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间章回:我和自行车(作者 杨玲)

 文化佳园 2020-09-09

    说起自行车,大家都不觉得陌生,要说起和它的感情,不是我夸口,我可是一往情深,和它有不解之缘了。

我小时候,也就是上世纪的四,五十年代,自行车是个稀罕物,十里八乡不一定有一辆,人们叫“洋车子”,或“脚踏车”。因为要用脚不停地踏着它,车轮才能转动,车子才能行进,似乎比叫自行车更准确。那个年代,绝大多数人出行靠两条腿,是再正常不过的了。我从小步行几里、十几里那是常事,十几岁就连续几天步行过几百里,因此练就了“铁脚板、“飞毛腿”,从上学到走上教育岗位15年之后的1972年,除了坐过火车外,从家到工作的学校都是步行的,因为买不起自行车。

现在对很多人来说,买辆小轿车已经是小菜一碟,买辆几千、上万元的高档自行车或摩托车、电动车也是小意思,就是收入不高的工薪阶层也不会感到困难。直到上世纪70年代初期,小学教师的月工资只有三四十元,我的是34元。当时买自行车不仅要钱而且还要“票”,你没有买车的“票”,有钱也买不到。就拿一辆上海产的轻便“永久牌”自行车来说,售价是156元,我4个月的工资还买不到呢!何况我一家6口还要靠工资生活呢!所以从19571972年间,不论从岔河小学到家约50里,还是从县城小学到家30多里,回家都是来回步行,还要背些吃的用的东西,看到别人骑自行车轻松地往返,我渴望有辆自行车的心情也就可想而知了。

我最早接触自行车是在上世纪40年代,是舅舅骑车送我回家,我坐在前边的车梁上,骑到村庄南湖小路上时,因路窄又是沙土路,车子倒了,我虽然没摔疼,至今记忆犹新。再次接触自行车,是在上世纪50年代初,,当时14岁,在背煎饼上学的途中,有一位骑车的中年好心人,看我年小体弱,主动提出带着我送到中学校附近,使我终生难忘。1957年参加教育工作后,间或借同事、熟人、家长的车子代步。“文革初期,运师附小30多位教师,只有一人有辆“飞鸽”,我家一个生产队没有一辆自行车。当时自行车比今天的奔驰、奥迪等轿车还稀罕,可谓凤毛麟角。

1972年,在农村的家里,母亲已经病逝,年轻的妻子带着18岁的4个孩子,参加生产队劳动,推磨烙煎饼,干家务养猪养鸡,辛苦劳碌已到了极限。为了星期天回家方便,分担她一点负担,即使是杯水车薪,对她也是温暖,买辆自行车的愿望更加强烈,我就和妻商量怎么办。

当年家里养了头猪,那是大人孩子端了近一年的猪食盆子养大的,它是收入的一大指望,可以卖百把块钱。妻说,把卖猪的钱给你添上,买辆新车子吧。就这样,我们下了狠心,省吃俭用也要买这个大件(当时人们有个“三转一响”的说法,“三转”指自行车、手表、缝纫机。“一响”指收音机)。

如果用最原始的办法——“抓阄”来分,我还是有机会的,这只是妄想。“穷则思变”,就想到了不合法的办法——“走后门”,好在我与在百货公司的一位学生家长相处得好,我一提这事他就愿意帮忙,“天无绝人之路”,“票”的问题就顺利解决了。我当时每月工资34元,用158元买了辆崭新的轻便“永久”,破天荒的有了自行车,结束了个人37年步行的历史,心情那个爽就甭提了。

随着改革开放,政治环境好了,家庭经济条件也逐渐好起来,孩子们逐渐成家立业,我们也退休了,各种工业产品的价格也相应下降了,别说买辆几百元的自行车,就是买成千上万元乃至更贵的也不困难,比当时买辆自行车容易多了,也有不少朋友劝我,你怎么不换电动车?但直到今天我的“坐骑”仍就是辆普通的自行车。但今天骑自行车与过去的意义大不相同了。

第一个不同是环保。大家对今天的空气质量是深有体会,我国的北部和中东部地区陷入了严重的雾霾和污染天气中,雾霾中含有大量的pm2.5尘埃、病原微生物等有害物质,呼吸时将大量的有害物质吸入体内,成为威胁我们健康的“隐形杀手”。摩托车、汽车都要排放污染空气的有害气体,而自行车却不会,它对空气没有任何污染,骑自行车代步,是对空气质量的贡献,也是对我们生存环境的贡献。

第二个不同是代步的作用让位于锻炼、健身。现在出行比过去便捷多了,骑什么车已不重要。就拿我来说,家居百米范围内,就有12351516171830八路公交车,到邳南八路、新河、石桥、占城的中巴班车,稍远一点有16101247等路公交车,时时有出租车、板迪更不用说了,出远门、旅游,乘汽车、动车、飞机都可以。几十年来,我认为骑自行车不仅环保,还是一种很好的健身体育运动。

当你骑上自行车,双手握住车把,双眼望着前方,双脚踩着脚踏,昂首挺胸,用力蹬动,车轮滚滚的时候,你的神经系统,眼睛,你的腿部、双脚、手臂和腰腹部的肌肉、关节、穴位都参与工作、运动,专业人士说,骑自行车是典型的有氧运动。以较快的速度骑行15分钟以上,可以帮助你消耗热能,改善心肺耐力。我曾在《参考消息》上看过一篇文章,说骑自行车有八大好处,其中说由于双手握着车把,起到按摩掌心穴位的作用,双脚蹬车起到按摩脚心穴位的作用等等。我还有一点体会,就是在骑行途中还可以观赏沿途的风景。现在不少注重环保的城市都在城郊结合部修建百公里的“骑行大道”,专供人们骑自行车休闲、锻炼、旅游、观光,凸显出对骑自行车的倡导、重视。

在国外,不少发达国家骑自行车已经成为“时尚”,他们有私家车尽量不用,公交车、地铁尽量不乘,尽量骑自行车上班、出行,既有利于环保,减轻城市交通的压力,还起到锻炼养生的作用,一举三得,何乐而不为?我有一位法国的青年朋友伊列栅维埃.朱利安,患癌症康复后,他选择骑自行车旅游,从巴黎一直骑行到邳州,历时一年,行程12500公里,途经16个国家。他为什么从众多的交通工具中选择自行车呢?他说“自行车是一个朴实的交通工具,没有躁音,不引人注目,我找不到比它更好的环保工具来陪伴我的旅途。不希望我的选择践踏我们生存的地球家园,就像癌症曾经践踏过我的身体一样”。他的肺腑之言和行动,不值得我们警醒和深思吗?

朋友们,当然有各种交通工具供你做出行的选择,如果路途较近,我建议你不妨选择步行或骑自行车,试一试如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