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红色风光:吕梁英雄浴血的地方(作者 李玉华)

 文化佳园 2020-09-09

有的人把打工看作是漂泊,可我不然。我把打工看作是间接的公费旅游,来去路费老板给报销,机票啊,火车票啊,高铁地铁的。打工让我走遍了大江南北,顺便游览了祖国母亲的大好河山。自从二零一三年,被五十岁一刀裁,离开华润天能柳泉煤矿,就开启了漫长的南下北漂,东游西荡,漫漫打工路,二零一四年到了青岛。二零一五年,去了昆山上海。二零一六年到了南京幕府山,二零一七年到了海南,二零一八年到了河南郑州,浙江绍兴。二零一九年至今来到了山西太原兴县。
前段时间,和一位好友聊天,他问我,现在在哪里?我说,现在还在山西吕梁干煤矿,打工的。好友一见我提到山西吕梁,脱口而出,吕梁英雄传,我随口答曰:是这个地方。
聊天之后,我又有些不安,吕梁英雄传,是不是写的就是这个地方,其实我一直也是这个印象,一提到吕梁,也想到吕梁英雄传。早就听说过,可小说没读过,电视没看过。
就这样顺口答曰,有点太不负责,聊天之后我百度了一下,不仅仅是为了那一句答曰,更为自己多一点了解和掌握。
来到吕梁,对吕梁一点不了解,对吕梁英雄传不了解,那岂不是枉来两年?于是,我象进入速成班一样,下载了电视剧,22集吕梁英雄传。
吕梁英雄传,是当代著名作家马烽,西戎合著的,我国第一部反映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民族抵御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长篇小说,1950年改编成电影,2004年由何群执导拍成22集电视连续剧。
剧中描述了吕梁山中一个小村庄,康家寨,在日本帝国主义铁蹄践踏下,三光政策,蚕食政策,怀柔政策压迫下痛苦的呻吟,后来觉醒,在共产党员,民兵指导员武得民,民兵分队长雷石柱领导下,响应毛主席号召,挤敌人。用软的,硬的各种办法,同日本鬼子和汉奸作斗争,最后取得胜利。
吕梁英雄传,是英雄的吕梁人民在抗日战争时期,同鬼子浴血奋战的缩影。是作者源于现实的写照。
1944年,晋绥边区的群英大会上,吕梁受表彰的民兵就有124位,有爆破英雄,神枪手,破击手,除奸英雄等。参战民兵三万多,他们一边务农,一边保家卫国。为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这部电视剧里,还描写了一些民族败类,如康锡雪老财主,为了自己的小算盘,甘愿给鬼子当维持会长,视全村村民生命与不顾,引狼入室。王怀当充当鬼子反翻译,八面讨好。丑恶嘴脸被作者刻画得淋漓尽致。
我现在打工的地方,是吕梁地区兴县,中国华电锦兴集团肖家洼煤矿,我们的项目部住的地方,是吕梁地区兴县蔚汾镇康家沟村。这和吕梁英雄传小说,有点巧合,小说写的是康家寨,我住的地方是康家沟。小说里写的康家寨大多是康姓。而这个村落也大多是康姓。
闲时到周围山上转转,看到一座墓碑,上面也写了日寇的铁蹄曾践踏过这里。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这里当时肯定有民兵。这座墓碑记录了日寇犯兴邑。墓碑主人辍学。并说墓碑主人康秉华乃兴邑名门厦廊门之后,家道殷实。是不是财主就不知道了。
吕梁英雄传中写到,康锡雪被自己的长工康有富杀死。而这位主人不是,是因为土改运动开始,家里田产悉数充公,忧愤成疾而逝。
这里的山上有一处石头磊成的拱型断壁,当地人说,原来是座庙。我又联想到,吕梁英雄传写的,武得民召集党员,民兵骨干开会的地方不也是在山上的庙里吗?哪这么多巧合?
这里的风景很好的,气候也好,七八月份,我的家乡苏北已经是酷暑难熬,这里夜里睡觉不用风扇和空调,还要盖被子。这里昼夜温差大,很少苍蝇蚊子。这里的蔬菜水果不生虫,从来不用农药,天然无公害。这里还有很名贵的中草药,甘草,黄芩,木瓜,草丛蓉等。

我幸运,选择了打工,我幸运来到山西吕梁,来到吕梁英雄浴血的地方。山西好风光,名不虚传!
这就是山上庙的断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