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游子行吟】年关忆故乡(邹芬)

 文化佳园 2020-09-09

    年关到了,思亲忆乡的心情越来越浓,不由想起家乡年的一些过往。

    童年的年最深刻的记忆,帮妈妈打下手,拿东西,送东西,有时埋怨妈妈半夜把我和姐姐叫醒,磕碓,要准备汤圆面,晒干,紧接着要淘米做甜酒,要做糕粑。

    腊月二十几左右,大姑娘,小媳妇,老妈妈,用两个竹篮挑米去河里淘洗,那就是年快到来了。

    童年的年做年糕,磕碓,我们也就偶尔凑热而已,哪有那力气呀,都是你家帮我家,我家帮你家。就这样,妈妈和舅舅、舅妈、姨妈等,相互磕碓帮助做汤圆面,糕粑面。就拿磕碓来说,时间长了,腿会酸酸的,(铳碓的身子是用大木头做成的,就像大板凳按上一条圆腿,腿底是用铁圈按上的,有三四十米长,在家里墙边,两头,脚踩这头挖一个小长方形四边用石块砌好,梁头上挂一条绳,手拉着,脚踩在上边省力,碓窝这头挖个洞把石碓窝放下去,当中是固定好的,不然乱跑,在当时不可少的一件物件)做年糕离不开它,一个寨子也就几户人家有,谁家有碓,年头那是热闹,有孩子,有大人,那是你家连我家白天黑夜地轮流转。

    做糕粑,也需要力气的,大蒸甑子,洒水做成手指丁点的小元宵,蒸熟一层,再放一层,一层一层添加,蒸满了也很沉,多数是舅舅帮忙做年糕,蒸好的小元宵,放在地下准备好豆腐框,豆腐框底层铺上好几层麻袋,再铺上布段,豆腐框放白布,与做豆腐一样,做豆腐是用石头压,做年糕是穿新鞋在上踹,踹压步子要匀称,做好的年糕才不脱层。

我记忆以来,爸爸很少做力气活,爸爸是名个体五官科医生,有些重活请帮忙,也会答谢。

    儿时的年,妈妈总要给我们安排任务,把家里锅盆筷子拿去河里洗,用的是老康放洗衣粉(稻谷表皮南方叫老康)以往家乡烧的是煤炭,三三五五都要拿去河里洗 ,煤炭火会把锅烧成漆黑,爸爸爱干净,整洁,也可能是医生的缘故吧。爸爸不重男轻女,两个弟弟也要做家务的,爸爸说,子不教父之过,女儿不教母的错。

    年,我们家要做香肠,腊肉,血豆腐,以往做的人家也不太多,家里有腊肉,血豆腐,香肠,过年拿来招待亲朋好友,那是舍得和对亲情的重视。

    年的到来在我们故乡很浓的,也很重视,家家都会清洗,就连桌椅板凳也要搬去河里洗,衣服被褥,挑的挑,抬的抬,家门口到河边可达百来米地有一条河,如遇晴朗的天气,河岸边晒满了红的,绿的,白的,粉红的,五颜六色,好看极了,无论富裕人家的年,还是那朴实农民的年,都希望洗去今年的风尘,迎来崭新的新年。

     现在的置办年货没有那么繁琐,粑粑,汤圆面,拿米,包心(炒好的肉末豆腐,酸椒肉末)到集镇就可以置办好。

老街早已空荡荡的,倒是四周石板房换气儿时记忆的深刻,好像几岁就会上街买菜,那时会对卖猪肉老板的说,“我爸爸说要新鲜的猪肉。”岁月无情,把大好的时光吞末了,阴错阳差把自己平静的生活弄得不可思异,一败涂地,每逢佳节倍思亲成了心里忧伤的过往。对家乡的眷念,一往情深。

    年景,那时老街道狭窄拥挤,卖米饭的,卖米线的,卖卷粉(凉皮)卖凉粉的。卖混沌的,摊挨着摊,卖猪肉的也是摊紧挨着摊,还有几家蒸包子的,卖扫把的,卖甘蔗的,卖水果,卖蔬菜;有烟酒店,有香蜡纸烛,酱盐店,还有卖旧衣服的,旧靴子的;还有几家卖旧报纸,旧书刊的,……只要去街上,会情不自禁去书刊挑几本,爱不释手,年集是水泄不通,接踵而至,有的等急斜着身子挤过来,但是空着手才可以勉强过去。

