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淑玲丨清涧河流域那遥远的童谣(下)

 晨钟声鸣万物欣 2020-09-08

文丨王淑玲

七、猜枚歌

在清涧河流域,不必说更早,就是上个世纪40、50、60、70年代出生的孩子,童年时没有收音机,没有电视,没有手机,书籍稀缺,他们娱乐、游戏的方式有限,猜枚(猜谜语),就是他们童年娱乐游戏的一种。孩子们在娱乐互动中,打发漫长的日子,认识事物和世界,增进友谊,开发智力,可谓一举多得。

流传在清涧河流域的谜语,简单、活泼而妙趣横生,俯拾皆是,像天上的星星,多的数不清,仅举数例,以窥其风采。

(一)人物关系
闷葫芦闷,
闷葫芦闷,
你姨夫的挑担(方言,连襟)你叫甚?
——谜底:父亲(大、爸爸)或姨夫)

笨葫芦笨,
笨葫芦笨,
你舅舅的外甥你叫甚?
——谜底:自己、兄、弟、姐、妹

(二)食物与食物加工
红崖崖,
窄路路,
兵乓葫芦踼豆豆。
——谜底:酸枣
金豆豆,
银豆豆,
反过正过没口口。
——谜底:鸡蛋
 
三角四楼房,
珍珠抱红娘,
要吃红娘肉,
解带脱衣裳。
——谜底:粽子
口对口,咀舌头,
咀了舌头骂人口。
——谜底:嗑瓜子、瓜子皮

天上圆,
地下方,
十个小鬼拿一支枪。
——谜底:面、案板、两只手十个手指头、擀面杖
对面坬里一群鹅,
乒乒乓乓要跳河。
先沉底,后漂起,
一漂漂到碗里边。
——谜底:煮扁食(饺子)

南山里下来一群雁,
扑棱扑拉歇了店。
——谜底:煮扁食(饺子)

我说枚,你猜枚,
石头瓦瓷撂出来。
上石崖,下石崖,
白胡子老汉努出来。
——谜底:推豆腐(磨豆腐)


(三)蔬菜、庄稼、植物
红公鸡,
绿尾巴,
身子藏在土底下。
——谜底:水萝卜

水里生,
水里长,
水里脱衣裳。
有人买来有人卖,
一跳跳到碗里来。
——谜底:豆芽

红灯笼,绿宝盖,
姐姐提上妹妹爱。
——谜底:红辣椒
红灯笼,绿宝盖,
十人见了九人爱。
——谜底:西红柿

一卜树,
不高高,
浑身插些木刀刀。
——谜底:黄豆

三片瓦,
盖房房,
里头坐个白娘娘。
——谜底:荞麦

小价青苗苗,
大了扯条条;
开黄花结大瓜,
小名叫个“哎哟哟”。
——谜底:蒺藜


(四)家禽、动物等
半崖上有个窑窑,
窑窑里住着个毛毛。
毛毛哭哩,
哭咋?
生了个孩不长毛。
——谜底:母鸡下蛋的窝、母鸡、鸡蛋

崖上的灰,树上的蛋,
河里的木耳泡不烂。
——谜底:鸽子、麻雀、蝌蚪

圪针门,
圪针寨,
里头盛个花秀才。
——谜底:喜鹊

南面上来个巧匠匠,
不带锛锯斧杖杖
盖的房子稳当当。
——谜底:燕子、燕子窝

花里胡,
胡里花,
四个蹄蹄没尾巴。
——谜底:青蛙

土门,
土窗,
里头盛个老张。
眼似胡搅,
口似狐妖,
沟子上拉个皮条。
——谜底:老鼠


(五)五官、身体等
一个木墩,
开七个窟窿。
——谜底:脑(头)

