap,天籁般的,在我们生命的源头轻轻吟唱,滋养了心田,润泽了岁月,照亮我们的来时路,哺育一代又一代清涧河流域人成长。

        总觉得生养我们的故土是一片神奇、不可思议的地方。山大沟深,十年九旱,“山秃穷而陡,水恶虎狼吼,四月柳絮稠,山花无锦绣,狂风阵起哪辨昏与昼”,清人王培棻的《陕北七笔勾》虽说有点夸张和恶搞,但自然环境恶劣也是不争的事实。可就是这些生活在 “夏日晒难透,阴雨更肯漏,土块砌墙头,油灯壁上流,掩藏臭气马屎与牛溲” 的“窑洞茅屋”里 的“蓝衫”儒流和“鬓发蓬松灰满头” (均出自王培棻《陕北七笔勾》)的女流,却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和文明,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文章锦绣,典籍煌煌,彪炳史册!

        搜寻和整理记忆中祖母和母亲唱过的遥远的童谣,有种温暖和甜蜜透彻心扉。
        为方便记忆和整理,我把流传在清涧河流域的童谣粗略地分为十类:一、催眠曲(摇篮曲);二、游戏歌;三、咏物歌;四、颠倒歌;五、育人歌;六、祈雨调与扫天歌;七、猜枚歌;八、亲情歌;九、邻里歌;十、数字歌。
?
  记忆中的好多童谣,都来自祖母和母亲——下图为母亲在自己修建的院子里读书
?

?
          一、    催眠曲(摇篮曲)

        摇篮曲,大概是我们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听到的第一首童谣,也是最温柔、最深情的歌谣。在清涧河流域,奶奶、妈妈们哄孩子入睡,绝对不会静悄悄地没有说辞,窑洞里,炕头上,手轻轻地抚摸或拍打着孩子,口里接二连三轻轻地哼着歌曲,摇篮曲温柔的旋律就在窑洞里轻轻荡漾:
         噢,噢,噢,
         毛娃瞌睡睡;
         噢,噢,噢,
         毛娃睡觉觉。
         这大概是最简单的催眠曲,但那绵长深情的韵味却在我们每一个人心底深藏,年深日久,依然芬芳。

        坐在炕头上哄孩子入睡,时光静谧,时间漫长,妈妈们看见什么,想起什么,就会把什么编入歌谣,想象,创造,一首首摇篮曲就这样诞生了:
        毛娃毛娃你睡觉觉,
        树上盛了窝鸦雀雀,
        绿裤裤,红袄袄,
        脑上戴个花帽帽,
        身上衿了根草腰腰。

        有一天,脾气很倔的爷爷抱了弟弟坐在硷畔的石床上,居然哼唱起了摇篮曲,更是让年少的我惊讶不已:
         噢,噢,噢,
         毛娃睡觉觉,
         南山里下来个老道道,
         头上戴个草帽帽,
         身上穿个烂袄袄,
         胳佬褶里夹了个木条条。
         清涧河流域还有一首催眠曲叫《毛娃瞌睡睡》:
        噢噢噢,毛娃瞌睡睡,
        睡着了妈妈对面山上掐穗穗。
        掐得穗穗喂老牛,
        喂得老牛肥肥的,
        耤地耤得匀匀的,
        麦子打得多多的,
        磨面磨得和雪的,
        馍馍蒸得和斗的,
        吃得我娃和虎的,
        肚肚饱得和鼓的,
        爱得拦羊的和狗的。

        清涧河流域人勤快,特别是妇女,一个一个都是过光景的好把式,钻头觅缝做营生。孩子小的时候,抱在怀里,占住了手,等孩子睡着的时候,叼红抢黑就到对面山上割把草喂牲灵。这首催眠曲活化出了农耕时代清涧河流域农家人的生活,简直就是一幅农村生活连环画:割草、喂鸡、割条子、编筛子、喂牛、耤地、种庄稼、打粮食、磨面、蒸馍做饭、抚养孩子,渴望孩子能吃饱肚子,希望孩子长得壮实。而且,结尾还可以灵活变化,因人因景,自由发挥,“爱得xxx和狗的”, “爱得xxx和红鼻子狗的”,颇有趣味。

