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函谷关如此易守难攻,那刘邦到底是如何率先入关为王的?

 历史人物故事会 2021-01-14

战国时期,秦国自从商鞅变法以后,基本上就成了令人恐惧般的存在,列国可以说是谈秦色变!这里面除了秦国军事实力的确超群以外,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也占据了很大的优势。秦国之所以被称为“四塞之国”,是因为它东有函谷关、南有武关、西有散关、北有萧关这四个军事要塞,而秦国赖以立足的粮仓——号称“八百里秦川”的关中平原便正好处于这四个要塞之间。而在这些要塞之中,又以“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而闻名的函谷关最为人所熟知,我们不妨先来了解一下函谷关的历史以及它对于秦国的意义。

据历史记载,函谷关最早由秦孝公据“崤函之险”而设置,是东去洛阳,西达长安的咽喉,从而也就成了历来兵家所必争之地。战国初期,秦国和魏国就曾经因为反复争夺函谷关而发生战争,正可谓是秦占函谷关则东出可望,魏占函谷关则可锁秦,由此可见函谷关对秦国的重要性。

到了战国中后期,秦军基本上每次都是从咸阳出发,过函谷关,然后兵锋直指列国的。在这些征伐过程中,秦军胜则占领函谷关以东大片领土,划为郡县,为秦国所有;秦军败则可龟缩于函谷关内,等独自舔好伤口以后,便可继续开始新的征程,函谷关俨然成了秦国的门户。列国合纵伐秦,每每陈兵于函谷关下,便一筹莫展,终因各国不齐心协力而告终!贾谊的《过秦论》中就有这么一段描述:“(诸侯列国)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指函谷关)而攻秦,秦人开关而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用现在的话讲:函谷关就是中原诸侯列国的噩梦!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函谷关如此易守难攻,那到底列国有没有攻破过函谷关呢?答案是肯定的,不过有且仅有过一次!那就是公元前298年,在齐国孟尝君的策动下,齐将匡章率领齐、魏、韩三国大军进攻秦国,历时三年才得以攻破防守大闸函谷关,最终秦国不得不以归还魏国和韩国的土地来求和。结果鼠目寸光的魏、韩两国在暂时获得失去的土地以后便率先撤军回国,弄得齐国也不敢恋战而放弃了继续进攻,从而让秦国顺利躲过了一次覆灭的危险。

前面已经说过,秦国号称“四塞之国”,既然函谷关如此易守难攻,为何不取道其它三关呢?这个问题诸侯列国也不是没有想过,但都不太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西面的散关自不必说,南面的武关和北面的萧关都曾有人尝试和计划过。

1、当年被张仪欺骗而恼羞成怒的楚怀王就是举全国之兵从南面的武关入秦的,后来直接杀到离咸阳仅有一百多公里的蓝田,但是最终因为秦国的及时援救和魏、韩的捣乱(魏国和韩国出兵帮助秦国)而失败告终。再说如果诸侯联军真要从武关出发进攻秦国的话,首先必须得先陈兵于楚国腹地(当然楚国还不一定会同意),再之后也可能会因为战线太长而功亏一篑!

2、当年赵武灵王也曾有计划绕过函谷关从北面的云中、九原出发,千里奔袭秦国的咸阳。这条计划其实虽然有一定的可行性,但缺点是千里奔袭只适合于骑兵,并且也会因为补给线太长而不适合大军作战。最为关键的是后来赵武灵王因为“沙丘之变”被饿死在沙丘行宫,攻秦计划便就此搁浅了。

所以说,列国如果真想要攻灭秦国,走函谷关是最直接而又有效的途径,这也就是后来列国五次合纵攻秦都必先到达函谷关的原因所在!

到了秦朝末年,项羽、刘邦和楚怀王(义帝熊心)约定“先攻入咸阳者为王”。由于项羽和秦国章邯大军相持耽搁了时间,而刘邦则趁秦国空虚之际绕过函谷关,改从防守薄弱的武关入秦,还顺利劝降了秦王子婴,率先进入咸阳。

等项羽解决了章邯问题以后率军来到函谷关时,刘邦只是做了象征性的防守就放弃了,项羽大军得以长驱直入进入咸阳。入关以后,毫无远见的项羽杀死秦王子婴,大肆焚烧宫殿,因为他不准备长期占据有险可守的关中之地,而是简单地选择衣锦还乡甘心做一个“西楚霸王”,给后来被封为“汉王”刘邦留下了一个天大的机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