上边毛,
下边毛,
中间有颗黑葡萄,
黑里睡觉毛对毛。
——谜底:眼睛

半崖上有个窑窑,
窑窑里有一片油糕。
—— 谜底:嘴巴、舌头

左边一朵梅花,
右边一朵梅花,
一辈子不得到一搭。
——谜底:耳朵

一卜树,
五枝枝,
上头结些琉璃瓦瓷瓷。
—— 谜底:胳膊、手指头、指甲

一生跟你走,
永远不开口。
你坐它也坐,
你走它也走。
——谜底:自己的影子

对面窊上一只鞋,
千人万马拣不来。
——谜底:脚印


(六)生活用品、农具、自然等
一颗枣,
装一窑。
——谜底:灯

远看像高楼,
近看有水流
文武百官要弯腰,
皇帝见了也低头。
——谜底:洗脸盆架子、洗脸盆、洗脸

南山里上来个铜猴猴,
头上顶个火炉炉。
尾巴上开个小口口,
乒乒乓乓磕头头。
——谜底:旱烟锅抽烟、嗑烟锅

枚,枚,
可炕歪,歪,
歪烂裤没人赔。
——谜底:笤帚

四四方方一座城,
城里住个毛大人。
两个光棍来请他,
哼哼唧唧出了城。
——谜底:风匣、拉风匣

圆又圆,
扁又扁,
两只耳朵一只眼(或两只眼)。
——谜底:碨盘

一个擩,一个咬,
一个趷蹴,一个跳。
——谜底:铡刀铡草

脑小,
肚大,
尾巴朝天扎。
——谜底:灶火、炕、烟囱

高高山上一卜蒿,
千人万马打不倒,
一风过来就刮倒。
——谜底:炊烟

一卜树,
万丈高,
一风过来刮断腰。
——谜底:炊烟

青石板,
石板青,
青石板上钉银钉。
——谜底:夜空、星星


八、亲情曲
清涧河流域人热情、厚道、纯朴,重视珍视亲情,于是关于亲情方面的童谣自然不少。这些童谣还有一特点,都是以诙谐、幽默、搞笑的方式表现出来的,表面上看,生气、吵架,看似颇有矛盾,其实,骨子里是极其亲热、亲密,正因为亲密无间,惹不下,才敢毫无顾忌地开玩笑,这些人物才会在童谣里反复出现,《扯扯倒倒》《倒对》《捞捞饭》等游戏歌中对外婆、外爷、舅舅、妗子的调侃戏谑就是例子。

山鸡山鸡嘎格哩嘎,
你骑骡子我骑马,
一骑骑到外婆家,
外爷外婆不在家,
妗子给了我一对铜镲镲。
——《山鸡山鸡嘎格哩嘎》一

山鸡山鸡嘎格哩嘎,
鹐了王家的扁豆花。
你骑骡子,我压马,
跟黑到了外婆家。
外爷外婆不在家,
妗子把我招待下。
妗子给我和面哩,
我给妗子烧火哩,
我嫌妗子的手褿(清涧方言,脏)哩;
妗子骂我人种子,
我骂妗子秃顶子;
我把妗子的盆打烂,
妗子把我的鞋扯烂;
我给妗子箍盆哩,
妗子给我补鞋哩。
——《山鸡山鸡嘎格哩嘎》二

推碨碨,
磨面面,
外婆来了吃啥饭?
擀白面,
滴鸡蛋。
杀公鸡,
公鸡要叫鸣;
杀草鸡,
草鸡要下蛋;
杀鸭子,
鸭子要凫水!
——《推碨碨,磨面面》

清涧河流域流传的童谣里,外婆、外爷、舅舅、妗子出现的频率很高,充分说明那个时候母亲看女、“坐外家”(到外爷外婆家)是出门走亲戚的主要路线,孩子与外婆、外爷、舅舅、妗子的关系尤为重要和密切;在调侃和自嘲中也反映出那些时候物质匮乏、人们生活的恓惶。
其次,姑舅们经常来往走动,感情深厚。

姑舅亲,
辈辈亲,
打断骨头连着筋。
——《姑舅亲,辈辈亲》

亲不过的姑舅,
香不过的猪肉,
姑舅来了,
猪肉藏(清涧话读tái)了;
姑舅走了,
猪肉臭了。
——《亲不过的姑舅》

清涧河流域人朴实厚道,待人实诚,最好的东西总是要用来招待亲戚、客人的。所以,最重要的亲戚之一——姑舅来了,自然是要把最好的食物拿出来,吝啬小气,招待人不大方、不实诚,会遭人耻笑。《亲不过的姑舅》,实际上要表现的是姑舅关系是最亲密的关系。

