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这间小屋里走出的他改变了旧中国

 邮来邮趣UQ 2020-09-09

1893年12月26日毛泽东诞生于湖南省韶山市韶山乡韶山村土地冲上屋场,坐南朝北,属于土木结构的“凹”字型建筑,毛泽东在这里生活了17年。

邮来邮趣不准备在此多花笔墨赘述伟人的涤荡起伏的人生经历和叱咤风云的革命事业,仅通过寥寥数枚邮票串联伟人一生。

毛泽东同志在青年时期就立下拯救民族于危难的远大志向。1918年4月,毛泽东同志与十几位志同道合的青年组成新民学会,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1919年,毛泽东同志在《〈湘江评论〉创刊宣言》中写道:“时机到了!世界的大潮卷得更急了!洞庭湖的闸门动了,且开了!浩浩荡荡的新思潮业已奔腾澎湃于湘江两岸了!顺他的生,逆他的死。”年轻的毛泽东同志,“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既有“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仰天长问,又有“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浩然壮气。

192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后,毛泽东回到湖南,于1921年10月建立了中共湖南支部,随后又建立了湘区(包括江西安源)委员会,毛泽东担任书记,并兼任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湖南分部主任。毛泽东于1921年到安源调查工人劳动和生活状况,启发工人的觉悟,播下了革命种子。安源路矿(株萍铁路和安源煤矿)是德、日帝国主义控制下的官僚买办企业,有煤矿工人和铁路工人近两万人,过着极其悲惨的生活。毛泽东经过考察认为,在安源路矿工人中,蕴藏着无限的革命潜力,应立即开展工作。


  

毛泽东头戴八角帽、身着红军服装的侧面照,这是美国记者斯诺1936年访问延安时为毛泽东拍摄的。

午后的阳光照在陕北崇山峻岭之间,像是镀上一层金色,不远处的黄河刚刚解冻,岸边的冰凌泛着耀眼的白光。英姿勃发的毛泽东一身戎装,率领部队阔步登山。

  

1935年1月,身穿灰蓝色大棉衣,右手叉腰,左手拿着香烟的毛泽东同志,他面对窑洞墙壁上的军事地图,聚精会神地思索着,展现了革命领袖胸中自有雄兵百万、运筹于帷幄之中的博大胸怀。

窗外,幽暗的灯光,茫茫黑夜给人带来的压抑感。灯光明亮的室内,桌前围坐了20个人,画中人物从左到右依次为李富春、王稼祥、张闻天、毛泽东、周恩来、博古、凯丰、朱德、陈云、彭德怀、聂荣臻、刘少奇、邓小平、李卓然、林彪、杨尚昆、刘伯承、伍修权、李德、邓发。设计并刻画了一个叱咤风云纵横四海以暴力反抗暴力的群体。人物形态不同,内心世界各异,深刻地预示了这场关系到党的命运的严肃斗争即将到来。毛泽东的领导地位虽然是在遵义会议上确立的,但他在画中的位置并不算突出,他显然只是这个红色群体中的一分子,甚至不如站在他身旁的周恩来那么显眼。毛泽东坐在画面的左边,不戴军帽,中分发型,侧身坐着,略微歪着脑袋,面向观众,右腿叠在左腿上,左臂放在桌上,左手拿着一盒香烟,右手正在从烟盒里往外掏烟卷。

  

1935年2月,毛泽东等登临娄山关指挥作战,娄山关大捷,揭开了遵义战役的序幕,取得了长征以来第一个伟大胜利,充分显示了遵义会议的威力,革命豪情振奋了全军将土。

1935年6月8日,毛泽东站在高处,指挥红军战士翻越位于川康边地区终年积雪、人迹罕至、海拨四千多米的大雪山——夹金山,这是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翻越的第一座大雪山

1936年2月,毛泽东和彭德怀率领红军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清涧县袁家沟,准备渡河东征,开赴抗日前线。为了视察地形,毛泽东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当“千里冰封”的大好河山和这白雪皑皑的塬地展现在他眼前时,不禁感慨万千,诗兴大发,欣然提笔,写下了这一首豪放之词《沁园春·雪》。伟大领袖置身于伟大时代的雄才伟略与豪迈自信,将毛泽东诗人的气质刻画的淋漓尽致。

