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应可军 | 宁海长街镇山头村西山殿古戏台故事

 海燕文化工作室 2020-09-09

宁海长街镇山头村西山殿古戏台故事

文/应可军



宁海长街镇山头村,地处三门湾畔,依山傍水,毗邻宁海沿海南线。北面紧靠旗山,东与大湖村相接,南与大渔冯、丹屿背相连,西与翁家相邻。目前有人口800多户2600多人,冯姓占65%。经济收入以种植水稻、柑橘为主。
  
一个可以细细品味的村落,必然是有其深厚历史底蕴的。而历史由人造就,尤其是英雄。宁海山头村,就与一个英雄的名字紧密联系。他就是———抗清名将张苍水。

离长街镇3公里处,一眼可见南面田野上矗立一座不高的孤山,形如一面迎风展开的三角旗,就称为“旗山”。旗山海拔144米,卓然孤立。山巅还留着当年戚继光抗倭建造的烽火台,今存高达3米、深宽各8米的石砌高台。登台可远眺三门湾海面、滩涂,如发现异常、放烟为号,故曾名“烟墩山”。而在山麓最东的一座古村,就名曰“山头”。

山头,既是旗山之头,又是村名。据《旗山冯氏宗谱》记载,山头冯氏之祖冯安云,曾任职南宋河南彰德府尹,元武宗四年(1311年)领兵驻于宁海。因此处兼有山海渔盐之利,举家定居于旗山之东南。后又有王姓于元至顺元年(1330)自黄岩迁入,蒋姓于明洪武十五年(1382)迁此。
  
山头古村背依旗山,门对大海,在天之涯、海之角繁衍生息,经历十几代自给自足的沧桑岁月,几与世隔绝。数百年来,海潮远退,村民围田筑塘,现在,村庄有39个姓氏,以冯为主姓。村民以农渔、山林、海涂为业,村中老房子逐渐改建,冯氏宗祠正在重修。
  
山头村由于与抗清名将张苍水有鱼水血缘之情,故旗山上下保留的有关古迹也特别丰富,如石城、演兵场、文昌阁、土地堂、孤魂祠、半山庵、娘娘殿、石塘庵等。其中最为著名和重要的是当年张苍水在此抗清屯垦、作战的指挥部———西山殿,和曾经留宿过的石塘庵。如今,西山殿前的煌言亭上所书对联“村有腴田忠烈留,海扬义帜旗山举”,无疑就是最好的说明。

  
张苍水(1620——1664)名煌言,字玄箸,号苍水,明崇祯十五年(1642)考中举人。能文章,善骑射,好玩论兵事。他忠烈一生,全祖望尊称“张忠烈公”。今宁波市海曙区保存有他的故居,列为省级文保单位。
  
在张苍水44年生命历程中,曾为抗清复明四入长江、三下浙闽,被史学家称为“义帜纵横二十年”。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张苍水与郑成功以20万兵、数千战船决战吴淞口,后因联军指挥失误,最终兵败。郑成功率部攻取台湾侍机复明,张苍水带领数名随从从皖南秘密抄山路走了27天,到达宁海县城。传说张苍水遇到一位扫地老人,他儿子参加过义军。据老人指引,张苍水来到山头村察看地情,认为此处地旷人稀,而且易守易退,既有海涂良田可垦,更有旗山为屏,有利发展抗清势力,于是决定在此屯田招兵,集聚千余义士,蓄积抗清大业。 
  
当时张苍水曾写道:“海滨居民闻余生还,咸为手额,却以壶浆相饷。”特别是冯氏家族,知书达礼,当时还穿着明朝衣冠。他们冒杀头灭族风险保护义军,与义军相依为命。不到一月,张氏旧部招摹义军竟达千人,几月之后达到数千人,两年期间,义军最多有七千人。
  
西山殿原称“东庙头”,占地800平方米,原是纪念东汉名将赵登的庙祠,后成为张苍水抗清屯田指挥部。义军在旗山上砌筑石城,修筑练兵场。如今,石城杂草丛生,破败不堪,可依然能见到一段遗留百米左右的城墙。城墙内就是早已荒芜的练兵场。

