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地方史考:吹笛邻舟搅睡浓——文彭大运河书《千字文》(作者:崔学法)

 文化佳园 2020-09-09

在我国古代书画界内,东晋王羲之、王献之是著名的父子书法家。明朝的文征明、文彭更是著名的父子书画家。你可知道,文彭的著名传世之作草书《千字文》还是在邳州的大作。

文征明(1470~1559),初名壁,字征明,后更字征仲,号衡山、停云,长洲(今江苏吴县)人。祖籍衡山,故号衡山居士,人称文衡山,斋名停云馆。官至翰林待诏,私谥贞献先生。“吴门画派”创始人之一。是明代中期最著名的画家,大书法家。与唐伯虎、祝枝山、徐祯卿并称“江南四大才子”(也称吴门四才子)。与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称“明四家”。在当世他的名气极大,号称“文笔遍天下”。54岁时以岁贡生诣吏部试,授翰林院待诏,故称文待诏。晚年声誉卓著,购求他的书画者踏破门坎,说他“海宇钦慕,缣素山积”。文征明享年90岁,是“吴门四才子”中最长寿的一位。他年近九十岁时,还孜孜不倦,为人书墓志铭,未待写完,“便置笔端坐而逝”。文征明的书画造诣极为全面,其诗、文、书画无一不精。有这样的老子,文彭自幼受父亲影响,也有了得天独厚的学习条件。

文彭明代书画家、篆刻家。(1498—1573),字寿承,号三桥,号渔阳子、三桥居士,。以诸生久次贡,授秀水训导,擢国子助教于南京。文徵明长子。少承家学,篆、分、真、行、草并佳,体体有法,并自成家,不蹈父迹,才似胜之,工力远不及父。初学钟、王,后效怀素,晚年则全学过庭,而尤精于篆、隶。索书者接踵不断。其父以书名当代,然有时不乐书,虽权贵人不敢强。彭手不停挥,求者无不当意。工刻印,后人奉为金科玉律。所作多牙章,往往自落墨而命金陵人李文甫镌之。李善雕箑边,其所镌花卉,皆玲珑有致,彭以印属之,辄能不失笔意,故其牙章半出李手。彭后在南监时得灯光石,乃不复治牙,于是冻石之名,始艳博于世。写墨竹,老笔纵横,直入文同之室。山水苍郁似吴镇。亦善写花果。卒年七十六。

文彭不光是书法家,他的拿手本领,应该是石料篆刻,事出偶然。一天,文彭偶然从西虹桥经过,看见一个老头,身背两筐石头正在和人争吵,旁边的一头驴子也驮着两筐石头。文彭上前询问,老头说:“这个店家要买我的石头,我从老远的地方运来这些石头不容易,我想让他多给些运费,他却不肯,因此争吵。”文彭看了看那些石头,说:“不要吵了,你这些石头我全买下,加你运费。”这样,文彭买到了四筐石料。
  文彭将四筐石头买回家,经过仔细观察,原来这是处州灯光石,是一种比玉还稀少的宝石。此石色彩青碧,晶莹温润,若是在灯下一照,如同水晶般透出冻色。文彭欣喜异常,心想,我作的书画,原来都是用牙角篆刻,总不如意,再加上牙角不是不吃朱就是不吃油,印字易模糊走样。元末画家王冕却用青田花乳石篆刻图书印章,至今朱印不退色,字迹不走样,我何不试试呢?于是他取出一块石头,将它琢磨成方正,篆写“文彭之印”四个字,操刀篆刻起来。他觉得非常得心应手,笔势如意,操刀又省力,如同写字一般。约过一个时辰就篆刻好了。他将此印盖在兰竹画卷的题诗下面,细细观赏,觉察篆字挺秀典雅,很有气魄,与题诗笔势一样雄劲。从此以后,便用青田灯光石篆刻图书印章,还把它推广开来。本来南京人买这种冻石,都是用来雕刻妇女和小孩的装饰品或玩物如花草、小动物和龙凤等,不知道用它来刻图书印章。后来他的一个好朋友谷中,知道他买了四筐冻石,便向他要走了一部分。他的朋友又将其中的一半冻石,请篆刻家何震刻了印章。何震又把刻的许多印章拿给文彭看,两人在一起刻印,共同探讨用冻石篆刻印章的艺术,水平也不断地得到提高,还传授给其他的爱好者。于是冻石印章就流行起来了,促进了篆刻艺术的迅速发展。

文彭用冻石刻印,并首创印章边款,改变了元代以来板滞纤弱的弊病,恢复了汉印传统,他和何震提出篆刻应以六书为准则,并努力创作实践,取得了空前的成就,开创了文人自篆自刻并与书画三足鼎立的局面,文人掀起了学习篆刻的热潮。有很多人专学文彭,后人称“吴门派”;有些人则学何震,后人称“徽派”或“皖派”。于是冻石之名始见于世,名传四方。在印章流派艺术的历史上,文彭堪称鼻祖。从此,文人学士便逐渐改用石章,自篆自刻。由于石章的广为使用,对篆刻艺术的发展起了很大的催化作用。明代著名篆刻家朱简描述:“自三桥下,无不从斯、籀,字字秦汉,猗欤盛哉!”可见文人流派篆刻艺术发展史上文彭的重要地位。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的《千字文》,是梁武帝时让周兴嗣从王羲之字贴中选取一千个不重复的字,组成四言韵语即骈文。原名《次韵王羲之千字》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学士习字练字的重要字贴,宋徽宗赵佶《草书千字文》就是古代中国十大传世名帖。在山东济南市博物馆里,就有一副文彭草书《千字文》。此卷草书纵375厘米,横27厘米。钤印三方,朱文(阳文)“文彭之印”“文涛承氏”白文(阴文)“停云馆”。全篇自始至终流畅自如,一气呵成,绝对是文彭草书精品。从落款草书三行中我们知道这幅作品就是在邳州运河中船上的杰作。原来,文彭乘舟从大运河中路过,“是日离下邳仅五里,风大不可行,舟中无事,书此遣兴。”这样,这一幅草书名卷《千字文》就诞生了。至今,这幅明卷还保存在山东济南博物馆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