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邳州籍七月派诗人庄涌:写在徐州会战时的诗章(作者 程荣华)

 文化佳园 2020-09-09

     《颂徐州》——《突围令》的开篇

  抗日的烽火呼唤英雄儿女为保卫国土而战,也激励诗人走上战场为英雄儿女而歌。《颂徐州》即是徐州籍“七月”派诗人庄涌在徐州会战时谱写的第一篇章。请听诗人高亢的呐喊:

  徐州,你中国的凡尔登,

  连防山头

  用炮火

  叱止敌人的进攻;

  不准他过去呀(nothashepass)!

  让机关枪

  对准他们演说吧——

  “向后转,

  回老家,

  三岛的樱花盛开啦!”

  ——庄涌《颂徐州》第一节

  《颂徐州》写于1938年5月7日,正处于徐州会战(台儿庄战役)后期。诗人把徐州比作法国北部的枢纽城市凡尔登,22年前,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军在西线发动攻势,曾以前所未有的火力和毒瓦斯进攻凡尔登,法国政府立即增调19万人和2万5千吨军火,全力保卫凡尔登;而今徐州也处在当年凡尔登那样的形势,日军企图突破邳北防线南下会师,切断陇海路而西取徐州。坚守邳北防线阵地之一的连防山(在今邳州铁富镇西部),阻击日军板垣师团的不是别人,正是在长城古北口与其交锋,打得板垣心惊肉跳的关麟征五十二军。五十二军是汤恩伯第二十军团的一个军,属中央军系统(嫡系部队),军长关麟征,陕西户县人,黄埔军校一期毕业。全军二万多人,装备精良,轻武器一律捷克式,重武器编有各种口径的德制大炮,很能打硬仗。冤家路窄,又在西距台儿庄20公里的连防山地区相遇,双方激战乃至巷战肉搏之猛烈,可以想见。五十二军在连防山、虎皮山一线,与日军拼搏二十多个昼夜,伤亡过半,阵地前敌尸堆积如山。用炮火“叱止”,用机关枪“演说”,那是诗歌语言的形象化,战斗之惨烈,在诗人的笔下,全然为幽默与风趣所取代。公历5月初,也恰是三岛(日本国土)樱花盛开的时节。

  诗人还运用一个极为形象的比喻,把徐州比作“钢铁的撑牙棒”,“撑得猛虎泪眼向上”。那是因为日军“南北对进夹击徐州”的计划破产,“北上者,/厮守着淮河待它干枯,/南下的十万精甲/送进了/‘小诸葛’的‘八阵图’。”“小诸葛”是白崇禧的绰号,以国民政府军委副总参谋长驻徐协同李宗仁指挥徐州会战。“八阵图”是中国古代用兵的阵法,这里指台儿庄战役的军事部署。台儿庄战役告捷,使“梅津先生”(直接指挥扩大侵华战争)咬牙切齿。“泪眼向上”,即所谓“翻白眼”,摹拟“猛虎”一般的日军面对台儿庄惨败,悲恨、恼怒与无奈交集的极为复杂的情态,形象非常逼真。

  作为“中原咽喉”的徐州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凡尔登处境相似,而战争的结果却相反。德军虽倾其全力,但终于未能攻下凡尔登;而中国战事的发展,当局不得不选择放弃徐州。“徐州呵,/在祖国的最前线,/你英勇的站住吧,/要不然/为了再生/你就英勇的去‘死’吧!”诗人写作此诗后的第12天,即5月19日,中国军队撤退完毕,徐州沦陷。

  《颂徐州》收入庄涌诗集《突围令》,为开篇之作。

  庄涌——走出书斋的热血男儿

  《颂徐州》刊载于胡风主编的《七月》第三集第二期(1938年5月16日在汉口出版)。胡风在《抗战回忆录》中说:“当时正在徐州大会战,他(庄涌)寄来了《颂徐州》。作者是一个中学生……”