  
西山殿内原立着张苍水亲撰的“山头重筑海塘碑记”,这是庚子年(1560)张苍水出资倡议,并亲率军民在旗山下挖数十亩蓄积淡水的大水塘后写的。筑塘蓄水使乡民和兵士共同享用。石碑上的一言一句,都展现了张苍水对村民的同情和报答之心。至今长街山头村民众,人人皆知张苍水捐金筑塘惠民的功绩,将这座海塘称为“煌言塘”。

顺治十八年(1661),清廷发布“迁海令”,令沿海村民内迁,废毁村庄船只、片板不准入海。义军被迫移师象山南田屯垦。康熙二年(1663),清军三万与数千义军血战中,张苍水为减少兵士死亡,下令解散义军,带随从隐迹于悬山,一年后被捕。张苍水不为官禄引诱,誓不投降,从容就义于杭州,葬于南屏山,与岳飞、于谦并称“西湖三杰”。
  
康熙二十二年(1683),迁走他乡的山头村民重回故里,荒芜的土地和幸存的古庙得以复苏重建,西山殿和古戏台也重修重建,“煌言塘”俗称“门前塘”,进行了浚修。
  
山头村文士冯永年在《旗山竹枝词》中写道:“西山庙外漾清流,一片波光似镜幽;每到伏庚炎暑候,纳凉人共坐桥头。”山头村民在旗山上建“孤魂祠”,悼念死去将士英灵。

  
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张苍水就义112年后,清廷赐张公谥号“忠烈”。1936年,宁波城内张苍水故宅前一条街巷命名“苍水街”。2005年,长街镇政府和山头村出资重修西山殿和古戏台。不久,宁海县将此处古迹列为文保点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山头西山殿又称“东庙头”。据《旗山冯氏宗谱》记载,西山殿重建于清初(1644——1911),坐北朝南,偏东,设石库式门三扇。中门顶上嵌“西山殿”石匾,门墙底座嵌“张苍水屯兵处”石碑。沿建筑中轴线由南至北为倒座、戏台、正殿,东西厢房分列两边。正殿为单檐平房,硬山顶,为近年重建的砖混结构建筑。门楼为单檐楼房,面阔五开间,进深五柱七檩,设石库式门3洞,中门上嵌立“西山殿”石额匾一块歇山顶,戏台面阔4.6米,进深4.7米,距地面1.4米。飞檐翘角,屋脊飞龙走兽灵动。戏台顶藻井底为八角形,中间为盘式层递圆形收缩,是为叠涩盘式建法。戏台也是当时活动中心。至今上演的戏曲均穿明代服装。
  
山头西山殿是明代抗清民族英雄张煌言屯兵于沿海时的驻所。2007年9月山头西山殿被公布为第三批县级文物保护点。

1659年张苍水抗清屯兵旗山时,烟墩又作指挥瞭望台。山头烽火台作为明清时期的军事设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2007年被列为县级文保点。2012年3月26日被公布为宁海县第六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应可均 ,笔名筱瑛,曾用名应可军,浙江宁海人。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近代史史料学会会员;浙江省、宁波市民间文艺家协会、诗词楹联学会会员宁海县诗词楹联协会常务副会长、地名协会副秘书长等。酷爱收藏宁海地方文献,被评为宁波市十佳藏书家庭”;走遍全县村落,考查风土人情,庋藏大量原始材料,又被评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普查先进个人、首批浙江省民间文艺优秀人才宁波市十佳业余文保员”;其间,曾在《宁波日报》《宁波晚报》《宁海报》等刊物上发表过不少的史论作品,参与策划多种文化活动,编著多种有关宁海综合文献等。著有《宁海历史上今天》《宁海姓氏溯源》《宁海之最》《宁海古戏台》《宁海民政志》等著作。

□编辑:叶寒

□图片:网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