两姨亲,
皮皮亲;
姑舅亲,
辈辈亲,
打断骨头连着筋。
——《两姨亲,皮皮亲》

这些童谣反映出古代里外亲、男亲、女亲的亲疏远近的关系,与《红楼梦》里贾宝玉说他与林黛玉姑舅亲亲、与薛宝钗两姨亲远一样。


娶媳妇是人生大事,清涧河流域流传的娶媳妇之类的童谣大多诙谐幽默,《猴娃猴娃搬砖头》,不管是逗自己家小孩,还是与邻居家小孩玩耍,都是十分有趣的。

猴娃猴娃搬砖头,
砸了猴娃脚趾头。
猴娃猴娃你不哭,
给你娶个花媳妇。
娶下媳妇哪达睡?
牛槽里睡;
铺什么?
铺簸箕;
盖什么?
盖筛子;
枕什么?
枕棒槌。
棒槌滚得骨碌碌,
猴娃媳妇睡得呼噜噜。

清涧河流域习俗,娶媳妇一定要响吹细打,方才红火热闹;饸饹油糕是必须吃的,这一天,是新媳妇一生中最“贵香”的一天。《哇呜哇,咚咚嚓》简单的四句话,就表现了结婚喜庆热闹的气氛,吹鼓手吹着,锣鼓家什敲打着;家人亲戚、街坊邻居们簇拥着,把新媳妇热情地迎进了帐房窑;几个壮汉在热气腾腾的锅上压着饸饹,吆喝着、说笑着,饸饹又白又长,很是诱人。今天,谁也不能惹新媳妇不开心,要啥,就给啥;想吃啥,就给做啥:
哇呜哇,咚咚嚓,
新媳妇回来快坐下(hà),
饸饹压得圪巴巴,
你想吃啥就吃啥。
清涧河流域人心灵口巧,夸孩子是一绝,童谣里体现的更是精彩。
柳叶眉,
杏核眼,
樱桃小嘴一点点。
——《柳叶眉,杏核眼》

香炉鼻子顶针口,
梅花耳朵爪溜溜,
两只眼睛黑豆豆。
——《香炉鼻子顶针口》

你的口一点点(一点点,清涧话读yī diú diú,小的意思),
你的鼻子棱锃锃,
你的眼睛黑豆豆,
你的耳朵爪溜溜。
——《你的口一点点》

鼻子圪嘟嘟,
像个你姑姑;
眼眼黑豆豆,
像个你舅舅;
耳朵圪抓抓,
像个你奶奶(niǎ niǎ);
口口圪甜甜,
像个你姨姨。
——《鼻子圪嘟嘟》

这些童谣夸孩子从五官夸起,大多采用比喻的手法,喜欢、疼爱之情尽显;特别是《鼻子圪嘟嘟》表面上夸孩子的五官,实际上把姑姑、舅舅、奶奶、姨姨等都夸了,亲情关系融洽,可见一斑。

大人两手拽着小孩的手,训练其跳高高,一边拽着小孩跳,一边说唱:
跳的高,吃油糕;
跳的低,吃素糕;
不低不高吃个烙火烧。
——《跳的好,吃油糕》

这是对孩子极大的鼓励和奖赏,那喷鼻香的油糕在诱惑激励着你不断地往高跳,孩子在愉悦和诗教中锻炼了身体。

清涧河流域还有一种美食,叫拌疙瘩(拌汤),小孩们吃的最多的是莫过于它,省时、省面,好吃,好消化,茶末花一炸,西红柿一炒,拌好的疙瘩汤里把鸡蛋液往进一淋,芝麻盐一撒,再飘几片韭菜,滴两滴香油,色香味俱全。小孩早已馋的等不及吃了,甚至哭闹开了。于是,大人从碗里舀起一勺疙瘩汤到空中,然后让其落入碗中,以期其快速降温;再舀起一勺疙瘩汤到空中,让其落入碗中,如此反复;口里不断地说唱着,以分散小孩的注意力:
东风晾,西风晾,
吃了老汉拦绵羊;
绵羊山里上,
老汉山里唱,
小孩吃了满沟踼。
——《东风晾,西风晾》

