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博闻:邳州境内与京杭大运河相关联的分支河: 邳苍分洪道

 文化佳园 2020-09-08

(作者:刘波涛)

与京杭大运河息息相关、紧密相连的邳苍分洪道,它的开凿和利用,对保护邳州人们生命、财产安全以及确保农业生产丰收等,都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它北起山东省江风口,南入邳州境内的中运河,全长74公里,到目前为止已经安全健康运行60周年。

邳苍分洪道(简称分洪道)为1958年所开凿。它源起山东省江风口,于邳州市邹庄镇古宅入境,经过卞湖、米滩、艾山西、祁家、至柳林庄汇入中运河,全长74公里,邳州境内长34公里。它的作用是承泄江风口沂河分洪的洪水和邳苍地区区间水。该河道沿岸有陷泥河、小涑河、武河、燕子河、三沟河、白家沟、汶河、西泇河等支流,汇水面积2450平方公里。

邳苍地区位于沂河以西,中运河以北,地势北高南低,自东向西南倾斜。山东枋河分水岭附近皆为山区,山高200至300米,苏鲁交界处地面高约34米,至运河沿岸仅23.5米。所以每逢沂蒙山区大雨,沂河经武河分洪,在加上区间来水,洪水汹涌而下,遍地漫流,洪涝不分,灾难严重。历史上流传一句谚语:“决了江风口,水从兰山走,淹了四大哨,捎带旧邳州”,可想而知洪水泛滥的厉害程度。

1957年沂河泛大水,江风口分洪3380秒立方米,历时10天,邳州境内行洪区宽达25公里,大部分地区变成一片沼泽。邳苍分洪道未开凿之前,这里是一年一灾,秋不保收,即使是小水年,仍有10—20%的耕地面积受灾;中等洪水年代,受灾面积则达30—50%。所以造成农业生产长期处于低而不稳状态。

为了确保沂河下游堤防安全,彻底改变邳苍洼地洪涝不分的局面,1957年治淮委员会在《沂、沭、泗地区水利规划》中,提出开辟邳苍分洪道,使洪水归槽宣泄的意见。同年10月,江苏省水利厅转发了淮委下达的《江风口分洪道设计要点》。1958年3月徐州专署水利局编报了《江风口分洪道工程扩大初步设计及预算书》确定,分洪道堤线从苏鲁交界的古宅起,经过卞家湖、艾山西、倚宿东,南下至柳林庄入中运河。设计方案是,堤距上段(三沟河以上)为1500米,下段为2000米,设计流量为卞湖以上3000秒立方米,卞湖以下计入邳苍区间水为4500秒立方米,以中运河滩上水位26.57米推算,省界水位为36.86米,漫滩行洪,全线水深3米以上。堤防标准是两堤顶宽为4-5米,迎水坡1:3,背水坡1:2.5,堤顶高程东堤超高洪水位1.5米,西堤超高洪水位0.5米。本工程于1958年冬季动工,1959年5月完成。本次工程共计参战民工4.86万人,完成土方370万立方米,保护了邳苍两地区近80万亩农田。

经过运行一段时间的观察,现有分洪道堤防标准,已经满足不了分洪的要求,难以保证滩面的正常的麦收。鉴于以上情况,1972年5月,徐州地区水利局拟定《江苏省境内邳苍分洪道治理工程设计任务书》要求“开挖西偏泓,修筑西隔堤,结合加筑堤防”,未被采纳实施。1974年1月邳县水利局编报了《邳苍分洪道复堤工程(西堤从大谢湖至汶河口)施工预算书》,岸中运河行洪5000秒立方米,滩上水位27.77米推算,确定林子水位29.8米。设计标准是:堤顶高程30-32.35米,超过洪水位2米,堤顶宽6米,迎水坡1:5,背水坡1:3,经过江苏省水利厅批准后,于1974年4月2日开工,5月份完工,工段全长15.5公里,完成土方53万立方米。护坡总长2542米,其中依宿400米,大土山到大谢湖2142米,顶高均与洪水位齐,护坡质量较好。

1974年11月,邳县水利局编报了《邳苍分洪道复堤第二期工程(东堤柳林庄至艾山西)施工设计预算》,设计标准是:堤顶高程30-31.5米,超过洪水位2米,堤顶宽6米,迎水坡1:3,背水坡1:2.5,经江苏省水利厅批准后,工程于同年12有开工,到1975年5月结束,本工程段17.2公里。

邳苍分洪道的开凿和续建加固工程,邳州境内共完成土方754.9万立方米,石方1.61万立方米,砼方4000立方米,工日800.03万个。国家总计投资830.3万元。

开凿邳苍分洪道占地59.9平方公里。分洪道建成时,邹庄、连防(现合并给铁富镇)邳城三地方共有群众3475户、12530人住在行洪区内。为了确保村民的安全和清除行洪障碍,1958-1974年,分三批(1958-1960年、1962-1966年、1972-1974年)将村民迁至堤外,另行安置。共计迁出村民3592户、16943人,拆除房屋8055间,新建房屋12375间,同时扶持了船只、耕畜和大中型农具等生产资料。分洪道建成后,1960年8月17日,江风口分洪1200秒立方米;1974年8月14日,江风口分洪1590秒立方米。分洪道两边大堤经受了洪水考验,未出现重大险情。

邳苍分洪道的建成,造福了人们服务于社会,它在行洪、灌溉、生态环境的保护等方面都做出很大的贡献,国家还经常投入一些资金对其进行维护,确保健康运行利于千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