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纪实:发挥资源优势,传承红色基因——邳州戴庄关心下一代工作纪实(张可春)

 文化佳园 2020-09-08

红色基因是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开放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伟大精神,是革命的传家宝,也是青少年健康成长、担当重任的精神之钙。戴庄镇是革命老区,红色资源非常丰富。戴庄镇关工委在镇党委的领导下,坚持从实际出发,结合弘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传承红色基因,放飞青春梦想”主题教育为抓手,积极引导广大青少年学习党史、国史、家乡史,当好红色基因的传承者、实践者,从而更加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学习、工作中去,见到可喜效果。

下大力气把当地红色资源发掘出来

戴庄镇域,历史悠久,文化深厚,集刘林遗址、梁王城遗址、禹王山抗日阻击战遗址、大运河(徐州段)四个“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于一镇,素有“一部邳州史,半部在戴庄”的称誉。特别是,这里是革命先驱解慕唐和革命老前辈、老红军李培楠的故乡,禹王山抗日阻击战遗址是徐州市唯一的国家级抗战遗址,是苏北地区遗存最好的抗日战争遗址。戴庄镇党委站高看远,从长计议,为唤起广大群众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于2015年底以退休老同志和乡贤为主体,先后成立了“戴庄历史文化研究会”、“禹王山历史文化研究会”和综合文化站,加大投入,创造条件,发掘、研究、梳理、撰写本地历史文化和红色文化资源。到目前为止,已发掘、整理入库历史资料25万字,撰写、创作、发表文章30万字。其中红色基因教育材料占多数。如《革命先驱解慕唐》传略、《解慕唐烈士画传》、《中国共产党在徐州会战中的领导地位及深远影响》、《邳北人民在台儿庄大战中的历史贡献》、《邳州人民在徐州会战中的历史贡献》、《十八个英雄坐标——禹王山抗日阻击战战场遗址巡礼》、《电影‘血战台儿庄’拍摄纪事》、《朱瑞将军祖籍考》等共计15万字。其中《邳州人民在徐州会战中的历史贡献》被列入“2018徐州市社会科学立项课题”。这些文章大部分已经发表,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还有《甘愿为抗战英烈守灵的人》、《鞠躬尽瘁写人生》、《恪守小站三十年》等先进人物模范事迹,在各种媒体发表。这些红色资源是戴庄人的精神财富,也是邳州人民的精神财富,通过广泛宣传,使广大青少年受到了看得见、摸得着的爱党爱国教育,促进“传承红色基因”主题活动深入健康地开展下去。

现代媒体让红色基因活起来

戴庄镇关工委坚持与时俱进,充分利用现代媒体方便快捷的作用,与有关文化单位通力合作,精心制作融戴庄山水人文、红色基因于一体的专题片《走进戴庄》,通过政府网、教育网和电影渠道,在课堂和校外等场合,进行广泛宣传,使广大青少年真切地看到了家乡的美丽山水,看到了为保卫和建设这块红色沃土而艰苦奋战和英勇牺牲的英雄人物和模范事迹,心灵受到了洗礼,坚定了”热爱家乡、报效祖国、壮我中华“的决心。我们还把云南卫视播放的《浴血禹王山》专题片、中央台播放的《60军在禹王山阻击战筑起钢铁防线》新儿女英雄传、邳州市电视台的《禹王山纪念馆展示》宣传片,以及电视剧《锻刀》、《信者无敌》等与禹王山阻击战有关片段,经过加工处理,然后通过网络和电影渠道逐村、逐校轮回播放,受众达1.2万人次。现代媒体让红色教育更加形象、生动,让孩子们喜闻乐见,达到了寓教于之乐的宣传效果。同学们高兴地说:“这样的宣传片,我们看了还想看。”