这一碗疙瘩汤最养人,小孩吃了精神倍增,可以满沟溜窊地活奔乱跳; 这是一幅绝佳的风俗画,刻印在了清涧河流域子民的脑海中,美丽其一生;疙瘩汤与这首童谣,就是清涧河流域百姓一份挥之不去的美丽记忆,温暖其一生。


九、邻里歌
清涧河流域人很注重邻里关系,“一庄一院”“前后里沟”,说着都觉得亲切。“远亲不如近邻”,在过去那些艰难岁月里,他们互相关心、互相帮扶,日子过得艰难而深情。

麻渣糕,
灶火里烧,
人来了,
不敢掏;
人走了,
烧焦了。
——《麻渣糕》

《麻渣糕》和《亲不过的姑舅》同理,过去的那些年月,缺东少西,食物金贵,人们最关心的是肚子的饥饱,所以,清涧河流域人见了面互相打招呼,不说“你好”,而总是相互问候“吃了没?”“民以食为天”在这里体现到了极致。清涧河流域百姓实诚厚道、热情好客,即使在最困难的日子里,也总是把最好的东西留与客人分享。俗语“吃饭不让人,吃了肚子疼”,正吃着饭,来客人了,赶忙起身舀一碗饭端给客人。麻渣糕正在灶火里烧着,客人来了,烧好了,就应该与客人分享,小气吝啬鬼不愿与人分享,结果,烧焦了,谁也吃不成了,那是对主人小气吝啬的惩罚与嘲笑。《麻渣糕》实际上要讲的是待人之道,要热情,要实诚。

从前,清涧河流域山大沟深,交通落后,信息闭塞,尤为封闭。那些时候,天上老鹰盘旋,地上野狼出没,狐狸成群。清涧河流域流传的不少童谣,就反映出那个时候百姓生活的艰难和不易。《老鹰捉小鸡》《狐妖吃鸡》虽是孩子的游戏,折射的却是过去生活的现状,尽管你玩游戏、说童谣的时候感受的是快乐,殊不知那是乐观坚强的清涧河流域的百姓与老鹰、与狐妖等野兽斗智斗勇,把苦难的生活演绎成了轻松的游戏让后来者吟唱、玩耍,殊不知,它的底板却浸泡过泪水和血水。


《刘大锤》与《烂木头河》是能让你笑出辛酸眼泪的童谣,野狼出没,叼孩子、吃大人、人吃人是何等的惨烈!

窑畔上下来个谁?
下来个刘大圪垛锤。
到我家串来,
怕你家屁咋咋狗咬哩。
拿上棍棍打,
棍棍挑皮袄。
皮袄穿上,
怕虱虱咬哩。
让你家婆姨寻来,
我家婆姨筛灰倒尿叫狼叼的嗑了。
那敢撵哩,
撵了七架圪垯八架山,
撵的一只耳朵朵,
回来煮的一锅锅,
吃了一肚肚,
?了一裤裤,
河里下去(kè)洗裤裤,
蛤蟆虼蛆钻了一裤裤 。
——《刘大锤》

烂木头河,
断脱个狼(清涧话读lé);
支山坪,
噙了个孩(xìng)
八斗岔,
没夺下;
赵家崖腰,
咬得哎哟;
贺家圪崂,
照起吃了。
——《烂木头河》
但这里没有了鲁迅先生小说《祝福》里“狼吃阿毛”的凄惨,没有祥林嫂絮絮叨叨的哀诉,清涧河流域百姓乐观、豁达、坚强、坚忍、幽默、风趣的性格特点在此彰显无遗。

