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东吕乡村庭院,醉美于“形”,魅力于“心”

 海燕文化工作室 2020-09-09

美文欣赏

“醉”美乡村庭院

文|王兴满


东吕村口石牌坊


走进桥头胡街道东吕村,美丽庭院的景色,就会不时地映入人们的眼帘,一排排新房,一条条道路,房前屋后,道路两旁处处绿树成荫,花草丛生,使干巴巴的水泥房屋与绿色颜值相得益彰。令人欣喜的是,家家庭院里绿色满院,繁花似锦,排列着有条不紊的花盆,种着名目繁多的花木,名曰杜鹃、兰花、金杏、金豆、坚槭、茶梅、天竹、水竹、茶树、枣树、金橘、红豆杉等,这些栩栩如生的树桩盆景,千姿百态,色彩纷呈。有的廊檐下摆放着一只只木架、竹架,在架上排列着一盆盆婀娜多姿、形态奇异的仙人球、仙人条、仙人掌。不少庭院内的石榴树高出围墙,碧绿小枝叶和鲜红石榴花相映成趣,迎风招展,真有“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支红杏出墙来”的滋味。更引人注目的是有家庭院里长着2米多高的如树似的仙人掌,下枝粗壮挺拔,上枝叉开一层层手掌似的横枝,在交叉的枝掌上开着黄色的喇叭花,主人说这株仙人掌有20年的历史了,起初是一瓣仙人掌培植,慢慢长成了现在这样子,确实不易。不少阊门两旁和顶上,盘延着紫藤、弯曲坚韧的紫藤杆上长着一瓣瓣翠绿色叶子,叶子下开着一串串紫色的花。围墙内外攀爬的灯笼藤,藤上长着一只只红色灯笼花,把普通单一的民居阊门装扮成公园式的藤门。全村288户,已创建美丽庭院104户,占32.6%,经过一家一户庭院的绿化美化,把昔日的东吕村装扮得春意盎然,欣欣向荣。村民见到自己的村有这样的情景,都喜笑眉开,赞不绝口,说过去连做梦也想不到,如今梦已成真。

东吕村位于茶山脚下,黄墩港畔冲击平原上,自宋淳祐五年(1245),宁海县主簿吕继问次子静中在此定居,建村有770余年的历史。村中大多村民姓吕,故以姓氏来命名。世代聚居在东吕村的村民,一村一姓,和谐相处,体现了浓浓的一家亲。


随着深化改革,尤其是这十几年来,村民造起了一幢幢新房,大多是江南地区传统式的一字型结构,每户二至三间,每幢二至三层,乌瓦屋顶,白色或马赛克墙面,屋前有天井、围墙和阊门,形成了一个庭院。这些一家一户庭院与道路有机结合,排列有序,彻底改变了历史遗留下来的那种房屋朝向凌乱,陈旧破损,墙垣残壁,道路窄小弯曲,雨天泥泞难走,甚至垃圾成堆,臭味难闻的状况。村容村貌虽然变了样,可是,村民仍然感到这些单一的水泥结构房屋,晴天闷热,雨天潮湿,生活环境不够舒适。

石头庭院

2000年,东吕村把经过村东边的2000余米长的汶溪溪道进行了改造,溪的两岸拨坎,溪底拓展挖平,筑起堤坝蓄起了水,碧波清水紧紧环绕在村边。溪岸上种植了各种花木,一条花红柳绿的风景线在村边形成,增添了村的美景。2015年村庄的西侧又建起了一条沿村笔直公路,北连象西公路,南接茶桥公路,使村庄道路四通八达,平坦宽敞,行走方便。村庄条件的改变,为村民转变观念,增强爱美理念,提升文明素养,打造美丽庭院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世代居住在东吕村的村民,深谙这块土地的珍贵,不忘初心,珍惜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既要保护好传统村落的根基,历史文化的价值,又要做好适应社会发展,提高家庭生活的质量。家庭是我们村民居住的单元,是村里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把家庭建设好,才能把村庄建设好。于是,一个“因地制宜打造美丽庭院,改变观念创建美丽庭院,求新求美发展美丽庭院”的举措,在东吕村扎实地开展。


上图别墅式庭院  下图 活动现场


2014年,村民吕伟成、徐冬飞、徐建军、吕邦定、吕方宝等5户家庭开始培植花木盆景,美化庭院。

2015年春季,他们把自己的盆景摆放在村文化礼堂的广场上展示,引起了其他村民的兴趣,也纷纷培育盆景,在各自庭院里绿化美化。

2016年,村里举办杜鹃花展,在村西的公路边搭起了一排排帐篷,把村里2000盆杜鹃花盆景集中展示,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一盆盆造形奇特的杜鹃,盛开着红色、粉色、紫色的花朵,吸引着广大群众,甚至连城关地区的爱好者也前去观赏,获得了点赞。花展期间,全村人来人往,车流不息,这样热闹的场面使村民高兴不已,同时也带动了东吕村的经济发展。有了这良好开端,村民热情更高涨了,更自觉参与到打造美丽庭院建设。

