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地方民俗:邳州人过元宵节讲究多(作者:王如坤)

 文化佳园 2020-09-08

正月十五日为元宵节,元宵节主要活动是观灯,所以又称灯节。元宵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的节日之一。元宵节始于二千多年前的汉代,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篡权,吕后死后,汉文帝刘恒在周勃、陈平等人辅佐下铲除诸吕势力,登基做了皇帝。因为铲除诸吕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日,所以每逢这天晚上,汉文帝都微服出宫到街市上与民同乐,以示纪念。在古代,夜同宵,正月又称元月,于是汉文帝就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这一夜称作元宵,又称元夜、元夕。元宵节又被称作上元节上元,含有新的一年第一次月圆之夜的意思。道教首把正月十五称为上元节,七月十五称作中元节,十月十五称作下元节,合称三元,又三元配奉三官,即天官、地官、水官。上元天官正月十五日生,赐福;中元地七月十五日生,赦罪;下元水官十月十五日生,解厄。南宋吴自牧在《梦梁录》中记:正月十五日元夕节,乃上元天官赐福之辰。明郎瑛《七修类稿》又云:上元张灯起于东汉的道教,西汉武帝时道教有燃灯以祭祀太一神(天神、天老爷)的风俗。又说正月十五日是三官下凡之日,而三官各有所好,天官好乐,地官好人,水官好灯,所以元宵节之夜有张灯纵乐之仪俗。由此而延续吃元宵、放燃灯火的习俗。

灯是元宵节作为灯节的主要娱乐活动内容及形式,这天,邳州家家门上挂彩灯,儿童杆挑彩灯,大街小巷灯火一片,观赏灯的人熙熙攘攘,热闹非凡。灯节的出现与古人对火的崇拜有关,与古时农家的农事有关,一是以燃灯娱神,乞求五谷丰登;二是以灯火驱虫赶兽,乞望减轻虫害,获得好收成。此后演变成闹花灯闹元宵的娱乐活动,一个字反映元宵节燃灯娱乐的本义。

         燃灯

     邳州民间燃灯的娱乐形式可以反映古代先民遗存的习俗之根:

燃宅灯 正月十五日,邳州人们有两种主食,一是吃元宵(汤元),一是吃水饺,但不管是吃元宵还是吃水饺,都要做几盏面灯,即用一点面,手压按成面饼,用手指捏出的,三角灯、四角灯、五角灯或六角灯等。用秫秸匹子作灯心柱,其上面绕缠着新棉素,醮上豆油,按在面灯中心,作为灯捻子,这就是面灯。天黑后点上,家长或孩子们在家中屋里屋外、床上床下,尤其是旮旯处,都要照一照,一边照,一边叼念:正月十五照一照,蝎子蚰蜒都上吊金灯、银灯,蝎子蚰蜒灭干净等,可见照灯的作用,是乞求家宅无虫害,家宅吉祥。

 送路灯 邳州人们正月十五有送路灯的习俗。以山芋、萝卜切块作为灯座,灯芯是一根绕缠有棉素的并涂上豆油的秫秸匹柱,送灯的地点,一般是叉路口、庙址处、汪边、河边、宅后等,也就是俗称较为龌龊的地方。送灯时候要叼念:金灯、银灯,保我全家得安宁辣萝卜灯、葫萝卜灯,众神保俺不生病。船家人送灯用纸做成纸船,上面放上一盏小灯,点燃后,放入池中或河中,以祭祀水官、河神。最流行的是做面灯照人除病,家中所有的人都要拿着面灯向自己身上、五官照一照。据说面灯照了不招虫害,不生五官疾病。照宅除虫,照地方除邪恶等,照人除病这不是娱乐,也不是为了观赏,而是一种祭祀驱虫除邪的仪式,反映了原始习俗遗留的内容。谐音,是征兆之意,反映了人们乞求在本年有好兆头的愿望。

 观灯 观赏灯是正月十五元宵夜间的娱乐活动;尤其是京城、达官贵人,较重视元宵灯节,处处张灯结彩,日夜歌舞奏乐,通宵达旦,尽情欢乐。观灯始于汉,极盛于隋唐,诗人崔液写到: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的佳句,就写出了当时人们观灯的热闹景象。

观灯、赏灯,不仅仅是娱乐,而且再现了民族艺术技艺风格,地方特色,从中受到文化陶冶。灯由原来的照灯送灯演变成彩灯,更具有观赏价值。灯有圆球灯、方型灯、五星灯、走马灯、滚龙灯、狮子灯和十二生肖灯等。质地有纸灯、琉璃灯、面灯、塑料灯、金属灯、布绢灯等,而今又发展成为灯展、冰灯展等大型娱乐活动。

观灯、赏灯中,还可以猜灯谜,在笑乐中学习知识。灯谜最早是由谜语发展而来的,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谜语景在于灯,供人猜射,所以称为灯谜。可上至天文下至地理、经史词赋、文化知识、包罗万象;没有一定文化素养,不易猜射;而其奥妙诙奇,并能以抒情遣兴,锻炼思维,启发性灵,是一种益智的娱乐活动。

