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故园往事:泥巴珠子(作者:许广洲)

 文化佳园 2020-09-09

泥巴珠子是地拉网类渔具,我小时候见到和操作过的是小型的拉网,仅1人就可以在小河、沟渠或汪塘里作业。网是矩形的(一般宽约2.5米,长近2米)双层网衣结构,网眼的大小一般可插入一个食指,上面的网衣是封闭的,下面的网衣是两节错落开口的,并在开口处系上铁制的长方体的网脚(网坠子)。网衣前端系在一支直顺的较牢固的网杆上,使网衣成横摆的矩形。网杆上系上长长的拉网绳(一般要20米以上),将网横摆在岸边水里,拉动前边绳子,网慢慢滑入水里,网下层的网衣上的网脚由于是铁制的会下沉贴着泥巴走,网口自动打开,鱼被网杆惊扰在逃窜中会钻入网衣袋中。起网时,将网拉上岸,摆去网中的稀泥巴,将鱼倒出来,捡拾放在鱼笼中。
泥巴珠子一般适应在春初秋末及冬季节捕鱼,因为天气较寒冷,水温低,多数鱼趴在窝里不动了,拉网杆一触碰到鱼,鱼就会窜出来,有的被装进网袋。这种网大小鱼都逮,小到爬虾,大到七八斤的鲤鱼都能捉到。这种网适应性强,沟渠汪塘都适合使用,当时沟渠汪塘是公共水域,根本就没有人看管,秋冬之际又是农闲时间,一个或两个人就可以操作,既方便又有收获,还可以消磨闲散时光,所以村民很喜欢用泥巴珠子拉鱼。
泥巴珠子网是农民雨季不能下地干活或冬闲时自己结的网衣做成的。农民结网用的苎麻多是自家种植,自家打麻线,搓麻绳,自家结网。泥巴珠子的网衣好结,一般按网大小的需要,结成片状,再按网的形态要求缝合起来,像做布袋子一样。结泥巴珠子的麻线相对较粗,也比较好打,做缰绳的麻绳相对比较细,用量也不大。只是铸铁的网坠子要到街上购买。
春秋季天气尚暖和,水温不太低,用泥巴珠子拉鱼(扑鱼)比较舒服惬意,但要是遇上寒冷的冬天拉鱼,也是很辛苦的事。有时水面结上一层薄冰,汪塘里的污泥又多,网在冰下的泥层中被艰难地拉动,拉渔网的绳子离开水面,绳外面一层就结冰了,手抓上去又滑又冷,手被冻得像煮熟的虾子一样红。拉鱼人脚踩在岸边高高低低的烂泥上,又滑又黏,很不好走,特别是冬天水边的潮湿泥土结冰了,太阳一晒表层很快化了,岸边都是较陡的坡面,脚一踩上去就打滑,泥泞会把鞋子黏上厚厚一层壳,走不动,就干脆打赤脚拉网,脚被冻得麻酥酥的,有时被冰碴划破,如再遇上水边有芦苇茬就更难行了,脚往往被扎破。在冰冻天气里网被拉上岸边网衣很快就冻硬了,网里的泥巴无法唰洗干净,连鱼一起倒出来,主人有时只捡大点的鱼拾,小点的和埋在泥里一时不动的鱼就丢掉了。我们这些孩子们就会在倒网地方的泥里用树枝扒拉着拾小鱼,有时也颇有收获。
泥巴珠子网使用过后,在水里洗涮干净,往往平挂在朝阳的茅屋檐下的木头墙橛子上晾晒,为了使用方便,往往十多天不拿回屋。一个村里往往同时有多户人家的墙上挂满了泥巴珠子网,也成了村里一道引人注目的风景线。泥巴珠子网到了不使用的季节,农民会把网衣从网杆上取下来用猪血和鸡蛋清浆洗后再用开水蒸一遍,目的是上一层保护层,一方面便于使用时网衣淋水,另一方面防止裸露的网衣腐烂。浆好的网衣凉晒干后卷好,为防止老鼠咬坏,一般放在住屋的梁头上收存,待使用时在系上网杆,就可以下水使用了。
泥巴珠子比较规范的叫法是抛撤地拉网 是一种小型渔具,江苏人又叫泥螺网,天津人叫梭鱼拉网等,均由人力将网具先抛撤在水域中,然后用人力拖曳网具达到捕捞目的。大的地拉网,又叫地曳网,长的网衣有几千米,是我国江河、湖泊及沿岸海域常见的有效捕捞渔具之一。
我国先民们渔猎生活时期远远早于农耕时期。据史料载,早在旧石器时代人类就利用天然的树枝钩刺和鹿角、猪齿、石头等制成原始渔具在河流、湖泊中捕食鱼贝。6000多年前,中国已出现骨制鱼叉、钓钩、枪头、鱼镖等。3000多年前已出现铜制钓钩。古代甲骨文中有用竿和网捕鱼的象形文字;《易经·系辞下》中有“结绳而为罔罟,以佃以渔”的记载。唐代陆龟蒙在《渔具诗序》中详细描述和区分了当时的渔具和渔法。当今盛行的渔具、渔法是近二三百年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如长带形的流刺网和围网、袋形的拖网和定置网、各种形式的钓渔具等,均已由小型、简单发展到大型、复杂,由沿岸作业延伸到深海大洋作业。渔具材料也被合成纤维及塑料等取代。自20世纪50年代起,世界渔具已渐趋现代化。根据捕捞对象和作业方式不同,渔具又分为刺网、围网、拖网、张网、大拉网、敷网、抄网、掩网、陷阱等9类,按中国国家标准,可分为刺网、拖网、围网、地拉网、张网、敷网、抄网、掩罩、陷阱、钓具、耙刺、笼壶等12类。有的还包括利用声、光、电、气泡幕等装置在捕捞过程中起辅助作用的工具。
随着渔业科技的飞速发展和扑鱼网具的不断更新,现在,农村早已没有泥巴珠子的踪影,它是我亲身使用体验过的比较原始的扑鱼工具,也是农耕社会里乡村多彩生活的一页。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