红妆庭院


2017年4月14—22日,“东吕杜鹃花节暨美丽庭院”展示活动,由桥头胡街道主办,东吕村承办,有4000多盆盆景参展,以“花开东吕、潮起黄墩”“平安汶溪、谐美东吕”为主题,开展了美丽庭院秒拍、评选、认购等系列活动,还配合百姓大舞台,民间文艺团队特色表演,诗画创作系列活动。经过精心评选,评出了19户特色美丽庭院。如“农耕庭院”,结合家庭的实际,展示了犁、耙、锄头、风车、斗笠等农家特色农具,突出了农村农民庭院的传统风俗。“书香庭院”,根据户主爱好读书和书画的特点,展示了花木盆景与书和书画相结合的风貌,体现了诗情画意的特色,突出了耕读传家的传统风尚。“茶艺庭院”,由于户主爱好喝茶,创办了茶馆,培植了盆景,庭院里茶香飘逸,鸟语花香,美景良辰,邀请亲朋好友围坐一起品茶聊天,过着休憇、舒畅的自在生活。“石缘庭院”,户主爱好各种石头,到处寻找采购收藏,院中摆着许多特色的石头,陈列着珍贵的奇石,与石头结成了缘分,在院子里还种着各种花木,突出了石头与盆景相结合的庭院。“杜鹃庭院”,本来户主对种花没兴趣,平时爱好游玩,自村里开展美丽庭院建设后,他的爱好也随之改变,学会种植盆景技艺,自发寻找树根,培植了各种各样的杜鹃,杜鹃花竞相开放时,整个庭院绚丽多彩,姹紫嫣红,鲜艳夺目,“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宗祠内拱型石板桥


绿色宜居的生态环境让今天的东吕村充满着气象万千,生机勃勃,让村民获得更多的自豪感和幸福感,身在家门,就能欣赏到花木盆景,闻到花味花香,心情舒畅。村民心有感触的说,如今村里有这样的气象,是完全得益于党的十八大以来一系列的方针政策,充分发挥山海资源的优势,抓住机遇,发展经济;是靠深化改革,“三改一拆”“五水共治”,环境整治的结果;又是我们亲手劳动,梦想成真的结晶。


东吕村为打造美丽庭院,重视村庄规划,合理布局,在村口竖起了古韵风味、现代气派的石牌坊。在村北端彻底改造了原来荒草坛、坟墓地,建起了村委会办公楼、文化礼堂、广场、花坛和水池,池水波光粼粼,给村庄带来了清秀,给村民增添了灵气。花坛上一株620多年历史的香樟树,树枝招展,绿叶成荫,是村落古韵的象征。依附在村民屋边建起了造型别致的花坛,长着各种草丛花木,营造出优美环境,成为村的文化地标,美丽花园,是村民娱乐休闲的好去处。

阊门盆景

农耕庭院

茶艺庭院


南端又修整了清乾隆二十九年(1767)建的吕氏宗祠,面貌焕然一新,呈现着古色古香的韵味,成为吕氏族人的精神家园,又成为村老年协会活动室,老年人用膳的场所。


几年来,东吕村打造的美丽庭院不光好看,且着重提升村民的整体素质。“慈孝庭院”户主吴良勇,毕业于西北农林大学,现供职于浙江围海集团公司,向来对父母孝敬,在自己村里建起了别墅式房屋,给父母居住。自村里兴起美丽庭院建设后,又在院子里美化绿化,让父母在晚年享受天伦之乐,传承着慈孝家风。


2014年始,薛维海、钱伟建、吴良勇、吕允斌等在外工作的东吕人士和企业家,每年向村里老年协会捐款,办起了食堂,让全村30多个老人,无忧无虑地就餐。2017年,庭院农户把展示盆景所拍卖的资金,也全部捐给了村里老年协会食堂,改善老人用膳。


慈善爱心,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的新风尚,正在东吕村得到了体现,呈现着村美、家美、人更美的新气象,社会主义文明新风得到了传承和弘扬。

作者简介:王兴满: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图书馆学会会员、中国当代写作协会会员、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宁波市民间艺术家协会副主席,宁海县文联原秘书长和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编著《宁海故事精选》、《前童古村落》、《骨鲠千秋方孝孺》、《舒岳祥的故事》、《宁海工艺作品选》、《走进前童》、《传统文化村庙岭》等七部编著作品,文学作品多次荣获国家级文艺奖。

□ 编辑:林海燕

□ 图片:王兴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