        在我听来,这首在清涧河流域广为流传的催眠曲与陈伯吹先生写的《摇篮曲》“小宝宝啊睡觉觉,风不吹,树不摇,小鸟儿不飞也不叫……”、李琦先生创作演唱的《爷爷的摇篮曲》“我娃亲,我娃乖,我娃不哭是小乖乖。狼不来呀,狗不来呀,我娃是大老虎,看谁还敢来……”一样美妙。听这些摇篮曲,总有一种甜蜜、温馨和安详的韵味,触动你心底最柔软的地方,让你永生难忘。
?

?
        二、游戏歌

        清涧河流域童谣,以游戏为主。按照活动的场所,又可分为室内游戏童谣和室外游戏童谣两种。

        (一)室内游戏童谣(炕头、炕沿上的童谣)

        在清涧河流域,大概从小孩刚会坐的时候,坐在炕头上,奶奶、外婆、妈妈、姑姑或大姐姐们双手拉着小孩的双手,跟着说念的节奏,一前一后,一拉一扯,两腿一起一落,口里念念有词:
        倒对,炒菜,
        麻油炒的好香菜。
        舅舅来,没好吃,
        按罗锅,炒公鸡,
        公鸡放了个屁,
        吓的舅舅跑了。
        跑到黄州,变成黄狗;
        跑到山西,变成山鸡;
        跑到沙圪梁,变成个沙和尚。
                ——《倒对》

        扯扯,倒倒,
        扯倒外婆家的老枣树。
        舅舅打,妗子骂,
        外爷外婆说:“嫑打嫑骂,
        抓上两把瞌绌绌枣快快滚回家。”
         一走走到个庙沟岔,
         坡里拾得个鸡腿巴,
         啃了两年没啃下,
         拿回去(清涧方言读音为kè )给外爷做个烟锅把。
                      ——《扯扯倒倒》

        马蚱,马蚱,
        卖给马家。
        马家没马骑,
        骑了个绵羊大圪羝(gě di)。
        一上坡,就放屁;
        一下坡,就拉稀,
        过来个花狗舔不拚(pàn),
        过来个拾粪老汉拾得一笼半。
                         ——《马蚱》一

        马蚱,马蚱,
        卖给马家。
        马家没马骑,
        骑了个绵羊大圪羝(gě di)。
        一上坡,就放屁;
        一下坡,就拉稀,
        你看晦气不晦气。
        再也不骑这老圪羝!
                         ——《马蚱》二

        另一首《女娃咋咋》是骑老公鸡的,妈妈一边扶着小女孩,一左一右在原地摇晃。一边在口中念唱:
        女娃女娃咋咋,
        长大卖给马家。
        马家没马骑,
        骑上花花老公鸡,
        压得公鸡圪蹴起,
        气得女娃打公鸡。
        公鸡空里飞了整五里,
        一落落在婆家当院里。
        公婆女婿快迎起,
        叫女娃别害气,
        这是专门给你买的小飞机,
        以后走娘家来回把它骑。

        这些童谣幽默诙谐,真实地反映出清涧河流域人乐观开朗的性格特点。那些年月物质生活匮乏,却丝毫不影响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当小孩再大些,会站了或会走了的时候,奶奶、爸爸、妈妈们坐在炕沿上或床沿上,大人双手拉着小孩的双手,把小孩的双脚放在他们的双脚上,一上一下地运动,口里说说唱唱,念念有词:
   捞捞饭,打豆腐,
   锅头上坐个老太婆,
         门上站个吹鼓手,
         哼哼咕咕要吃两碗热豆腐。
         豆腐不熟,饿的老婆瞌绌,
         豆腐熟了,吹鼓手走了。
                   ——《捞捞饭》一

