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纪实文学《残奥金牌教练衡新》连载之三:因材施教(张元栋)

 文化佳园 2020-09-08

北京申奥的成功,是几代人的梦想,给每一个中国人增添了志气与豪气,给衡新教练增添了无穷的力量,给金翅膀提供了展翅的空间。队员们获得信息后,更是欢欣鼓舞,张灯结彩,民乐队奏起了激昂的赛马曲,孩子们拍手欢歌,接着,乒乓球队举行誓师会议,队员们纷纷表决心:为2008而练!为2008而战!……而衡新当初只是怜悯孩子,现在他看到了实现梦想的桅灯——2008。忆想当初,高爱德给儿麻患者一双拐杖,让他们自己走路,衡新发誓要给儿麻患者一双金翅膀,现在是兑现向张辅世许诺的时机,惟有冲向世界领奖的最高台摘取金牌,让五星红旗冉冉升起!

说起金牌,勾起了衡新少年时的梦想。

衡新10岁时随父亲从军来到安徽省肖县。他热爱乒乓球,参加了肖县少年业余体校学打乒乓球,从此他和乒乓球接下了不解之缘。

13岁那年,在宿县地区青少年乒乓球比赛时,他获得了铜牌。看到夺金牌的小朋友,心里痒痒的,他向领队的教师说:“下次比赛,我一定要夺金牌,为学校争光!”从此夺金牌成了他朝思暮想的梦。可是,考上中学后,学校课程较紧,父母亲让他暂时放弃乒乓球比赛。后来,他父亲转业回到了邳州,衡新也转到邳州读书。1987年,他大专毕业,被分配到邳州市公共事业总公司工作。但是,夺金牌的梦仍在脑海里撞击,他利用一切业余时间,练习乒乓球,当时在徐州地区业余乒乓球选手中,已经稍有名气,但是没有夺过金牌,而立之年已过,金牌梦再次破灭。

梦想是成功的驱动力。衡新的金牌梦虽然屡遭打击,但是还在不断地萌发,不断地撞击,他想到从下一代孩子的身上来实现,开始教儿子打乒乓球,继而在总工会办了一个乒乓球俱乐部,他既是教练员,又是运动员。现在他来到希望之家,好象找到实现梦想的佳园——把夺金牌的梦想转嫁到轮椅乒乓球队的身上。

队员练了一段时间,有的队员怕苦,有的队员感到乏味,还有的队员对打乒乓球没兴趣。衡新发现队员练球的积极性不高,他要下决心从激励入手,他说:要带好一支能打能拼的球队,必须树立为国争光的思想。必须为队员确立远大目标!

有一次训练,在休息时,他问队员:“你们爱不爱你们的家乡?”

男队员冯攀峰说:“我们身体残疾,大脑思维是正常的,家乡是生我养我的地方,谁不爱自己的家乡?”

“你们爱不爱自己的国家?”

“爱!”大家齐声回答。

“王杰是怎么说?”

队员们大声回答:

“钢!捍卫、建设祖国的纯钢!”

“冯攀峰回答,这句话是怎么来的?”

冯攀峰从轮椅上站起来说:“这句话是王杰生前在1963年3月17日写的日记。”接着背诵:

“有人问我愿意做真金呢还是纯钢?

虽然金子很名贵,但我还是要做一块钢。

你看它在高炉的烈火中沸腾,烧掉自己身上的一切杂质然后变成品种多样的钢材,运到农村,送进工厂……

什么是我们青年的个性?

钢!焊卫、建设祖国的纯钢!”

衡教练激动地说:“冯攀峰背得很熟练。我们要受自己的国家,就要向王杰学习,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做一块纯钢!

衡新停顿一下接着说:“同学们想一想,我们组织球队,进行训练,不仅仅是为锻练身体,更重要的是瞄准金牌。在国际比赛中,谁夺到金牌,谁就能登上最高领奖台,就能升起他所在国的国旗。有国才有家,一个人爱家便会爱国,用你手中的乒乓球打出好成绩,让五星红旗高高飘扬,这就你们做纯钢的行动!这就是爱国!”

