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咬文嚼字:“尊容”不尊及其他(作者 黄清)

 文化佳园 2020-09-09

     一位颇有名气的作家为我市一位作者小说集写序,文中写道“我是第一次从照片上见到 X X 的尊容”。其“尊容”一词当否,值得商酌。

      《汉语大词典》“尊容”释义①尊贵的容貌,特指佛像、神像。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漯水》:“立祗洹舍於东皋,椽瓦梁栋,台壁棂陛,尊容圣像,及牀坐轩帐,悉青石也。”显然, X X 的照片不是佛像、神像,应排除。释义②称他人的容貌(常含讽刺意味)。二例,其二,王西彦《一个小人物的愤怒》:“你就不会对镜子看看你自己那副尊容:三分象人,七分象鬼。”《现代汉语词典·补编》《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及《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尊容”释义大致相同,指人的相貌(多含厌恶意、讥讽意)。例句分别是“瞧他那副尊容,还打扮呢!”“看他那副尊容,真让人恶心。”“那副尊容,实在不敢恭维。”

       以上足以说明,“尊容”不尊。貌似褒义,实则贬义。同于口语“美样儿”,实意“熊样儿”。遗憾,大作家,小失误。读书刊,览网络,错用者屡见不鲜。主观是对的,好的,犯了想当然的错。

      《汉语大词典》“尊仪”释义,对人仪表容貌的敬称。《西游记》第三六回:“今到荒山,奈何俗眼不识尊仪,与老爷邂逅相逢。”百度《东周列国志》第四回:“二宰久知太叔为国母爱子,有嗣位之望,今日见他丰采昂昂,人才出众,不敢违抗,且自应承。”《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丰采”释义,美好的神采、风貌,例“领袖的丰采”等。“风采”释义,风度神采(多指美好的仪表举止),“学者风采”。看来,敬称他人容貌用“尊仪”“丰采”“风采”适当。

         “黄伯韬”和“黄百韬”

       在报纸、书刊、电视上,常看到“黄伯韬”也写作“黄百韬”,或者说“黄百韬”也写作“黄伯韬”。

      《毛泽东选集》第四卷《关于淮海战役的作战方针》:“(一)本战役第一阶段的重心,是集中兵力歼灭黄伯韬兵团,完成中间突破……”

      1989年(或更早)版《辞海》“黄百韬(1900―1948),天津人,字焕然。”“1948年任第七兵团司令官,在淮海战役中被人民解放军击毙于碾庄。”

     《辞海》的依据可以是档案、来宾证等。毛泽东写“作战方针”早在1948年10月,依据什么?百度“黄百韬”言“又名黄伯韬”,似乎不能说明问题,有搪塞、牵强之嫌。

       总而言之,同一个人(名人)的姓名,有两种写法,不妥。“伯”与“百”字形不同,词义不同。“百”读 bǎi,数目;“伯”读 bó,伯仲,又读  b ǎi,大伯子(丈夫的哥哥)。   “黄伯韬”之“伯”怎么读?笔者愚见,是否应确定某一个。确定“黄百韬”好办,一音一义;确定“黄伯韬”,要确定“伯”读音,以免造成视听混乱。搁现在,关乎户口簿和身份证。可以设想,“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出这道题,答题者会思虑再三犹疑不决的吧。

         一幅告示

       闲来无事逛大街,观光赏景。一日到奚仲路红人医院对过,偶尔看到墙上一幅告示,大而醒目。上(蓝底白字):“该区域为拆迁区域,非工作人员禁止入内,给您带来不便,敬请谅解!”下(红底白字):“凡抓到偷盗者一律重罚”。

       看罢,不禁犯了迷糊,犯点儿嘀咕。猜想发布者的意图大概是:鼓励见义勇为同偷盗者斗争,而对偷盗者施以严厉惩罚;且侧重后者,警诫盗窃。然而乍看,会误解为“凡抓到偷盗的(人)一律重罚”,即“凡抓到小偷的人一律重罚”。如此,谁还抓小偷?找倒霉不是!没有这样的傻子。思考一番,觉得改为“凡抓到的偷盗者一律重罚”“凡抓到偷盗者的一律重赏”较妥。又进而斟酌,仍不妥,抓到的罚,没抓到的不罚,有失公允,赘疣。最好改作“凡偷盗者一律重罚!”,无所指,不确定。如此则言简意明,达到预期效用。

       无错不成书

      许是语文教师批改作文的习性使然,本人在阅读过程中,总是不轻易绕过任何一个错点疑点。审视时下媒体,纸质的,网络的,差错太多,“无错不成书”“无错不成文”(指正版,不说盗版及内报刊)。不影响阅读,只是美中不足。最近读了《第七届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品集中短篇小说卷》,作家出版社,够权威的了(从市图书馆借阅),仅以5 篇短篇为例:

       p361   父亲的就心像碾到了一块石头,

     “就”“心”颠倒。应为“父亲的心就像……”

       p367   这辆身上写着“湖州007号”

的货船,

      “辆”应为“艘”,船、舰单位(小船用“只”“条”);辆,车单位。

       p372   她一律将后跟踏倒,像拖鞋一样耷拉着。

      “耷拉”应为“趿拉 t ā l ā”。耷拉d ā l ā,下垂,耷拉着眼皮,耷拉着脸(形容不悦的脸色)。

       p 380    ……奶奶就舀出半盆子热腾腾的面汤来,晾一晾,投进浆水缸里。

       “晾一晾”是否为“凉一凉”?晾,使干燥;凉,使降温。

       p401   西边的房顶已经铺好苇耙,

       “苇耙”应为“苇笆”。耙 b à,农具,耙地;耙 p á,农具钉耙、木耙。苇笆b ā,芦苇编制的片状物,屋笆。

       p435   这几只鸡。就是个闹心的事。

        “鸡”后“。”应为“,”。

       p436   居家诫争讼,讼则终凶,古人早有告诫的。

       “诫争讼”“诫”应为“戒”,避免,防止,革除。

        p436   唐老爹还满高兴。

       “满高兴”“满”应为“蛮”。蛮mán,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相当于“很”“挺”。

        p437   老伴还有第三,其实她最在乎,唐老爹及时用话茬开。

       “茬开”应为“岔开”。茬chá,蒜茬,两茬稻;头发茬儿;接话茬儿。岔chà开,错开时间;打断或转移话题。

        p361― p437 , 76页面,计有差错9处。(一些标点符号未计,有的段落一逗到底,单句复句不分。结构助词“的”“地”“得”不分)

       本人有幸获赠本市几位写家老师的大著,我皆认真拜读,大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差错。在此不便一 一列举。

       2004年12月7日《扬子晚报》载《常州“字痴”今日状告金庸》,称“李延良最后统计了一下,金庸全集有1000万字,其中差错就有1200处,差错率达到万分之一点二,大大超过国家图书出版有关‘差错率小于万分之零点七五’的标准。”其实,国标够宽的了。试想,一本20万字的书,差错15处,够多了。而我们有些书和文章甚至达到千分之零点七五,没法子读了。“文革”前后的出版物,可以说差错率为零。若有差错,会附“勘误表”的。我想,问题不管出在哪个环节,都体现作者、编辑、校对(主要)的基本功和责任心。文章千古事,要严肃认真对待才是。大家共同努力,让我们的作品尽善尽美,无懈可究。

       小题大作,见笑了。

       井蛙之见,请教于方家。

       2020年2月防新冠于五味子书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