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民间艺术:邳州唢呐历史久,八眼道出鬼神惊

 文化佳园 2020-09-08

唢呐是一个历史非常悠久的乐器,它虽然最早来源于波斯,但自明代起已广泛流传于我国的民间,现已成为我国民族器乐中不可缺少的乐器。

唢呐,早在金、元时期就已传入邳州,明末清初以唢呐为主的吹打乐,已普遍用于民间婚丧、喜庆、迎神、庙会等活动,不断发展丰富,一直传延至今。目前,全市城乡有唢呐班168个,从业唢呐艺人1163人。演出形式分“搭台吹”、“无台吹”和“走吹”等多种,主要在婚、丧、嫁、娶和开业庆典、老人过寿、小孩周岁、逢年过节等一些特殊的日子应邀进行吹奏表演。

唢呐演奏以极强的表现力及感染力,赢得了社会各阶层的广泛喜爱,体现了其贴近民众、雅俗共赏的本质特性。在民间,劳动人民用唢呐宣泄着自己内心的喜怒哀乐,时而高亢激昂,时而低徊婉转,时而喜悦欢快,时而如泣如诉,道尽人间的大喜大悲。

唢呐管身为木制,成圆椎形,上端装有带哨子的铜管,下端套着一个铜制的喇叭口(称作碗),所以唢呐也称喇叭。它发音高亢嘹亮,音域宽广而富于变化,表现力强,在领奏、伴奏或与锣鼓合奏中,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唢呐适于表现热烈、欢乐的气氛和雄浑、壮阔的场面,尤其是豪放、泼辣的曲调具有震撼人心的效果。同时,又能深刻、细腻地抒发内在的思想感情,惟妙惟肖地模仿飞禽啼鸣、昆虫轻唱,给人以绕梁三日的美感。唢呐声声,有时像落盘的珠,滚动的玉,大珠小珠落玉盘;有时像呢喃的燕,求偶的鹂,双入对出比翼飞;有时像婴儿的哭,成人的笑,老人的泪,喜怒哀乐尽在其中。如《百鸟朝凤》就是把鸟鸣的技巧发挥到了极致,乐曲以热烈、明快的百鸟合鸣之声,表现了大自然生机勃勃的美丽景象。

邳州唢呐的多种吹奏技巧中,咔戏是其中最有特色的一种,是吹奏技艺发展延伸的一种特殊技艺。演奏时,艺人一只手握“把攥子”吹唱,另一只手拿碗咔住发音处,一咔一松能吹奏出似唱似吹的戏词。在吹奏上也有齐奏、独奏、重奏、轮奏等多种表现形式。更奇特的是,在民间还出现了一人同时口吹四支唢呐、鼻吹两支唢呐,口鼻同时吹四支唢呐的特技高手。欣赏高手表演,在被美妙的音乐熏染得如痴如醉时,还会为那如同杂技般的高难度动作所刺激所叹服。

邳州唢呐的演奏有独奏、和奏及伴奏。唢呐演奏一般用笙伴奏,也可和笛子、二胡、笙一起合奏。唢呐演奏的内容多以牌子曲为主,也吹奏一些流行歌曲。邳州唢呐演奏的曲牌、曲目有《上把凡调》、《背宫凡调》、《开门》、《小开门》、《大踏青》、《大桃红》、《小桃红》、《水龙吟》、《百鸟朝凤》、《柳金》、《八板》、《哭灵堂》、《得胜令》等一百余首。

2007年,邳州唢呐被邳州市政府列入邳州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作者:高伯华 尚化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