女队员顾改说:“教练,你别说了,我们从小学入学起就学《国歌》,爱国的种子早在心里扎根了,就是没有行动的机会,现在申奥成功了,为了国家,我们必须争先夺冠。同学们,我们为了2008而练吧!”

“为2008而练”成了希望之家轮椅乒乓球队的精神支柱。

这些队员都是来自农村,家庭比较困难,训练时只花3元钱买普通的三合板粘上泡沫纸的最简易的乒乓球拍,队员在训练时乐观地说:“别看咱这小米加步枪,照样能夺取世界冠军。”

千里之遥始于足下。衡新为了迎战2008残奥会,首先要组织一支强有力的精悍队伍。经过三个多月的训练,衡新从26名队员中,选出8名队员,组成邳州市希望之家轮椅乒乓球队。

每次训练之前,衡新带领8名队员,一起高呼口号:“为2008而练!

对于他们来说,祖国荣誉重千钧啊!

一位记者采访他:“请您谈谈,您带这支轮椅乒乓球队的目的、目标是什么?”

衡新说:“目的是2008让五星红旗升在领奖台上!拿奥运金牌。”

记者笑着说:“您怎么口不离金牌?”

衡新说:“一个教练带的一支球队连金牌都不敢想,那是什么教练?”

记者翘起大拇指说:“你真是一个货真价实的口不离金牌的教练!”

从此,衡新得到了一个“口不离金牌教练”的雅号,一个不褒不贬的称号。

队员们起初都是坐着凳子打球,张辅世东借西凑买了四辆轮椅,交给了衡新,从此残疾人轮椅乒乓球队开始了正规训练。

乒乓球训练的一般规律性让队员掌握了。但是,它的特殊性是坐轮椅,在训练场上,轮椅是运动员的一双腿,这双腿如何运用的好,是打好球的关键。

在每次训练中,衡新总叫队员先练轮椅的前进、后退、左转右挪。这种训练往往是乏味的、枯燥的,有的队员训练不认真,便不叫他参加打球,继续训练轮椅,队员称他们的教练是“邪乎训练法”。

希望之家的训练场地是一个塑料大棚,每到寒冬大棚里都在零下8度左右,这个时候,衡新带领他的队员,练的更起劲。队员坐在轮椅上,双腿不能动,都生了冻疮。他自费买了冻疮膏,给他们涂抹一下,仍坚持训练。盛夏之季,大棚的温度都到了38-40度左右,衡新仍带他的队员在苦练。衡新经常对队员讲:“一个想夺冠的队员,就得做到‘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不然就别想去夺冠!”队员称他们的教练:“太邪乎了”。

冬天到了,不幸的事发生了。女队员顾改的手肿得破裂,流出鲜血,男队员曹宁宁的腿冻破出了脓,还有的队员的手黏在冰冷的轮椅上……真是惨不忍睹。衡新眼圈红了。他想到,这正是传授奥运精神的好时机,他向队员讲授奥运,起源于古希腊奥林匹克的故事,讲授奥运获奖的故事,讲授邓亚萍吃苦训练的故事……队员们的精神振奋了,在保护好身体的前提下,始终坚持“冬练三九,夏练三伏”。

主观上障碍克服了,客观上又出来了。

援外方只同意康复,不同意打球,建议学校把打球停下来。希望之家根据援外方的意见,安排在课余时间练球,衡新的热头上好似被泼了凉水。怎么办?2008年渐渐逼近,开弓没有回头箭。箭已经上弦,不能松弓(功),衡新坚持着见空插针地训练,迎接挑战时机的到来。

2001年9月,希望之家派两名男队员参加在福州举行的“邓亚萍杯”乒乓球赛,冯攀峰荣获第五名。这小小的成绩,好似破冰的铁舶,站在船头可以眺望到更大的希望。希望之家的张辅世的积极性来了:“我原想让孩子玩玩,激发兴趣,没料到还能拿到名次。干,向金牌冲刺!”衡新在金牌梦想的撞击下,劲头更足了,在原有队员的基础上,又精选了18名队员参加训练,向世界金牌冲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