         捞捞饭,打豆腐。
   锅头坐个你光脑二舅舅。
   那来了,没吃的,
   吃甚哩?炒屁吃。
   锅干了,屁焦了,
   熏得你二舅舅大跑了。
                  ——《捞捞饭》二

        踩在大人的脚背上,跟着大人一上一下地起起落落,犹如在空中荡秋千,小孩咯咯咯的笑声在窑洞里回荡,传递着快乐和幸福。

        大人为训炼小孩手眼协调,发明了好些游戏,创作了好些童谣,《忒儿飞飞》就是其中之一。大人教小孩两个食指不断相碰,分开,配合着动作,口里念叨:虫虫咬手手,鸭鸭喝水水,忒儿飞飞……,说到飞时,两个食指迅速分开,作飞行状。

        《点火火》是很有趣的一首童谣,大人和小孩,或两个小孩十指交叉,一个竖起大拇指和小指头,依次指着对方的十指,问对方,对方回应着:
        甲:这有火火没?
        乙:没。
        甲:这呢?
        乙:没。
        甲:这呢?
        乙:有哩。点得火火做什么哩?
        甲:给我家猫炒鸡蛋哩。
        乙:炒的鸡蛋给我家猫吃不?
        甲:不给。
        乙:不给了不给点。
        甲:给哩。
        乙:点得嗑。猫哩?
        甲:捉老鼠去了。
        乙:老鼠哩?
        甲:钻了洞了。
        乙:洞哩?
        甲:麦秸塞了。
        乙:麦秸哩?
        甲:牛吃了。
        乙:牛哩?
        甲:耤地嗑了。
        乙:地呢?
        甲:雪盖了。
        乙:雪呢?
        甲:消了水了。
        乙:水呢?
        甲:和了泥了。
        乙:泥呢?
        甲:堉了墙了。
        乙:墙呢?
        甲:老母猪砉(xū)塌了。
        乙:老母猪呢?
        甲:戗家老婆打死了。
        乙:戗家老婆呢?
        甲:吃了二升荞麦饹托撑死了。
        乙:埋得哪了?
        甲:埋得圪针坪了。
        乙:圪针坪在哪哩?
        甲:翻过七架疙瘩八架山就是哩。
        有时候结尾还有变化:
        乙:墙呢?
        甲:老母猪砉塌了。
        乙:老母猪哩?
        甲:剥了皮了。
        乙:皮哩?
        甲:幔了鼓了。
        乙:鼓哩?
        甲:王二木匠一锤子捣塌了!

       《点火火》严格意义上说,不是童谣,没话找话,似乎啰哩啰嗦,但就是这没话找话,啰哩啰嗦,却能很好地训练小孩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交际能力和动作协调能力,童趣十足,不得不叹服创作者的高妙!


        打我的手,变花狗,
        花狗口下你的肉,
        花狗尿下你的酒。
                  ——《打我的手,变花狗》

       《打我的手,变花狗》,是两个小孩或大人和小孩迎面坐着或站着,左右两只手掌轮流拍打对方的左右手掌,跟着拍打的节奏说念,这个游戏,可以在室内玩,也可以在室外玩,很方便。内容简单搞笑有趣,娱乐中练习了动作的协调灵活;和谐的音韵,潜移默化地让孩子接受了诗教。

      (二)室外游戏童谣

        等小孩再长大些,能和院子里的小伙伴、邻居小伙伴玩了,眼界扩大了,交往更多了,玩法也就多了。
        割,割,割韭菜,
        不割韭菜割香菜,
        两把镰刀翻过来。
                ——《割韭菜》
        燕,燕,褪皮来,
        褪了一张又一张。
                ——《燕褪皮》

