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坛佳话:文采飞扬一对老玩童(刘波涛)

 文化佳园 2020-09-08

“老骥伏枥笔耕不辍”,用在我所认识两位笔锋犀利“老顽童”老师身上,可以说恰到好处。能在浩瀚文海中有幸结识他们俩,也是我今生的幸事!

这两位“老顽童”老师分别是王以太和谭丰华。然他们俩共同的特点:一是年龄相仿,二是谈笑风生文采飞扬,三是勤奋上进不服老,四是平易近人风格高,五是人近耄耋特可爱,六是风趣潇洒如顽童。可以说接触他们俩,今生能让你年轻十岁。

初识谭丰华老师是他的一篇《天山行》深深地吸引了我,一路春风一路歌,新疆的天山之美在谭老师的笔下,风起云涌多姿多彩如临仙境,让你读完文章后,立马就想提包去新疆。

再赏王以太老师,也是看他《邳州大运河航标史话》一文,深深地打动了我,此文不光语言美,更突出作者的细心和用心,从文章中能看出作者平时对事物观察细致入微的程度,以及力求完美的深度。他把航标起初的设置、种类和在航海中所起到的作用以及在使用中对航标显示变化的分辨,都一一作出详细的介绍,让人看后自驾船在浩瀚的大海中劈波斩浪前行,绝不会迷失方向。

是心有灵犀还是趣味相投,从看文章的初识,这两位老师便在我脑海里留下深深地烙印。

初见谭丰华老师,是在一次文友的聚会上。真是见人如见文,给我第一印象是,谭老师的外表与实际年龄极为不符,怎么看也不像是快近70岁的老人。席间谭老师豪爽健谈文思泉涌,他面貌慈祥不笑不说话,首先自我介绍他人生履历,并说出他是如何喜欢文学和写作的初衷。谭老师说:“人到晚年退休在家没事做,看看书练练写作,记载一下自己的所见所闻,把社会上的正能量写出来通过媒体及时传播出去,利国利民还能陶冶自己的情操,锻炼自己的大脑,并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挺好,何乐而不为呢?”话后自己还高兴地哈哈大笑起来。从谭老师的健谈中,让我深深地领悟到,他是为什么年轻的奥妙所在,心想真是可爱的“老顽童”。

在某一次大运河研究会的座谈会上,让我初识了王以太老师,王老师虽说已70多岁,但他气宇轩昂英俊潇洒,高高身材及和蔼可亲的外表,给人一种很有安全依靠的感觉。在和王老师的交谈中得知,他退休前任邳州市航道站站长,在职期间因平时工作很忙,再则自己还从来没有写作过,所以做梦都没有想到,现在还能写出一些文章来。他说能够走上写作之路,那还要感谢大运河研究会名誉主席周伯之的启发和鼓励。王以太老师说:“有一次和周主席相聚,交谈中,周主席启发他说,老王你在航道站工作一辈子啦,为何不把你所见所闻写成文章告知社会呢?这也是你对社会的贡献啊!我说我没有写作经验能写好吗?周主席语重心长地告诉他说,你不写怎么知道不行,即使失败啦,那也说明你在写作道路上尝试尽力过,人生终不悔啊!所以在周主席的一再鼓励下,我便初试写了一篇《邳州大运河航标史话》文章,真没想到却一炮打响,从此便激发我坚持把文章写下去的信心”。为了更好提高写作水平,王以太老师还专门报名参加邳州市老年大学写作班,通过学习让他写作水平有突飞猛进的提高,从而不断写出许多风趣脍炙人口及可读性很强的文章来。王以太老师那妙语连珠的言谈、谈笑风生和光彩照人的笑容,特像“玩童般的小老头”。

这里祝愿两位“老顽童”老师,老有所爱佳作连连,老骥奋蹄驰骋在文坛广阔的田野上!

刘波涛  喜欢文学,江苏省、徐州市和邳州市民间协会会员,徐州杂文协会会员,大运河文化研究会理事,邳州文化协会会员,从事电业工作,自1985年开始习作,作品先后在《中国电力报》、《华东电力报》、《江苏电力报》、《徐州电力报》、《徐州日报》、《邳州日报》、《江苏民间文学》《乡土汉风》、《大运河文化研究》《邳州文化》《用电管理》《农村电工》及多家网络媒体,报社,杂志社等发表文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