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凡人小传:我的同事老王(谭丰华)

 文化佳园 2020-09-08

       2018年的夏天,家乡的夏季显得特别漫长;也特别热。早晨,太阳刚探出头就像个大火球,整个天地之间像烧透了砖窑,使人喘不过气来。每一缕阳光,都像点着的火把,似乎要把大自然点着。

      这几天,王老师的心情也随着天气,散发出股股热情。他忙着给儿子打电话发视频,爷俩正在酝酿着一件事,准备利用空闲时间请本村全体耄耋老人吃顿大餐。

        消息一传出,全村乡亲都啧啧称赞!也有些惊讶,不年不节的王老师为何请全村老人吃饭呢?

      王老师已从学校退休多年,现在年已古稀。提起他,虽然他早已离开村子,住进原中学家属院,黄庄村的乡邻一直把他视为村里人,对他的亲近不亚于家人,只要谈到他,大家都会竖起大姆指称赞他是个好人。

        1964年,刚满十六岁的他大病一场,家中生活拮据,因而求学无望,一时对前途感到渺茫,初中毕业后离开了学校回到村子。小小的年纪,瘦弱的身材,乖巧、文静,大家都把他看作女孩子。

        初中生当时可算得上是村中的秀才,大队、生产队干部看到他有文化且又是个实诚孩子,都待他不薄。从此,脏活累活不沾边,庄稼地里不安排他。出黑板报、刷标语、写广播稿,全村的文化宣传全包了。从少年时老王就是个闲不住的人,只要有空,他会到田间地头和大家一起忙活。这段日子和队里的叔叔、大爷朝夕相处,和大家在一起风里来雨里去,建立了深深的感情,结下了友谊。他不但学会了不少农活,也为他今后的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大伙一致同意推荐他进学校任耕读教师,这一干就是四十多年,成为他终生最热爱的职业。

      如果把这教师这个职业比作园丁,用“春蚕”,“蜡烛”,来比喻王老师更为确切。从拿五块钱的耕读教师、到民办教师、公办教师,学校教导主任,这一路走来,几十年如一日,老王“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他用一生的心血,大半生的精力,投入到他所热爱的教育事业中。用坚韧不拔的毅力迈过生活中一道道坎。

        好日子似乎不眷顾王老师。中年时,女儿、女婿意外离世,老婆突然病魔缠身,生活要有人伺候,家中俩个年幼儿子,家事、学校事,不幸和磨难叠加在他身上,压得他喘不过气,即使这样,老王都默默地忍受了。他先后在四所学校工作过,长期任毕业班班主任兼教导主任,有时经常吃住在校。社会上说他教书上瘾,是的,他就是这样的人,他的心系在孩子身上;他所做的平凡小事,并不比一些模范人物逊色。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忘我,锲而不舍,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夕阳寻梦不服老,晚情吟诗一路歌。古稀之年的老王,已经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宠辱皆忘了。小日子过得顺心如意。陪老伴治疗康复,溜溜弯,散散步,拾起笔写文章,侍弄小菜园,还主动承担义务打扫院内公共厕所,余暇之际和早年的几十名弟子建立了微信联系,在一起谈天说地,续忘年交。

      可是老王一直有个心愿,村子里帮助过影响他一生的人,有的健在,有的已过世。这段时间趁老伴身体有好转,他想约请老人在一起吃顿饭,表达自己的多年的夙愿。

        他先给大儿子打完电话,接着又给二儿子打,把自己的心事说给他们听。俩儿子非常支持老爸的想法,都在帮老爸筹划准备这件喜事。二儿子安排好公司的事务,驱车600多公里从杭州赶回来。

        举行活动的这一天,天空没有一丝云,头顶上一轮烈日,没有一点风,知了不知疲倦地在枝头叫着,路旁的树木无精打采懒洋洋地站立着。

上午十点老王早早地和儿子一起,往返几趟,开车一家一户地把老人接送到街上饭店。

       雅座里,凉风习习,一派祥合。每一位老人像久别的亲人,互相嘘寒问暖。大家的心情都十分兴奋,看到面前当年的孩子,如今也成老人,感慨万千。你说你的,我说我的,忆当年、说过去,大家沉浸在过去的岁月中。久不饮酒的几位老人也频频举杯,互相祝福健康长寿!感谢王老师的一片心意!酒席结束后,老王又给每位老人买上一包烟,再一位一位安全送回家。

        当我知道这件事时,心里更多地是感动。我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曾有缘和王老师同在一校工作几年,他在文学上似乎没有亮点,但他用踏踏实实的脚步走完了大半生。   前几天我约他,采访他,他更多的是不愿提及此事。眼下中秋节快到了,老王又在谋划着该为村中老人做什么。据说他早早地已为全体老人订制了月饼。

       或许老王有他的生活方式,也是他个人修养以及思想境界的使然,他秉持着自己的信念去度余生,他的品格,他的为人烛照了我,使我自惭形秽。

        我为当初有这一位老同事而骄傲!在这里祝愿老王用实践写出更多、更美的新篇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