道德讲堂把红色故事讲起来

在镇党委统一部署下,镇关工委结合全市开展的“两学一做”、“三新教育”(养成新习惯、塑造新民风、共建共享新邳州)和“公共空间治理”等活动,组织由退休老领导、先进模范人物和乡贤组成的宣讲团,深入到各个行政村和中小学校进行巡回演讲。退休干部、资深记者张可春,放弃上海的安逸生活,自愿回乡埋头发掘撰写3万字的《革命先驱解慕唐》传略和6万字的禹王山抗日阻击战的《十八个英雄坐标》,然后把其中感人的故事一个学校一个学校地讲给孩子们听。革命先烈为推翻旧世界,建立新中国,义无反顾,奋勇担当,不怕牺牲,前赴后继的大无畏精神,深深打动了孩子们幼小的心灵。同学们说,革命先辈在对敌斗争的危险环境中,在身陷监狱的困境中,在敌人炮火的轰炸中,仍然坚定,毫不动摇,对党和人民的事业怀有必胜信心,奋斗不息,战斗不止,直至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我们作为后来人,要牢记历史,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把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打下来的江山保卫好,建设好。

镇关工委还充分利用解慕唐纪念园、禹王山抗日纪念园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组织专题报告会、演讲会。去年,结合全市开展的“三新”教育活动,宣讲团深入到8所小学、一所中学,组织学生家长和学生一起听报告,宣讲团用身边发生的不良现象与革命先烈和先进模范人物相对比,给“三新”教育活动注入了新内容,新活力,给学校和社会带来新气象,新变化。戴庄中学校长王辉说:“通过‘三新'教育,学校环境比以往干净了,课堂纪律也好多了。”

精品工程让红色坐标亮起来

解慕唐烈士纪念园,原来是一个封闭的烈士陵园,园中杂草丛生,文物堆放杂乱无章,很少有人光顾。镇党委认为,解慕唐烈士是我党早期的共产党员,是徐州地区党的创始人之一,是邳州最早的党团书记,为党的早期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理应受到敬畏和景仰。镇党委在财政紧张的情况下,千方百计筹措资金,经过精心设计,精心施工,将原来的单一陵园扩建成集瞻仰、休闲、教育为一体的纪念园,成为人气最旺的党员教育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镇政府和戴庄中学共同出资,由历史文化研究会精心策化,在校园里建成了独一无二的“戴庄文化廊”,将戴庄知名人物和戴庄中学知名校友用文图并茂的形式予以展示,使同学们在课余饭后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找到了学习榜样和人生坐标,从而滋生了前进的信心和力量。镇关工委还积极协助镇政府采取措施,固化文化基因,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在交通要道、村头、重要场所,把各种文化标识做得赏心悦目。还向上级有关部门申请批准,先后把李圩村小学改称为“禹王山小学”,把滕湖村小学改称为“解慕唐小学”。这样做,不仅扩大了学校的影响力,还增强了学生们的自豪感和传承红色基因的责任感,让英雄人物和模范事迹铭刻于心。

创造条件让孩子们行动起来

校外辅导站,是联系社会、家庭和学校的桥梁和纽带,是传承红色基因的结合点。做好“结合”文章,增强校外辅导站的吸引力、感召力,从而使众多的留守儿童自愿参加进来,积极行动起来,是镇关工委做好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抓手。他们在镇域东西两个偏远的行政村倚宿村和山头村,由村、镇、校、站合力打造,建成两个集校外辅导站、农民书画院、小记者联络站为一体的校外辅导分站,由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在职的名校长,农民书画院院长和优秀教师担任辅导员,并统一制定醒目的标识:“要让红旗飘万代,重在教育下一代”,给偏僻的山村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增强了辅导站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前来参观、读书、练习书法和心理咨询的学生越来越多。

今年9月,镇关工委在组织在校学生深入开展读报用报活动的基础上,成立了《周报》、《小海燕报>和江苏少年网小记者联络站,引来众多爱好写作者积极踊跃报名参加。在学校推荐的基础上,由关工委选拔出70名思想素质好、又有一定写作能力的学生为第一批小记者,并颁发了《小记者证》。在退休干部、资深记者张可春的指导下,小记者们写作热情高涨,他们通过采访“活着的王杰”李彦清老人和解慕唐烈士的后人等活动,已写出稿件和作文50余篇,寄给报社30余篇,已见报3篇,既教育了别人,又提高了自己,达到了自己教育自己的好效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