  不,庄涌是一个师范生,刚走出运河乡村师范学校书斋的19岁热血男儿。

  他,1919年出生于邳县(今邳州)运河镇杨场(今运南)村的一个富有之家。14岁考入江苏省立徐州中学(今徐州一中),半年后因病停学,15岁考入省立运河乡师。在运河乡师加入“南风诗社”,并开始在《徐报》副刊“南风”(南风诗社主办)发表新诗。1936年因“思想激进”,被勒令退学。次年卢沟桥事变,抗战爆发,庄涌激于爱国热情离家奔走,寻求抗日救亡道路。同年,在临汾考入山西民族革命大学。1938年3月,临汾失陷,为了适应当时抗战形势需要,学校结束了第一期学员的学习,大部分学生转入敌后抗日根据地,庄涌曾徒步奔赴延安,中途因脚伤而未成行。于是回到西安,辗转于武汉、徐州,适值徐州会战第一阶段(台儿庄战役)取得胜利,受到鼓舞,挥笔写下《颂徐州》,抒发誓死抗战的决心和抗战必胜的信念。

  半个世纪后,复旦大学教授贾植芳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社团流派》,在“七月派”中屡屡提到庄涌,介绍庄涌诗作,认为“他的诗很多迅速正面地描写当时的战争事件”,并举《颂徐州》为例,“诗句短促有力,表达出高昂的情绪”。

  七月诗坛的“初来者”

  庄涌从19岁开始在《七月》上发表诗作,成为“七月”诗坛最年轻的的“初来者”(胡风语)。他是在全民抗战的热潮中,满腔热情放声高歌走上“七月”诗坛的。

  《颂徐州》之后十余日,正当陇海大战时,侵华日军司令官在山东兖州对士兵训话中,公布开战以来日军死亡的数字:“148679”。庄涌以难以遏止的愤怒心情写成《给十四万八千六百七十九》一诗,发表于《七月》第三集第三期(1938年6月1日在汉口出版)。

  同年7月,庄涌在汉口写成《祝中原大战》,发表于《七月》第三集第五期。同时,写成《七月周年献词》一诗。

  本年底,庄涌去重庆。在国民政府战时陪都重庆任《大公报》记者,同时进行诗歌创作。

  1939年1月,创作讽刺诗《朗诵给重庆听》,锋芒毕露,给“曲线救国”论者(投降派)以当头棒喝。胡风在《抗战回忆录》中说:“抗战后期,他(庄涌)化名写了极辛辣的讽刺诗《朗诵给重庆听》,但可惜没有继续下去。”

  3月,写成长诗《风火进行曲》,全诗分前奏、风火大联欢、尾音三个部分。

  6月,创作长诗《同蒲路——敌人的死亡线》,热情地歌颂八路军游击战为基本形式的人民战争及其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发表于《七月》第四集第一期(1939年6月在重庆出版)。

  8月,《给筑路的农夫》发表于《七月》第四集第二期。

  12月,胡风为庄涌编定的诗集《突围令》在上海海燕书店出版。胡风《在重庆——抗战回忆录》:“六月初,上海海燕书店俞鸿模要我为他编一套丛书,于是我交给他《七月诗丛》三本,有艾青的《向太阳》,我的《为祖国而歌》,庄涌的《突围令》……”

  《突围令》出版之日,恰值庄涌20岁生辰。

  1944年9月,庄涌第二部诗集《悲喜集》在重庆出版。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出版的《<七月><希望>作品选》,庄涌诗集《突围令》中有四篇作品入选。吴子敏先生在该出序中说:“同是写战争生活,庄涌迅速而直接描写战争本身,如《祝中原大战》、《同蒲路——敌人的死亡线》等,诗情激昂充沛,诗句明快有力。”

  结束语——时间老人的见证

  光阴荏苒,历史翻过厚重的页码。年逾九旬白发老人庄涌,走过坎坷曲折的人生之路,身心受到严重摧残,以致精神分裂,他已说不清楚自己当年为抗战奔走呼号那段精彩的经历,而今在哺育他的家乡安度孤寂的晚年。中山大学教授黄修已在其所著《中国现代文学简史》(中国青年出版社1984年版)中,论述“七月”诗派时涉及庄涌和他的诗作,庄涌的名字长期被忘却之后,第一次出现在新中国的文学史著作中。

  曾在连防山头用机关枪对准日本鬼子“演说”的中国守军军长关麟征将军和夫人徐孝仁女士早已先后在香港和美国谢世。关将军胞妹关梧枝女士和邳州籍张鹏抟先生结为伉俪,关女士为陕西省人民政府参事和省政协委员,张先生系北方交大毕业,西安铁路科研所高级工程师,退休后留聘顾问。他们思念家乡,常回邳州探亲,常去探访父辈日夜坚守过的连防山,凭吊为抗战捐躯的英灵。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