        《割韭菜》《燕褪皮》是小女孩们玩的游戏,两个女孩或三个女孩胳膊交叉着相互从头上翻过来,翻着,说着,乖巧而轻灵,和谐而动人,诗意而美好。

        摇铃铃,打瓦瓦,
        谁笑下(hà ),谁按眼。
                  ——《摇铃铃》

        点豆点,毛蚰蜒,
        蚰蜒花,种芝麻,
        芝麻盐,核桃皮,
        点豆,卖酒,你走。
                 ——《点豆点》

        捉迷藏时,谁藏,谁捉,首先要做分工,小伙伴们唱着儿歌、念着童谣做决定,妙趣横生!

        甲:掏壆壆(bóbó)掏壆壆做什么哩?
        乙:种豌豆哩。
        甲:种得豌豆做什么哩?
        乙:吃哩。
        甲:吃了豌豆做什么哩?
        乙:听说你家孵了一窝鸡儿子吃嗑哩。
                     ——《老鹰捉小鸡》

        甲:掏壆壆掏壆壆做什么哩?
        乙:按锅锅哩。
        甲:按得锅锅做什么哩?
        乙:蒸糕糕哩,我家老人过生(日)哩。
        甲:吃了糕糕做什么哩?
        乙:听说你家孵了一窝鸡儿子吃嗑哩。
                        ——《狐妖吃鸡》一

        甲:掏壆壆掏壆壆做什么哩?
        乙:挖坑坑哩。
        甲:挖的坑坑做什么哩?
        乙:放水水哩。
        甲:放的水水做什么哩?
        乙:磨刀刀哩。
        甲:磨的刀刀做什么哩?
        乙:割条条哩。
        甲:割的条条做什么哩?
        乙:编筛筛哩。
        甲:编的筛筛做什么哩?
        乙:控米米哩。
        甲:控的米米做什么哩?
         乙:吃糕糕哩。
         甲:吃了糕糕做什么哩?
          乙:高高山上有一窝鸡儿子吃嗑哩。
                    ——《狐妖吃鸡》二

        《老鹰捉小鸡》《狐妖吃鸡》是好多小孩一起玩的游戏,谁是老鹰,谁扮狐妖,谁当老母鸡,哪些孩子当小鸡,分工明确,很是热闹。这样的游戏,很能培养孩子们的组织能力、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

        《城门城门几丈高》也是很有趣的游戏,小伙伴们分成两队,一队小孩手挽着手,横向地组成一个方阵,把守城门;另一队小孩一个拽着一个的后衣角,组成竖形方阵:一队问,一队答,气势磅礴:
        甲方:城门城门几十几丈高?
        乙方:八十八丈高。
        甲方:骑马,带刀,
                    让我们小孩瞧一瞧。
        乙方:不许瞧。(瞧一瞧。)
                       ——《城门城门几十几丈高》

        如乙方回答许可,挽着的手,松开,甲方就轻轻松松、高高兴兴、得意洋洋地进了城门;如乙方回答不许,甲方就发起强大的攻势,在头儿带领下“呜呜~~”地呼喊着冲城门,一次冲不开,再冲第二次,冲开城门,就会发出“胜利了~,胜利了”的欢呼声。

       《开城门》也是有趣的游戏,一方问,一方答,红火热闹:
        甲方:城门城门几十几丈高?
        乙方:八十八丈高。
        甲方:上的什么锁?
        乙方:金刚大铁锁。
        甲方:城门城门开不开?
        乙方:开不开!
        甲方:大刀砍?
        乙方:砍不开!
        甲方:斧子劈?
        乙方:劈不开!
        甲方:碨盘压?
        乙方:压不开!
        甲方:碾轱辘滚?
        乙方:滚不开!
        甲方:……
        乙方:天上下来十二把钥匙开开了。
        甲方:开了锁,
                    进了门,
                    大摇大摆进了城。

         在清涧河流域,小孩子无论玩什么游戏,不只是手脚玩,配合着动作,口里总有说词,如男孩子们打瓦,“一楼楼,二猴猴,三打瓦瓦,四拍擦擦,五猫咪咪,六出老钢……”;女孩跳皮筋,“小弟弟,弟弟妹,马莲开花二十一,二八二五六,二八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

        记忆中的这些童谣,每每想起,亲切而温暖,总会引人遐思,它曾给了年少的我们多少快乐和智慧,帮助我们了解世界,认识世界,走向世界。
?
?

