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悲悯之心

 昵称41269611 2020-09-08

'

我始终相信未来的科技一定更好,更好地为人服务。但今天的科技,却令人担忧,今天的科技只是吞掉了时间,榨取了时间,未来呢?未来的人工智能技术,会更加推进,是不是现在吃掉了时间,未来还会吃掉人呢?

'

《人物》杂志关于外卖员生存状态的文章刷屏了,为这样文章刷屏开心,真希望这样的文章多一点,反倒是那些凡是本国的,都是优秀的文章反倒应该少一些。

《人物》的文章并没有展示背后深刻的中国商业逻辑,只是展示了我们眼睛可以看到的真实。我们的眼睛如果停留在一个事情的水面,那这篇文章则展现了水面以下的部分,这个部分,其实我们想得到,却不曾有那么震撼的感受。《人物》杂志的报道将细节的部分更加细节,将真实的部分更加真实。

让我们的眼睛从水面挪开,用潜水镜去观察水面以下。人其实很需要这样的观察,很可惜,大多数人不是这种动物。

在过去很多年,我们中国人一直习惯性歌唱中国速度,就像当年的惠特曼写《草叶集》,歌唱美国的精神一样,他在1867年歌唱着美国精神,歌唱着美国的苦难和疼痛,歌唱一个国家对大国的渴望,并歌唱那种充满激情的、雄性的现代人生活。我们在过去很多年,也是如此。只是很可惜,社会进程相像,而我们却没有诞生惠特曼。

我们歌唱着中国工业速度、歌唱中国基建速度、歌唱互联网铺设速度。我们唯一不曾歌唱的就是我们丢弃文化的速度,但显然对于更多人来说,文化似乎不重要,速度很重要,吃饱肚子,过好日子才是最重要的。

更多时候,我们之所以歌唱中国速度,则来自于,你我都受惠于这个速度,而对正在失去的洞悉并无直接的灼痛感。

假设这个速度正在威胁你的生活,正在吞噬你的生活,想必歌唱的力度就会小一些吧。而反观我们很多人,比如我们的父母,上一代或者上两代的人,他们被这种速度疯狂甩下,不会用互联网、不会用手机、不会打车、不会乘地铁。

仅仅只用了十年,他们就对整个时代完全陌生了。很多人也许依然会认为,这很合理,都是中国速度的必须代价。是的,当你反复教父母点开外卖软件,他们却不会用的时候,当你被这种生活弄得很疼的时候,我想你歌唱的力度也会小一些。

可问题的关键从来都不在于速度,而是这个速度到底有没有人。

软件的开发者,从来没有想过我们这个世界还有那些老去的人吗?我们也会老,我们会不会成为后代眼中的“淘汰者”!

问题的关键从来都不是速度,而是这个速度里有没有人。这个速度里,有没有人的尊严,有没有人的情感,有没有人的互相体贴,这很重要。在这个速度里,究竟是把人当工具,还是把人当成人,这非常重要。

就拿外卖行业来说,迟到五分钟扣钱,半个小时未送到扣钱,小兔帽子没戴好扣钱。从企业行为来说,这都没错,为顾客服务,顾客都是人。

“吃吧,饭菜还是热的,我们公司为您准时送到了,先不喂你了。”

多么人性的服务啊,没错啊。是啊,多么富有人性,多么令人感动。吃掉那些外卖员在路上的时间,这也很合理啊。市场竞争很大,任何领域都是一场旷日持久的绞杀,如果不把时间抢回来,就意味着失去了阵地,一家公司不努力,就意味着拱手将市场让给了竞品公司,因为竞品公司更加凶狠,手段更加残暴。所以必须想出新花样,各种竞价、各种打折,各种调整,甚至要穿各种花哨服饰来提高品牌形象。

只有这样才能捍卫中国速度。

对于外卖员来说呢,你有一万个理由同情他们,同情他们被中国速度的压榨程度。但你要知道,这500多万外卖员的选择,是在他有限生活空间内,能够作出的最佳选择。他们离开老家,只需要一辆电动自行车就可以分享或者成为平台的“合伙人”。他们看似与平台一起分享着利润,实则只是将自己的辛苦,慢慢像投到储蓄罐一样,投入到了企业的钱袋里。

在任何平台强大的算法之下,他们每个人都必须将自己打造成铁人,不能生病,不能迟到,要与时间赛跑,要学会在车流中边看手机边快速骑行,要把自己打造成飞奔着穿梭在高楼之间的风雨骑士,要像钢铁侠,要像超人,要像漫威动画里表现的那样,才能侥幸躲避风雨路上突入起来的灾难。正如我自己也是一样,也曾差点被“飞”来的外卖电动车撞飞,而当时,他正在看手机。

是啊,企业没错啊,企业为了客户提供了满意的服务。外卖员也没错啊,他们在互联网大数据的算法之下,尽情飞奔,在规则里和规则的边界地带,一路狂奔,然后来赚取金钱养家糊口。

可是,到底哪里出错了?

