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世说新语:家族的荣耀(王宇平)

 文化佳园 2020-09-09

读过《封神演义》的人都知道,灭了殷商的周朝皇帝叫姬发,他的后代都姓姬,王氏就受姓于姬。周灵王二十一年(前551年),谷、洛二水泛滥,王宫也受到洪水的威胁,就在这个时候,太子晋与周灵王在治洪策略上发生分歧发大水,灵王下令用“堵”的办法治水;这时灵王的儿子太子晋进谏说“水宜疏不宜堵”,欲效法大禹的方式科学治水。但灵王非但听不进,而且固执己见;太子晋再三进谏,这样终于触犯了这个顽固的父亲,他怒而责怪太子晋不给他“面子”,竟敢当面顶撞他,于是一气之下把太子贬为庶民——下放到山西太原去做老百姓去了。做了贫民的太子晋在太原依然时时为百姓做好事,百姓们知道他来自于“王室”,渐渐地忘记了他的“姬姓”,而直呼他“王子晋”了——他就是我们王氏的鼻祖。

   王氏传至战国末期秦国出了个著名战将王翦,是秦始皇兼灭六国的最大功臣。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使其与白起、李牧、廉颇并列为战国四大名将。据传王翦战功卓著,亲手杀死了楚国的项燕(也就是西楚霸王项羽的爷爷)。王翦的孙子王离也是秦朝大将,封“五成侯”,在巨鹿之战中败于项羽被杀。因为项羽要寻仇,此后王家就难以立足渭水流域了,王离的儿子只好举家避难于山东琅琊(今山东临沂),这也就是我们“琅琊王氏”一支的来由了。

王氏传至汉末,出了个王祥,兵荒马乱之际,他扶母携弟避居宿松龙湖之滨, “卧冰求鲤”、“张网捕雀”的故事就发生在他的身上,为我国“二十四孝”之首;他的孝道被载入史册,堪称中华孝道文化典范。王祥、王览兄弟孝悌传家,影响了无数后人。

   王导是东晋元帝、明帝、成帝三朝宰相,也是王览的孙子,因辅佐司马睿南下建立东晋有功,史上传有“王与马  共天下”之美名。东晋初,他“简素寡欲、仓无储谷、衣不重帛”,见朝廷无钱开支,而府库尚有布数千匹,便用此制成单衣,率先穿上,引得京城人竞相效仿,节约了国家资金,缓和了财政危机。元帝渡江后,喜欢饮酒,王导认为酿酒要浪费很多粮食,便劝元帝戒酒,以此表率天下,元帝听从劝告,从此天下响应,节省了许多粮食,都拿来赈济灾民了。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就是我们先祖王导的亲侄子,王羲之由王导亲自抚育长大,培养成才,仅凭培育了史上第一“书圣”,王导也堪称王氏的骄傲!由于在当朝王氏是望族,所以王家车水马龙,热闹非凡,如今在南京仍留有乌衣巷历史纪念馆,这是宰相王导和谢安居住过的地方,因了唐朝诗人刘禹锡的那首《乌衣巷》而闻名于世。诗曰:“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诗歌虽是引古鉴今,但更是王谢当时势力达到巅峰的佐证。

  还有两位先祖值得一提,那就是唐朝的王壁和宋朝的王巩。王壁是王氏四十八代孙,唐朝末年在朝廷任兵部尚书(有人说相当于现代的国防部长),因其当宰相的的兄长王抟被诬陷致死,王壁受到牵连而被贬为安徽祁门县令,但他并没有上任祁门县令,而是带上家人在祁门西乡的苦竹港定居生活下来,最后于家中寿终正寝,享年六十八岁,葬于文溪社湾坦国(今闪里镇铜锣湾)。因王壁是进入祁门的王姓第一人,当为祁门琅琊王姓第一世祖。王壁娶了3个妻子生了9个儿子,继有23个孙子,后代繁衍散居江南一带,我们宿松王氏就是从江西瓦屑坝迁居过来的,属正宗的王壁后裔。王巩是宰相王抟的第五代玄孙,与苏轼是好友,因其爷爷王佑曾亲手植下三棵槐树并预言“吾家日后必出三公!”并在其父亲王旦身上得到了“灵验”(王旦的确做了宰相),苏轼便为王巩题“三槐堂”名,后世便有了“两晋家声远,三槐世泽长”的说法。如今,在我们这一带,只要走进王氏宗祠或姓王的人家,你往往会发现祖堂上方挂着的中堂就写有这10个字的楹联……。

   当然,我们先辈值得一提的绝不仅仅是以上几位,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也绝不是为了“炫耀”宗族,而是因为原来在史书上早就“接触”过他们却不知是我先祖,今日再次提起倍感亲切,也格外自豪。在河清海晏、政治清明、社会和谐、举国上下均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今天,我们怀念先人,挖掘其文化精髓,光大其修身美德,激励后人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各项建设中去,这就是笔者作此文的初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