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凌:知青那代人

 思与远方1 2020-09-09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思与远方

发布有思想 有情感 有启迪的文章

文  /  张  凌


知青那代人


我们这代人的父辈很多都是上山下乡的那代知识青年。我的妈妈十八岁离开了上海,离开她的父母,插队落户到吴兴县(湖州)仁舍公社先锋大队。一年后,我的两个舅舅一个去了江西,一个去了安徽。 

 很奇怪,每年到了春天这个鲜花烂漫,暖风拂面,各种春天的时令美食端上桌时,我总会想起我的妈妈,想起妈妈跟我讲起她在农村近5年的知青生活。也许,很多人对知青生活的了解是通过电视剧。电视剧里的知识青年常常是在挣完工分后,躺在草垛上晒着太阳,手边放着《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样的进步俄国小说,家境比较好的知青可能还有一个半导体收音机,高昂地播着红色歌曲。他们透过睫毛缝隙的阳光,望着蓝天,望着白云,想念着城里的家人,盼望着返城。 他们也许最渴望下雨天,因为下雨就不用出工,他们可以睡个大懒觉。 素不知农民伯伯是最不喜欢那连天的雨的。

 在妈妈的口中鲜有对知青生活的自怨自艾。更多的反而是对农村生活的津津乐道。春天的青翠,夏天的碧绿,秋天的淡黄,冬天的素净,春二三月的桃花水。插秧、割稻、养蚕、养鸡,养鹅……竟不是她的劳苦,反而是她的自豪。她口中的编蒲藤,蚂蝗钻进腿里,割稻拉破手掌,黄昏去鸡窝里摸出一个个温热的鸡蛋……是一幅幅富有生活、充满乐趣的集锦。她常得意地说:“除了元宝船里划橹,其他的农活我都会干!元宝船太活泛了,摇摇晃晃,站都站不稳。  那些会划元宝船的妇女凭着腰腿功一摇一晃,像跳舞,那叫一个婀娜。”

“养蚕宝宝很辛苦啊,半夜都要起来给蚕宝宝喂桑叶啊,就像养毛毛头一样的。所以叫蚕宝宝。每年养好了,我就想明年再也不养蚕了。可是一到来年,还是会报名养蚕。为啥呀?因为挣的工分多啊!”她每讲到这些,眉眼间总是充满着喜悦。我问她:“那你想家吗?”妈妈这时会轻轻叹一口气说:“想啊!怎么不想?每次回家,离开时都会哭……”

1973年的8月,妈妈考上嘉兴卫校。 两个同样上山下乡的舅舅,一个在1977年考上大学回到了上海,一个则是没能返城,留在了安徽。从1969年2月到1973年8月,妈妈在农村生活了近5年,对于这段生活,妈妈告诉我:“人永远不要停止对自我的提高和向内的生长。”妈妈还曾告诉我:“家发(插队到江西的舅舅)在江西插队干过农活时,白天一个人在山上养猪,晚上空下来在煤油灯下练字画画。有一年,隔壁县发洪水粮食都淹没了,家发就将自己省下来的粮食挑到100多里路外,支援当地老百姓。后来那个县委知道了就号召他们县的党员干部向上海知青学习”。


    没有任何一代人比知青那代更渴望知识,没有任何一代人比知青那代更理解知识改变命运的内涵。吃苦耐劳、坚韧不拔成了那代知识青年身上的标签。


     小时候,特别是春天的时候,妈妈会带我去她下乡的地方“走亲戚”。走在田埂上,她会告诉我哪个是油菜花,哪个是蚕豆花,哪个是地瓜秧,哪个是马铃薯的叶子……小小年纪的我自然是分不清的。可是跑在田埂上的快乐和自由永远烙在我的心里。我最喜欢跟着乡下亲戚的孩子去河塘边捉毛蟹。毛蟹也有勤劳和懒惰的,懒惰的图省事,不愿费劲打洞,随便找块石头就躲下面了。这样的毛蟹最好抓。勤劳的毛蟹就会在草坡上、土坎上、泥滩上安营扎寨,挖出一个个钱币大小的洞。更有狡猾的毛蟹还会挖几个假洞,来个空城计。所以亲戚家的小孩,在开始抓毛蟹前总要先进行一场地形分析,排除假穴,然后对真的穴前捣后堵……活生生一场人蟹地道战。

抓到毛蟹后的兴奋劲就别提多高了。可是捉到了,放那儿呢?他们让我捏着蟹的背,我看着那张牙舞爪地毛蟹可不敢。于是他们就让我翘着脚后跟,用脚前掌压着毛蟹。一只毛蟹我还看得住,两只三只……随着捉的毛蟹越来越多,保持翘着脚跟,控制脚掌的难度系数越来越大了,于是终有再也憋不住劲的时候,于是两脚脚尖同时落地……有的毛蟹壮烈在我的脚底下,有的则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逃之夭夭……望着那仓皇逃窜的毛蟹,亲戚家的孩子也傻眼了!刚刚想暴跳如雷,一看到我这个难得来一次还不熟悉的亲戚,只能忍了下来,只是在回来的路上,一直嘟着嘴,老大的不高兴。  我猜,他心里一定发誓:“再不带这个傻子玩了。”可是一到晚上,他们又会兴奋地问我:“晚上我们去捉黄鳝,你去不去?”……乡间的生活总有那么多的快乐说不尽道不完,就如农家餐桌上的美食,常常勾起我的想念。

童年记忆里还有一个美丽的画面,是五斗橱上妈妈用纱线钩出的台布,是床头妈妈绣出的枕头套,是妈妈用缝纫机给我做的白衬衣和连衣裙……知青那一代在他们的身上除了坚韧,更有乐观。他们总能把平淡的生活过得丰富而多彩。就像妈妈告诉我:“一个人永远都不要停止自我的提高、向内的生长;要积极地乐观地接受时代赋予的命运!”还有就是他们那代人传承给我们的对土地深入骨髓的亲近和热爱。

Ps:这篇随笔是我一气写下,想到哪里写到哪里,里面的时间、事件没有经过严谨的考究,难免有出入,还请各位看官海涵。  只当给各位看官茶余饭后的小乐趣。

作者简介

 

张凌, 浙江湖州人。1995年考入第二军医大学,从此开始军旅人生,努力唐诗宋词般地生活,力求与时俱进地工作。 奈何总是槛外一俗人,只等阅读和摄影中心向往之。

《思与远方》:灵魂的诗和远方


《思与远方》ID :  gh_dab365f80b8d欢迎赐稿交流合作 主编微信15695738508                    投稿邮箱:whming369@163.com  

原创作品刊用 请与思与远方或文作者联系

《思与远方》学习平台  

   主编:晓风

以文载道 以文会友 以文化人

坚持真实 严实 朴实的风格

不哗众取宠  不粗制滥造  不追名逐利

长按二维码关注《思与远方》

觉得不错,请在下方点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