?
蜗牛,清涧人叫卦卦牛
?
       三、咏物歌

        清涧河流域人似乎是天才的诗人,看见什么就能念什么,看见什么就能唱什么。
        春天,看见燕子飞回来,衔泥筑巢,童谣就来了:
        燕儿,燕儿,
        不吃你家面,
        不吃你家米。
        借个房房孵一窝子儿。
                  ——《燕儿》

        看见布谷鸟飞,听见布谷鸟咕咕地叫:
        水鸪鸪,咕,咕,
        河里下嗑洗屁股,
        洗了屁股穿花裤。
        穿上花裤请二姑,
        请来二姑吃豆腐。
        二姑二姑吃了什么饭?
        吃了豆豆饭;
        就了什么菜?
        就了瓜菜。
        二姑脑上顶个锅盖,
         锅盖踼了,
         二姑跑了。
                  ——《水鸪鸪》

        夏天,小女孩们在菜地里、河岸边捉蝴蝶、捉蜻蜓玩,蝴蝶舞,蜻蜓飞,她们口里喃喃念着:
        蚌,蚌,
        落呀落,
        姑娘姑娘捉一捉。
                ——《蚌,蚌》

        这简直是一幅美妙绝伦的画面,神秘、激动、快乐而诗意,简直与宋朝诗人杨万里笔下的“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一样美。
        雨后,蜗牛背着壳在土墙上、窗台上爬出来了,我们捉几只在手上玩,看它伸出两只角,一扭一扭,慢慢地爬行,口里喃喃念叨:
        卦卦牛,
        出来呦,
        一只角髅长,
        一只角髅短。
                ——《卦卦牛,出来呦》

       有月亮的晚上,对着天上的一轮皓月,几个小伙伴手拉着手,在院子里或家附近玩,口里唱着:
        月亮月亮跟我走,
        我给你担水饮马走。
                  ——《月亮月亮跟我走》

        秋天,看见大雁从天空飞过,我们对着天上的大雁高歌:
        雁雁,摆溜溜,
        红袄袄,绿裤裤,
        炒米捞饭狗肉肉。
                 ——《雁雁,摆溜溜》

       与几个小伙伴在河滩、草地玩耍, 揪一根花狗草,对着小白花或小黄花轻轻吟唱《花狗出来呦》的童谣:
        花狗出来呦,
        花狗花狗照门来,
        白狗白狗撵山来。
        一会儿,真的就有小小的虫儿从花心里钻了出来 ,神奇不已。
     
        以前,陕北的冬天特别寒冷,小伙伴们跑到背风、向阳的地方聚在一起挤暖暖,大家一边晒太阳,一边笑喊:
        太阳太阳晒我来,
        我给你担水饮马来;
        马儿饮的饱饱的,
        你把我晒得好好的。
                 ——《太阳太阳晒我来》

      清涧河流域人的童年就是在这样的环境氛围里度过,从小就接受着有趣的诗教,浪漫、诗意而美好,清涧河流域出的诗人多、作家多,诗人曹谷溪、作家路遥就是杰出代表。其实,这一点也不奇怪,因为清涧河流域人的童年是被诗歌和文学浸泡过的,隽永绵长,美丽芬芳。


作家简介:

王淑玲,清涧县籍人。咸阳市三原县南郊中学语文高级教师。


公众号ID

梦回陕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