我想错就错在这个商业模式里没有人,互联网算法将一切人打造成了机器,要求这个机器没有疼痛感,要求这个机器只是一个个的按钮,用来完成接单和送达的指令。这里的人唯独不像人,没有情感,没有尊严,也没有疲惫感。他们像这个商业模式里的一个个道具,一个个工具。然后用这个人海战术,快速替换人海的战术最后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然后用来捍卫这个中国速度。

包括外卖这个行业的诞生,其实都是中国速度的产物。是中国享乐主义、速食主义的产物。整个产业用了不到十年时间,就在中国速度的催化下,变成了巨大的商业帝国,只要互联网有一个模式,只要这个模式能在中国落地,谁抓住这个机遇,就可以轻易放大到十倍、二十倍、一万倍。

就可以轻易诞生庞大的商业帝国,就可以做成估值2000亿美元的商业帝国,就可以打造一个个的商业传奇。站在企业家眼里,中国的是巨大的商业试验场,只要在这块土地上,抓住一个模式,巨大的中国人口红利就可以催生出巨大的商业价值。就可以让成功者脱胎换骨,登堂入室,就可以出现在聚光灯下,接受后来者的朝拜。就可以在每年给政府的工作汇报上,尽情地高谈阔论,就可以尽情假想自己如何改变了中国。

事实上,这个商业模式里,从来没有人。这是共享经济模式,任何的互联网企业,从阿里巴巴、拼多多、滴滴等等一连串的企业,其实都在用这种企业模式。在500万个外卖员中,任何一个人离开,立马就会有新的外卖员顶上来,没有人会关心任何一个外卖员的生存状态,他们只是这一盘商业棋中的卒,是可以为了整个大局舍弃的。 

而我担心的,这样一个没有人的商业社会,如果这个商业里,没有对人的尊重,那这个商业也就没有商业哲学,也没有商业道德,这个商业甚至也没有价值可言。

我想任何的商业都应格是围绕人的商业,任何的企业家都应该心怀悲悯之心,当巨大的成功来临时,这个商业系统里应该有人。

还有那些所谓的算法,也应该眼里有人。算法里制定的半小时效率,制定算法的人应该尝试这个算法是否在生活里具有可行性,是否合理?

我们的社会也应该如此,而我们的社会往往失责的。只要你走到街上,马路两旁都有通向远方黄色、漂亮的盲道,而盲道的尽头,不是友善的提醒,而是大树和深坑,如果盲人顺着这个盲道行走,10成能摔成重伤。这就是我们的中国现实。

 

为什么?为什么那些规则的制定者,从来不去修成的盲道,自己先闭着眼睛去体验一下。为什么那些互联网算法的执行者,不自己骑上电动车,戴上兔子的服饰,自己亲自去送一回外卖,开一会滴滴。为什么那些制定规则的人,不最后一个去切蛋糕。

每当这个时候,都会让人感到愤怒。这些制定规则的人,眼睛没瞎,而心却是瞎的。还有一些法律的制定者,公共设施和公共政策的制定者、提议者,那些让人啼笑皆非的提议,他们眼睛没瞎,而心统统却是瞎的。

我还担心的是,如果中国每一个企业都在拼命追求中国速度,而忽略了人的存在,那这个企业一定是一家堕落企业。因为他们轻易就可以洞悉人性,然后利用人性,将人们分为三六九等,然后利用人性就可以轻而易举打捞下面的人们兜里的金币了。

还有,如果一个企业只是利用科技和手段进行财富榨取,那科技也是连带着堕落的,科技没有堕落,但是人给科技用堕落了。科技不但没能带来公平,科技甚至还会制造更深的不公平,因为科技帮助了一些“聪明人”完成了财富的榨取。然后科技顺带着制造更多的不平等、不对等。

而中国的企业家们,应该有一种人的自觉。应该参与公共事务,参与公共事务的改革,参与人的建设,而不只是榨取、掠夺。如果中国的企业家一味掠夺,中国企业家一味堕落,那中国也将堕落。

企业家弄丢了的人的尊严和价值,其实也应该由企业家自己去补救,而不应该将科技带来的人性的缺失,全部交给人文事业的从业者们,谁忽略的,谁弄丢的,应该由谁自己去补。

我始终相信未来的科技一定更好,更好地为人服务。但今天的科技,却令人担忧,今天的科技只是吞掉了时间,榨取了时间,未来呢?未来的人工智能技术,会更加推进,是不是现在吃掉了时间,未来还会吃掉人呢?

这是多么可怕的预测,只要这样假设下去,你就会感到后背发凉。而科技的边界应该在哪?我想科技的边界应该永远都在人那里。

我从不怀疑中国的企业会成为优秀的企业,也不会过分苛责中国企业的缺失和发展,毕竟中国的企业只有几十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也不会愚蠢到号召所有人拒绝外卖,卸载一切APP,因为科技已成为未来,这个进程任何人也无力阻挡,阻挡的姿态也不过只是掩耳盗铃的自取其辱。

但我想优秀的企业,优秀的企业家们,眼里都应该有人,有对人的尊重,有对人的理解,有对人的体贴。

严格的算法之下,也应该有对人的悲悯之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