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国家庭教育分为两大流派:从严管理派和顺其自然派。用通俗的话说就是虎妈和猫爸。这两大流派的争论,在电视剧《虎妈猫爸》里有精彩的演绎。 从国家层面上说,就是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之争。 在新中国成立50周年周年之际, 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适应21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社会主义新人;深化教育改革。 转眼17年过去了,虽然各地学校依然打着素质教育的旗帜,开设各类丰富多彩的课程,应试教育不但没有寿终正寝,反而地位日益巩固。 减负的呼声每年都在提及,家长们却依然置若罔闻,周末带着孩子转战于各类培训中心。谁也不愿意再用17年拿自己的孩子做试验,去赌素质教育的“未知”的未来。 虽然应试教育饱受争议,但毕竟有几千年的成功经验。只要顺应潮流,教育方式简单成熟,便于操作学习。最重要的是,到目前为止,顺应这一趋势,成功的概率远远高于“素质教育”的不确定结果。 说到底,这两种流派争议的本质是,幸福童年和成功人生孰轻孰重? 眼下,经济不景气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大学生就业难。同时,为了应对萧条,各企业纷纷裁员,导致竞争变得异常激烈。 经过残酷现实的洗礼,家长们空前地重视起家庭教育来,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未来读名校,进名企,拿高薪。 我有一个学生,在2011年复读一年,成功跳出“农门”,考上了北方交大,学习通信工程,毕业后进入华为,成为一名软件工程师,前途不可限量。用不了5年,他一年的收入就会超过他的大多数同龄人的10倍,一年顶十年。 素质教育的理念是好的,可是孩子的青春短暂,经不起试错。比起快乐的童年,家长们更愿意选择成功的人生。 我们小时候,父母大多数没有什么文化,谈不上重视家庭教育,顶多是督促写作业,属于放任自流式养育。一个村子出一个大学生,那可是村里的大事,是光宗耀祖的事情。 记得在小学的时候,我有一个发小,他的爸爸是小学数学老师,对他管理非常严格,无论什么时候,我们一群小伙伴找他去玩耍,都被拒之门外。从低矮的窗外望进去,他永远都是在不停地学习,被我们笑称“书呆子”。 然而,时过境迁,当年高考(1989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上海交大,现在功成名就,把当年嘲笑他的小伙伴们甩出好几条街。 诚然,我相信,幸福童年和成功人生并非不可调和的、非此即彼的两个极端。 为是实现两者的完美统一,我通过以下几个方法进行家庭教育训练: 一、发展良好的亲子关系 当父母善于陪伴孩子,参与孩子的活动,懂得尊重孩子,并积极与孩子沟通时,TA就比较容易接受“安排”的任务,乐于去完成“每日任务清单”,以换取爸妈的开心。 与此相反,剑拔弩张的家庭关系极易导致孩子的叛逆心理,事事与家长做对,产生抵触情绪。所以,纯家长专制独裁的家庭教育模式可能会短期提高管理效率,但牺牲的是长期的不和谐和抵触。 二、用梦想激励自我管理 父母的陪伴和督促是儿时的重要家庭教育手段,但随着孩子的慢慢长大,就有开始逐渐放手,毕竟,独立成长是人生的必经阶段。 从小帮助孩子树立远大的目标,每天用梦想而不是闹钟去唤醒TA开始新的一天。这样,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就会逐渐提高,做事情慢慢变得自动自发,而不需要父母监督或强迫,直到父母完全放手。 三、每天期待快乐周末 虽然我家平日的训练安排的很满,但是周末我只给苗苗报了一个她喜欢的画画,而且只有周日下午一个半小时时间。其它时间我会带她找她的表姐们玩耍,或者看自己喜欢的书、动画片等。所以,她特别期待周末的到来。 周末是苗苗忙碌的学习生涯的润滑剂,是她快乐童年的美好回忆。她的许多同学都非常羡慕她,周末可以睡懒觉,不用一场又一场地学长学那,可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即使在平时,我家每天也有苗苗喜爱的游戏或锻炼活动,而不是纯粹的学习。通过劳逸结合,提高学习效率。 只要从小培养了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孩子逐渐从被动变为主动地完成“每日任务清单”,自我管理效率提高了,TA就不觉得学习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并且会发现其中的许多乐趣。 比如说,随着时间的积累,每天的训练有了大的进步,取得了令人羡慕的成绩,孩子的自豪感就会增强,从而增加了更加努力的信心,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有了快乐的童年,有了远大的目标,还需要坚持行动,才能将快乐童年变成成功人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