秃轱辘牛,
秃轱辘铧,
秃老子耤地,
秃儿拿(拿:拿粪,往地里撒粪)。
送饭来了个秃妈妈,
罐子里提些秃疙瘩,
背心里背个秃娃娃,
家里还有四十八的个秃当家。
秃归秃,造有福,
前山的糜子后山里谷,
打的三帽两鞋够咱吃。
——《秃轱辘牛》
这首童谣有意要说“秃”字,与《黑字歌》要说“黑”字一样,风趣幽默,别具一格,乐观、和谐、满足、幸福。

猫猫锅巷里坐,
炕头坐个老俩口,
地下站个小媳妇,
门跟前喂着猪和狗,
槽上拴着骡马猴,
大门口站着吹鼓手,
园子里种着葱蒜韭,
打了稻黍喝烧酒,
收了芝麻喝香油。
这首《猫猫锅巷里坐》描写的人丁兴旺、和和睦睦、家道殷实的情景,应该是清涧河流域庄稼人梦寐以求的生活。


十、数字歌
数字歌在清涧河流域广为流传:
三岁的娃娃穿红鞋(hái),
摇摇摆摆上学来;
先生说你年纪小,
回去(kè)吃上一口油奶奶再来学。
——《三岁的娃娃穿红鞋》
这首童谣只含有“一”“三”两个数字,可以看作是幼儿学习数字有趣的启蒙教材。

一二三,爬上山;
四五六,翻跟头;
七八九,拍皮球;
十个手指头,
就是两只手。
——《一二三,爬上山》
这首童谣贴近小孩的生活,符合小孩的认知特点,韵脚灵活富有变化,顺口好记,有助于学习。

一二三四五,
大家来拍手
六七八九十,
向前莫退后。
——《一二三四五,大家来拍手》
六七十岁以上的陕北老年人不少还记得上小学时候,写大字临帖时的这几句话,传递着满满的正能量。

一打一,红花果子;
二打二,红绸袄子;
三打三,莲花牡丹;
四打四,一个铜钱四个字;
五打五,五月初五过端午;
六打六,六口馍馍六口肉;
七打七,七个小孩去看戏;
八打八,八十老婆想娘家。
九打九,九九重阳喝烧酒;
十打十,来了十个俊女子,
穿红的,戴绿的,
白脸脸,花眼眼,
一个一个赛天仙。
——《一打一,红花果子》
《一打一,红花果子》是游戏歌,小孩们在游戏中学习了数字并在愉悦中享受着游戏的快乐,感受童谣的魅力。

头九二九不算九,
三九四九阂(清涧话读há)门叫狗,
五九六九水走浮头,
七九八九阳河看柳,
九九再一九,
耕牛遍地走。
——《九九歌》
这首《九九歌》不仅认识了数字,还了解学习了季节变化的规律,一举多得。

《十二生肖犯月歌》,让我们不只认识了十二个数字,认识了十二生肖,还明白了什么叫犯月。
正蛇二鼠,
三牛四猴,
五兔六狗,
七猪八马九羊头,
十月里的虎满山吼,
十一月的鸡架上愁,
十二月的龙海底游。


清涧河流域的童谣,内容上,就地取材,亲戚朋友、街坊邻居、花鸟虫草、鸡羊猪狗,天上飞的,地上走的、水里游的,土里爬的,都是他们吟咏的对象;思想上,无不反映出清涧河流域百姓热爱生活、刚强坚韧、乐观活泼、开朗豁达、诙谐幽默的性格特点;构思上,看似随意,张口就来,实际上新巧别致,匠心独运;形式上,注重押韵,音韵和谐,朗朗上口,具有打油诗和顺口溜的特点。清涧河流域的童谣,是清涧河流域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与古老的《诗经》一样,摇曳多姿,大气磅礴,折射出农耕时代老百姓的生活面貌;是盛开在陕北黄土地里的美丽花朵,鲜艳夺目,光彩照人。

这些美丽的童谣,随着时代发展、科技进步,随着信息交通的日益发达,随着人们理念、思维方式的急剧变化,已与我们的生活渐行渐远,回忆、搜集、整理它们,希冀它们作为一份厚重的文化遗产永远活在我们的记忆里。

2018年10月—2019年9月

作者简历:
王淑玲,清涧县籍人。咸阳市三原县南郊中学语文高级教师。

公众号ID

梦回陕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