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校园文学:时间的艺术

 文化佳园 2020-09-08

(作者:  江苏省运河中学高二(1)班  张奥

    在古诗之中,时间提供意义。

    诗词不是小说,没有那么长的篇幅去展现时间带来的变迁。大多数的诗都是短小的,但再短小的诗,也会包含一个时间跨度,有的只是风拂小草、白驹过隙,有的却是羲和日轮、自古而今。这一跨度便如河流,其他空间意义上的描写便是河流之上的漂浮物或是两岸风景。这个比喻并不是否定空间的意义而是强调时间使空间有了意义。

   唐诗之中以景与情为重,从表面上看似乎是“空间的艺术”,但诗中所谓的“景”并非单纯的空间。“象”固然是对空间的描绘,但“意象”往往承载有时间的意义。最为典型的莫过于月亮,天空中的月亮是空间的,但诗中的月亮却有时间的内容。“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这一句使空间性的月亮蕴含了无穷的时间,而作者对人生的自信和对短暂生命的突围就是通过月亮背后的时间实现的,时间给了这首诗永恒的意义。“山”的空间性比起“月”更为突出。“山形”固然高大,但只有枕过时间这条“寒流”,它才得以在四维之上延展,承载着时间的山不仅支撑天地更横亘古今,不仅让人叹其险峭更让人叹其永恒。“君山一点,自古如今。”若没了时间的洗礼,山只是三维中的一个突起不可能成为四维乃至人情感中的一条“龙脉”。

    唐诗之中,很少明写时间,但诗人却善于用空间的变化来表现时间的变化,例如陈子昂的《春夜别友人》的前三联由“金樽绮筵”顷刻转至“别路山川”,虽未明写时间,但景物的变换正是时间变化的见证。而且用空间表现时间有其独到的优势。传统的时间描写是把时间当成一条线。而用景物转换来描写时间更像是时间点的跃动,给人白驹过隙之感。陈子昂就发挥这一优势,让人觉得别宴只是一瞬,让人觉得相聚是如此短暂,作者的不舍也在跃动之中迸发出来。最后那句“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又是空间展现时间的另一手段。道之悠悠实乃时光之悠悠,何年再会的疑问同洛阳古道无穷无尽。景的不变凸显了时间的绵长。全诗在空间变化之中有着一组强烈的时间对比:相聚的短暂与相离的长久。这个对比才是全诗灵魂所在,是时间使她有了意义。若无时间,空间便无意义。

    那么,为什么当今的文学缺少深刻的时间呢?或许是因为科技的进步使空间的移动变得容易,时间的感受变得淡薄。换而言之,是空间挤占了时间。古代的空间与时间一直处在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而今天同样的时间却意味着更多的空间。过去的一个时辰不过是戍边路上的一个山头,今天的两个小时却是一趟直达塞北的飞机,正是由于时间之遥,古人才写下了泣血的送别之诗;正是因为跨越空间需要太多的时间,怀人诗才如此抑郁动人,时间是诗人离恨与思念的根源,所以时间成了他们诗的核心与灵魂。

    社会的发展也湮灭了田园情怀。古代的田园诗人过着日复一日的闲适生活,所以田园诗的时间也是迷离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时间很短,只是入林时月光洒落的惊鸿一瞥;这时间很长,像石上清泉从洪荒流到现在。现代人的时间都刻到了时间表上,没有了迷离的时间,人们拿什么写田园?

   诗真的是时间的艺术。时间引起岩浆突奔,时间又促成火山爆发,诗人之情由时间而起,凭时间而发最后同时间永恒。

   今天的文学应该拾起时间,文学的终极目标不是驾着飞机如乌云般一时遮蔽天空,而是让文学驾着小舟在银河之上永恒游弋。

   时间应该永远在文学左右,直至永恒尽头,冥河渡口。

第十四届“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二等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