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应对焦虑,光靠“报复性存款”还不够

 且慢陪伴 2020-09-09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开年的节奏,也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

我们发现自己做的饭菜,竟然比外卖和快餐好吃了很多倍。

我们发现自己本不需要追求新款的电子产品和名牌包包。

更多的人发现,兜里有钱才能更踏实。

大家纷纷表示:“我不要报复性消费,我要报复性存款。“

终于,我们把爸妈时常强调的「勤俭节约」、「居安思危」这些品质捡拾起来了。

一季度住户存款增加6.47万亿元,意味着一季度91天里,平均每天超过700亿存款涌向银行,年轻的90后更是一支浩浩荡荡的存钱大军。

除此之外,权益类市场也大受欢迎。

截至4月底,公募基金行业总规模达到17.78万亿元,再次刷新历史纪录;3月份深市新增A股开户数299万,比前一月暴增109%。

仔细探究一下身边的朋友为啥存钱、为啥想要高收益,恐怕都离不开「害怕未来收入中断、害怕生病没钱治、担心孩子的教育、担心爸妈的养老」。

归根到底是没有安全感。




诚然,不管是存款的「开源节流」,还是权益类资产的「钱生钱」都能让人更安心一些。

但光有这些,还不够。

我们思考一个问题:

生一场大病,普遍花费要30-50万元不等,对于大多数普通家庭来讲,扣除日常正常开销得存多少年才够?

→ 急着交大额医疗费,是不是必须卖出股票基金等权益类资产,不管市场行情如何?
 
小保想表达的是,理财理财,收益还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合理的资产配置。

鸡蛋不要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相信很多人都听过。

这背后其实就是通过资产配置来平衡风险,也就是投资组合。

 
从整个生命周期的理财规划当中,有这么一个金字塔结构:
 
保险、应急的现金流是筑基的资产,用来抵御风险,是家庭理财规划的基石;

房产、中低风险基金等则是中间层的资产,用来平衡收益和风险;

股票、期货、期权等则是塔尖的资产,用来博取高收益。

保险保障的是意外、疾病、身故这种不可预期的损失性风险,一旦发生就会导致巨大的损失。对于中产阶级及工薪阶层人群影响尤其大,不难见到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

有些朋友会说“看不起病我就不看了”这句话说的大义凛然,却也带点无奈。

如果有足够的钱,谁会选择放弃?大部分人在潜意识里还是靠积蓄来治病,不忍心因为自己拖累了家人。

也有的人是心疼钱,觉得保险是消费,钱花出去就出去了,要是没病没灾的,保险不就白买了吗?把钱存下来,就还是自己的。如果再学点理财知识,还能复利增长,岂不美哉?



不同的金融工具存在着不同的功能,保险处于金字塔底部,它承载着金字塔结构是否牢固的重任,属于防御型资产。

如果没有保险,万一灾难来临,存款会花光,权益类资产也会被变卖。毕竟,在生命面前,一切钱财都变得无关紧要了。

正如不同的投资产品具有不同的风险收益特征,不同的保险产品所起的保障作用也有所不同。

针对不同家庭成员需要配置不同的保险品种,可参考下图。

                △点开查看大图

可根据自身家庭情况,根据预算,配置合理的保障。

一般而言,保费规划以不超过家庭年收入的10%为宜。



常有人说,先有钱再理财。事实上,理财规划不是有钱人的专属,无论钱多钱少都要好好规划。

把自己的资金放在不同的「钱包」里,让自己的资金有攻有守、各司其职,保障我们的财务健康。

有规划的人生,生活才会越来越从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