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沧桑人间:厨房40年变奏曲(作者:王延秀)

 文化佳园 2020-09-09

生于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的、又在家里自称为美食家的我,经历了数十年的厨房炊具、食品、饮用水的轮换变迁,特别是近三、四十年的变化之大,颇使我这个当了四十多年的家庭“煮”妇感慨多多。

经历了六十年代的自然灾害,却吃少用的现象恍如昨日,吃粮要粮本按人口限量供应、吃水要人挑肩抬车子推。刚刚喘口气又开始了文化大革命,计划经济仍使我们厨房的炊具保持着上百年的老一套:农村是风箱、草灶,城市则是煤球炉子或烧木柴的锅灶。整个厨房脏兮兮、灰蒙蒙的、油烟遍布,进了厨房的人出来鼻孔里是黑的不说,脸上也被烟灰“化了妆”。食品、蔬菜都是地产的“经典”货、望天收的大路菜,副食品则要供应券,食用油要油本供应:每人每月四两。虽靠近海边,却不敢常吃海鲜,因油太少,当时的调味料又不多,做出的海鲜会腥味太浓而难以下咽。就连吃豆腐、豆腐皮、豆腐干等的豆制品也要按人口凭票供应。粮食则是按人口、年龄供应,没有工作的未成年人每月供应26斤,参加工作后的粮食则增为30斤。当时15、6岁的孩子正是成长发育阶段,食欲很旺,有的家庭孩子多,供应的粮食填不饱肚子,没办法只好卖掉供应的米和面,再去买稍低价的地瓜干子面用来充饥。我的一邻居家就是如此,只不过当时我没在意,直到邻居家大姐看我们进去尴尬的手忙脚乱的把黑黑的地瓜干面饼用布蒙起来我这从没缺过米面吃的人才知道……粮食是如此的贫乏,用水更成了问题,最早要到当时县城小镇唯一的一条通黄海的大河汊去挑或抬水,家里实在没人能挑或抬水的,只好去买:人挑或用车子推送上门的水了,并且这个水是一片浑浊需用明矾澄清才能使用。储水的缸要经常洗刷,特别是夏天三天不刷,缸底的泥就会有臭味。记得文革后期吧,有了自来水,只不过是每一居民聚集区有一个,有专人收费、放水,仍需抬或挑水进家,但是比起到路途很远的河边去挑或抬水已经算有了进步。到了七十年代后期自来水终于入户了,结束了人挑、肩抬、车推送水入户的日子。

变化最大的是从八十年代后,煤气灶代替了烟熏火燎的煤炭炉子,近几年更是出现了更为节能和速效的、没有明火、清洁高效的电磁炉、微波炉、光波炉。先是排气扇现在又是一代更比一代先进、人性化极强的抽油烟机进入了厨房,抽走了对人体有害的油烟气体,新建的楼房燃气管道全面覆盖,取代了原来需要人力运输到户的煤气罐。食品中的原来要供应的诸如食用油、豆制品、猪肉等全都敞开卖了,不但是物质极大的丰富,而且花色品种也不断在增多,改革开放,勤劳致富深入人心,本地的蔬菜品种越来越多;随着交通的便利,高速公路的四通八达,外地的应时蔬菜、从国外进口的水果更是五彩缤纷,挑得我们眼花缭乱……,真正是六十年代要吃饱,八十年代要吃好,现在是要吃巧。线上网店各种杂粮、副食品应有尽有,线下实体店不甘示弱:不但品种多,更是弥补了线上的时间长、不新鲜到户的缺陷,即到即买,新鲜无比,任你挑任你选!

厨房大变样:不但有自来水管道、晶莹闪亮的水龙头,还有热水不断的太阳能管道和电热水器等诸多加热水的龙头,家用电动豆浆一体机、电动果汁机、电动粉碎机都不知更新换了几代,一代比一代更加人性化的简单、好用。使我们的生活内容更加丰富、多层燃气灶、电磁灶通用的蒸锅、炒锅、玻璃锅盖的汤锅、火锅等使我们的厨房亮晶晶、明晃晃;厨房也由原来的木材橱柜过渡到了现在的不锈钢灶台、橱柜、玻璃柜门一体化,更加使厨房窗明台净。。家庭生活更加舒适。改革开放四十年,家庭厨房变得是我们连做梦也想不到的如此电气化、高科技、实用、舒适、养眼、高效。那些诸如扁担、木水桶、小推车、农村用的连环土灶台、风箱------想必早已成了老古董了吧?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支厨房变奏曲将会越奏越动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