    那时的赶年集,公鸡车,挑担,背箩筐,挎竹篮,都是拉拉扯扯,很不方便的,乡镇逢集是星期天,一个月才四天,转圈四周的煤矿,厂矿,外来人员多,粮食市场最大的交易,有的人家商品粮不够吃,只有到市场卖,年集更不用说,卖黏米做粑粑,是家乡民众最隆重传承文化,不可缺少粑粑,、年糕……

    在故乡,有爸妈的身边,过年很是隆重,办不尽的年,买这,买哪,一趟趟的往集镇跑,这也好像是爸妈给儿女们,给这个家的最好的方式吧,只有过年才是家家团圆,才是最温暖的时刻,也是家人团聚的日子。

    年三十这天,大多数都是爸爸掌厨,爸爸去过很多城市,吃到的拿手菜,把它的做法带回家,爸爸把爱子女的方式带回家。这天爸爸很是忙,妈妈打下手,我们传菜,菜摆满铁驴子圆盘上,宫保鸡丁、炒腰花、炒生肝、辣子鸡、红烧肉、长命菜、甜饭、豆腐圆子、鹅脖子、肉片炒白山药、肉片炒莴笋、凉拌麻油海带丝、炸红薯条、炸茨菇、小米渣、香肠、腊肉、血豆腐等,应有尽有。

故乡的牛羊肉过年不上桌,认为吃牛羊肉那是对神灵的不敬,但有单独吃牛羊肉的碗筷。

    过年,供饭,成了家乡家家最重视的,刀头、整饭,供家神,炤神,门神,土地公公,土地婆婆。爸爸做好的菜,摆好碗筷,水酒,座椅,供去世祖先,亡灵,待亡灵吃好喝好,全家要磕头烧冥钱送走,才可食用,好在是铁炉子有火,保持了温度,不然这些可口的菜重热就变了原味。

    初一的早上吃的汤圆,是包成饺子形的,叫荷叶粑粑,荷叶粑粑我们家里做的有好几样,有甜,有富油的,有甜咸的,还有咸,初二吃的是甜酒粑粑,初三吃是米粉(米线)有辣鸡,有肉末的……

在故乡,家里过的年很是热闹,爸妈,姐,弟,妹八口之家,祥和幸福。

    家乡的年,守岁,压岁钱,穿上爸妈准备的新衣服,欢乐极了。街上从初一到十五,穿古装衣服,戴面具的跳大戏,老街满满的人,大人孩子,一片欢庆的景象,风味小吃也是目不暇接,坐满满的,卷粉(凉皮)凉粉,家乡味道忘不了。

家乡的年,也忘不了闺蜜来喊我出去玩,等急了的时候就嘀咕,来喊玩要等把家务做完……

    十五龙灯会,鞭炮声,锣鼓声,送来欢庆,送来吉祥,送来家乡文化的传承,也送来国泰民安的幸福家园。这都是令人难以忘怀的。

    家乡有个民俗习惯,初几要去坟上给去世的老祖宗拜年,现在的年初给去世的亡灵拜年更为隆重,烟花炮竹声此起彼伏……

    十五要给老祖亡灵送灯,正月十五晚上,坟山上,墓地就像万家灯火,一座阴间的城市,是当地人没有忘记去世亲人的纪念方式。

    年过了,但要过清明才算一年。清明在家乡是个纪念亡灵老祖宗的大日子,在外的游子,多数都赶回家挂纸(上坟),这成当地人心里不可忘记的一桩大事。

    而今,虽然爸妈都不在世了,但童年到青年的记忆还是那么的清晰,故乡的养育恩情铭刻于心,俗话说:儿不闲母丑,狗不怨家贫,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现自己又能为爸妈做些什么呢?还有养育自己的那片土地,故乡情故乡的爱都只能铭刻心里,难以忘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