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在延安窑洞里写出了《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等重要著作。其中《论持久战》抗战雄文,有力驳斥了因战而起的“亡国论”和“速战论”对全民抗战意志的干扰,科学预见了抗日战争必经的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阶段,为抗战勾画出科学“路线图”,对战争前景做出判断给出结论:中国不会亡国,最后胜利是中国的,但中国也不能速胜,抗日战争是持久的。持久战理论是毛泽东关于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土地革命战争经验,以及全国抗战前形势矛盾运动规律的总结,充分体现了抗日战争以弱胜强战略思维着眼全局、着眼长远、着眼根本性问题的理论特点。

1945年是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一年,中国人民抗日斗争最艰苦的岁月已经过去,延安窑洞前,微微发胖的毛泽东面露笑容,显出对抗日战争的胜利已然成竹在胸。

1947年夏秋,中国人民解放军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并迅速将战争推向国民党统治区,这标志着中国人民“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客观条件已经成熟。在解放战争期间举行的史称“十二月会议”这一重要历史意义的会议上,毛泽东坚毅沉着、睿智果敢,极具统帅风度。

1948年,中国人民解放战争进入夺取全国胜利的决定性阶段,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抓住战机,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摧毁了国民党赖以维持其统治的军事主力。毛泽东在西柏坡高瞻远瞩,运筹帷幄,成功指挥了三大战役,决胜于千里之外。这张照片正反映了他领导千军万马,进行战略决战之时的指挥若定,气安神闲。此时胸中自有百万雄兵的毛泽东,早已稳操胜券。在他的内心深处,正在酝酿的是如何将蒋家王朝彻底埋葬,建立新中国的宏图大计。

1949年3,为了夺取全国胜利,油画虚构表现了中国共产党五大书记及八个元帅和邓小平一起在西柏坡开会讨论解放战争的战略决战时的情景。

1949年3,毛主席在七届二中全会上作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重要报告。七届二中全会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召开的唯一的一次中央全会,会议做出的各项政策规定,不仅对迎接中国革命的胜利,而且对新中国的建设有重大作用。

1949年9月21日-30日的第一届政协会议上,毛泽东主席与委员们共同探讨共和国未来国徽图案式样的场面。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代表全国人民的意志,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949年10月1日北京30万群众齐集天安门广场,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典礼。下午3时整,在群众的欢呼声中,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毛泽东主席手握讲稿,党和国家领导人站在他的身后,天安门城楼下红旗招展,人山人海。该画以纪实的手法,记录下了那个永恒的历史时刻,将众多开国元勋的光辉形象和新生共和国的蓬勃朝气定格在这幅历史画卷内。

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在雄伟的天安门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建国初期,正值年富力强、事业辉煌阶段的毛泽东极具潇洒气度和富含诗人气质。毛泽东身着便装——普通的白衬衣、蓝灰裤,左手扶腰,右手夹着一支燃了一半的香烟,一顶黄色的草帽立于长城墙脚下,露出舒心的笑容。

撞击礁石的海潮汹涌澎湃,雪白的浪花四溅,天空乌云密布,主席身穿黑色风衣背手矗立岸边凝神观望,表现出毛泽东无比豪迈的英雄气概和驾驭客观世界的信心和胆识。

1954年,中共七届四中全会通过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使全国人民有了一个共同奋斗建设新中国的新纲领。毛泽东又亲自主持制定了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毛泽东以欣慰愉快的心情来到北戴河,一边休息,一边工作。背景上《浪淘沙·北戴河》这首诗,正是此时毛泽东畅游北戴河海滨后的杰作,表达了领袖和人民一道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战胜任何风浪,排除艰难险阻,赢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胜利。

黄河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摇篮。但是黄河在孕育了几千年中华文明的同时也给中下游数省人民造成了无数次的水患,特别在中国近代,黄河水患日益严重,造成无数人民流离失所。毛泽东在建国初就下定决心并作出治理黄河的指示,1953年亲临河南视察黄河,极目远眺。

1961年,江西省。毛泽东一生酷爱读书,也博览群书,画面上的毛泽东正聚精会神地阅读,浅灰色的服装和明亮的额头与暗色调的背景形成较强的反差,使人物形象更加突出鲜明。

晚年的毛泽东,是一位在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年代,为党和国家安危、人类命运日夜操劳、不懈求索的政治家和思想家。画面的茶几上有一部字帖,表现主人公深厚国学修养,一本展开的世界地图册则表现了老人家心系全球的情怀。

今天是伟大领袖毛主席离开我们中国人民的纪念日,伟人与英雄们用自己的青春与生命谱写新中国建设雄壮乐谱,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