(2)放焰火   邳州除了观灯闹元宵外,还有放焰火的社火活动。其方式有:

 舞火把 舞火把是邳州民间正月十五较为盛行的社火仪式。早在春秋时期,就有孔子观社火的记载。晚间,由一伙一伙青少年儿童在田间进行点燃,即在一短木棍的一头扎上禾草,或用芦柴扎成短把子,或用秃的笤帚头当作为火把子,成群结队的青少年、儿童在田间地头,点燃上火把,向空中抛去,或用胳膊绕转几圈,再扔向空中,一边扔一边喊:柴火把,琉琉灯,一棵秫秫打半升”“柴火把空中抛,打下的粮食吃不了。”“柴火把亮又明,田地害虫全灭净。这时的火把迎着抛空的风力,燃烧更红、更亮,满田野的火把,满田野的笑声,十分热闹。手把子抛得越高越亮,天神越能察觉。据说:元宵的火把火色偏红预兆旱,火色偏白预兆涝。这是邳州保留下来的对火的崇拜,对丰年期望的娱天神形式。

打花 打花是邳北良壁村闹元宵的娱乐形式,它是从花灯焰火演变发展起来的。其做法:先准备好用风箱吹风的炉子、铁水锅、犁头碎铁、小泥匙、礁炭、荚子、木板。将碎犁铁放入铁水锅中炼成铁水。用荚子夹小泥匙,舀出锅中的铁水并抛起。由几位轮班壮汉用木板用力向上拍铁水匙,铁水匙便向空中溅飞,飞出红红的铁花。一板未落又起一板,金花射溅,锦绣交映,十分壮观。

 放烟花   放烟花内容形式繁多,有泥垛垛、旗虎、明子、提喽咀、地老鼠等。泥垛垛,用泥做成,中间锥一洞,上有捻孔,晾干后,按上捻子,装上药(药中有铁末),再用湿土把腚门压实,以防下泄不喷花。十五晚上,放在地上或土墙上,点上捻,药物向上喷,约10米左右,金银花闪光四溅,十分美观。旗虎,用一根约40公分长的细麻杆,上头安装上一个如鞭炮似的飞天炮,捻子向下,点燃时,轻捏后轻放手,飞天炮带动旗杆发出的一声向空中飞去,并在空中炸响,约2030米高。明子,又叫飞天炮,形如大炮竹,捻向下,左手轻捏,右手点燃,点燃后,左手松开,明子一声飞入天空,尾带火光,在空中炸响。地老鼠,形如炮竹,放在地上点燃,点燃后,尾带发光,绕地旋转。提喽咀,用极  薄的纸圈有灰药,长约30厘米左右,一般为小孩手提烟火,点燃后,散有火星星,无响声、无危险。

现今的烟火,多种多样,约百余个品种;其中礼花就有多种品种。每到正月十五晚夜,炸响四起,火花四射,天上银花烂漫,真是火树银花不夜天

 3)闹元宵

 舞龙。 舞龙是民间摸拟鸟兽状态的娱乐性舞蹈,早在二千多年前就有舞龙的习俗。舞龙不仅是龙的传人对龙的崇拜,而且是对丰收的庆贺。又是闹元宵的娱乐舞蹈之一。舞龙是用竹劈子扎成骨架,然后用彩绘的龙形的布纸糊上,有龙头、龙尾、龙肚;龙肚是一节一节的便于活动,长十几米至几十米,龙下方装安有木柱,由舞龙人手擎。舞龙要有锣鼓,龙头前方有引龙人,高举珠球作以诱引,其动作有龙翻身、龙穿花、跳龙门、龙抢宝、龙进门、二龙戏珠、龙盘玉柱、一字长蛇、卷龙菜心等,十分精彩。

除了舞龙、还要耍狮子、旱船、高跷、竹马、大头娃娃等,给元宵节增添了新内容和新气氛。真是巨龙翻滚人呼叫,狂欢彻夜不歇息,其景象热闹非凡。

4)吃元宵 吃元宵,也称吃汤圆子或吃糖丸子,这是正月十五的饮食风俗。

汤圆来历有多种说法,一说唐朝初,突厥进攻中原,唐太宗派大将李靖为元帅远征,获胜,凯旋之日正是正月十五日;百姓做粉丸子犒劳壮士,因丸子是圆状,象征大唐一统,人民团圆,故称唐圆,后称汤圆。又一说始于汉武帝时,对太一(北极星)星的祭祀,燃灯迎太一,下界以求丰收,同时百姓拟星做汤圆以盼吉星高照。这是邳州人们吃汤丸民俗的用意。

元宵,是用粘米粉做成的,其方法先团好糖球球,放在盛有粘米粉的蒲篮筐中,双手晃动糖球球滚动,糖球球越滚粘面粉越厚,就形成了元宵。俗话说:半夜吃汤圆子,不知哪进糖就是这个道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