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民间传说:城门悬靴忆知州(作者:杨光正)

 文化佳园 2020-09-08

    
    清末民初,邳城镇设有东西南北四处城门,都是两重木制大门。在北门横梁上有两个木笼,笼内各装靴子一双。东边一双是知州依勒通阿的,西边一双是知州徐炳倬的。因为这两位知州在任期间,为邳城地方人民做了许多好事,在他们卸任离邳时,人们为了感激和不忘二人恩德,便请求留下他们所穿的靴子,悬在北门重楼横梁上,以作永久纪念。

    知州依勒通阿,字健庵,满州正红旗人,于光绪九年来署邳州。同年七月,天连降十数日暴雨,城西运河、加河、祁家河及城北的龙凤鸭河先后决口,水位高达两丈,大水漫山遍野直逼邳城。已被水围堵的西城门,腰杠突然被水冲断,一扇城门也被水冲走,滚滚洪水灌入城内,半日之间,大半个邳城皆成泽国。城内数百家居民无家可归,迫不得已,只得露宿城隍,不断有饥民饿毙。知州依勒通阿见此惨状潸然泪下,欲开仓赈济,又碍于律例。按当时清朝法律,须先向府、省转请朝廷批准降旨,才能够发放赈粮。但四处大水围困,驿站无法传递公文。经女儿昼夜哭劝,依知州深明大义,下令开仓放粮,使全城百姓度过了洪荒。徐州知府曾广照以事先未报请批准而擅自“开仓赈灾”,向上级申报拟惩治依勒通阿,后经依知州捐薪俸和以全部家财来补还了事。依勒通阿卸任时,邳城百姓皆感其恩德,设清水明镜桌案,夹道相送,并请脱靴留念。

    徐炳倬,字农伯,浙江人,光绪二十一年署邳州。他在任时嫉恶如仇,城西倚宿全隆寺主持僧人犯了律戒,经徐知州考究治罪,流放海州(今连云港),将其庙产八十余亩充当邳城书院膏火之资。按当时的学规,凡中过秀才之人,每月要到书院进修一次,以免荒废了学业。全县秀才家境丰足者甚少,每次来书院进修,需自备饭食,茶水和灯火之资。自全隆寺的庙产充入书院以后,秀才们各得些许补助,生活负担因而减轻。士人甚为感谢徐炳倬,在他解职去任时,便留其靴子以作永久纪念。

    据说邳城北门木笼里的靴子,一直保存到抗日战争时期,后随城墙一起毁于战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