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熊腊云 : 曾国藩的忧患意识

 思与远方1 2020-09-09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思与远方

发布有思想 有情感 有启迪的文章

 关注 《思与远方》  


思与远方  国家   社会   生活    责任 


曾国藩的忧患意识  



曾国藩,晚清四大名臣之首。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在政治、军事、文学、外交等多个方面取得了令人景仰的成就。很多人以曾国藩 为师,蒋介石也以他为榜样,毛泽东早期也曾对友人黎锦煕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可见曾国藩的厉害和影响之大。  


     然而,他又是一个极富忧患意识的教育大家。近读《曾国藩家书》,深为他的深谋远虑的忧患意识所折服。这些家书,大都是写给他的父母、兄弟和一些子侄辈的,透过一篇篇凝练而厚重的文字,一个忧患者的形象耀然纸上。这种忧患,不仅仅表现在对父母、兄弟、子侄的责任和担当,同时也表现在对家人的阿护和关爱——为他们计深远。其情切切、其意款款。而且,这种忧患意识的家书,像人才资源的宝矿,源源不断的为国家输送着人才。
  

在曾国藩从政的日子里,十年七迁,连跃十级。这样的升迁之快不但在清朝不多,在其它朝代也很少见到。然而,封建社会的世情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以及子贵父荣、父贵子荣等等。面对曾国藩的位极人臣和通天的位置,曾父的身份自然也高了起来,所以,家乡人托曾父帮忙办事的人也日渐增多,然而,这恰恰是曾国藩最为忌讳和忧虑的地方——曾国藩深恐老父在家乡卖弄人情,办一些违背朝规和不该办的糊涂事,于是多次写信告诫老父“莫管闲事”,嘱咐老父要谢绝一切请托。有一次,曾国藩听说父亲大人近来常到省城县城替人说情,赶快去函告诉他:这是干预公事,做不得。还有一次,朝廷将要委派新学官去家乡长沙,曾国藩又写信告诫父亲,万万不可去拜他,等等。  


     曾国藩有两个弟弟, 不但在平叛天军中骁勇善战,赫赫有名,而且在战场上克敌制胜,屡立战功。一次, 澄弟国潢在和曾国藩的通信中流露出此种苗头,曾国藩深以为忧,写信告诫他:“弟于世事阅历渐深,而信中不免有一种骄气。天地间惟谦瑾是载福之道。骄则满,满则倾矣”。又说:“凡动口动笔,厌人之语,嫌人之鄙,议人之短,发人之覆,皆骄也。无论所指未必果当,即使一一切当,已为天道所不许”。  

咸丰八年二月,国荃弟前线来信,诋上级长官,不乐意听从他的指挥,曾更是忧虑,当即去信批评:说此语已露出不耐烦之端倪,担忧“将来不免于龃龉”,提醒他勿忘了去年所赠箴言。两月后又去函 ,说顷接别人来信,言弟名“远震京师”。可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弟须慎之又慎。同治元年二月,知悉国荃与同事关系紧张,又写信批评他“只看对方脸色凌厉,看不见自己的脸色同样凌厉”。又举出他的来信“常多讽刺”之语,不平之气。并指出他的随员和仆人在外面“颇有气焰。而本人做何面目不言自愈”。 后又去信,责他不太廉,指他往年刮钱买地一事。并警告说:若一面建功立业,外享大名,一面求田问舍,内图厚实。二者皆有盈满之气,全无谦退之意,则断不能持久。此余所深信,而弟宜默默体验着也。最后曾国藩又说:听从批评,哪怕批评的不是事实,态度也要“抑然”不得,“悍然”,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这里,他对两个立有战功的弟弟,既有批评和规劝,又有提醒和期待,使他们在领兵打仗中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得有半点骄傲之心。 
难怪曾家军在平叛中多打胜仗。 

 
      对子侄辈,曾国藩更是忧其吃苦太少,一再写信告诫他们:要在艰苦的生活条件下磨练自己,经得起挫折,要求孩子一生铭记十六个字: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曾国藩在京城见到不少高干子弟奢侈腐化,除了不让自己的孩子在京城长沙等大城市居住外,反复告诫他们:饭菜不能过于丰盛,衣服不能过于华丽,门外不准挂“相符”、“侯府”的匾,出车要轻车简从。咸丰六年十一月十五日,他给长子曾纪泽写了一封信说,世家子弟,最容易犯一奢字和一傲字,京师子弟之坏,未有不由于骄奢二字者,尔与诸弟其戒之,至嘱,至嘱!  

在给沅弟、季弟 《时以子侄辈骄傲为虑》的信中,曾国藩写道:“我家的后辈子弟,全都没有经历过艰苦贫困的生活,以致自视甚高,口气过硬,整日呼奴喝婢习以为常,最让人担忧的是这种骄傲之气已经病入膏盲仍未曾为其觉察”,并责备季弟对侄儿季泽太宽松,赐给纪泽的路费太多, 不要让他养成大脚大手的坏习惯。  


     曾国藩的忧患意识,极大的感染和调动了曾氏家族的积极性和奋发精神,短短二百年,曾氏后人有成就的就多达二百四十余人,这在中国家族的历史上实在是不多见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