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7诺奖落幕,中国继续陪跑!?

 苗爸英语启蒙 2020-09-09

这是软实力英语的第292篇文章。

2017年诺贝尔奖各科奖项陆陆续续公布完毕,有着13亿人口的泱泱大国中国,再次与诺奖无缘,继续成为陪跑者。

尤其是在大家都感到祖国这些年来,在科学技术方面,获得了许多突出成就。然而,至今在科技方面,还没有一项实现了零的突破。

媒体的跟踪报道,牵动着亿万人民的心,诺奖虽然颁发完毕,但是中国网民的心却无法平静。于是,大家又开始了年复一年的口诛笔伐,怒怼体制歧视的有之,狠批种族偏见的有之,质疑评选不公的有之。

令人庆幸的是,在这一片吵杂声中,还有一股清流,有一种声音在反思中国的人才培养机制,反思中国的教育机制,追溯问题的根源。

01

教育之症结

我们的教育究竟问题何在?

高考恢复40年来,我们的教育变革一直没有停止过,并且在不断地影响着千家万户。

中小学的素质教育,12年义务教育,弘扬传统文化,高中取消文理分科,大学名校自主招生,建设双一流大学等等,每一项变革都显示出改革者的远见和魄力,并且正在逐渐改变着我们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影响着千千万万孩子的未来发展。

然而,中国地广人多,发展不均。任何一项政策的发布,在不同地方,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在一些师资短缺、基础设施落后的地方,一项政策的落实,能有60%,都属不易。

还有,人的观念的转变,绝非一朝一夕之事。

在当年湖北黄冈中学红遍中国的时候,各地掀起了学习黄冈经验的热潮。时过境迁,黄冈衰落了,河北衡水中学异军突起,于是,衡中经验成了大家学习的榜样。

在此之前,还有洋思中学的洋思经验,风靡全国,如今,风停了,一切又归于平静。

改革不能盲从,不能只重形式!

02

钱学森之问

2005年,病榻上的钱学森感慨地说:“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够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 接着钱老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 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

其实,杰出人才不是学校培养出来的,学校只是为人才的发展打下了基础,真正优秀的人才是在社会、工作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还有时代发展的背景。

如今,中国在各领域取得的骄人成就,离不开几十年来教育的积累和经济发展的助推。在科技领域,多年以来,中国一直是追赶者和陪跑者,如今,我们在诸多领域已经成为领跑者。

2017年5月,来自“一带一路”沿线的20国青年评选出了中国的“新四大发明”: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和网购。此外,中国在大飞机、航天、航母、核潜艇、天眼、量子计算机、量子通讯等方面都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这些成绩,除了杰出人才的贡献之外,更是广大科技工作者集体的智慧结晶。钱老如果地下有知,对这个伟大时代,会作何感慨? 历史无法设问,但我相信,忧国忧民如钱老,一定会为挺直了腰杆的中国喝彩的。

03

创新性思维

美国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它的人才成长环境和创新思维。受此影响,它的科学和技术一度碾压世界各国,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

中国在追赶的过程中,一直在不断地反思,在批判性思考。中国人的智慧是有目共睹的,毕竟,我们的科技曾经领先西方上千年。新的千年,睡狮猛醒,举国上下,同心协力,共圆中国梦!

创新改变世界。 2017年10月11日,在杭州云栖大会上,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透露,阿里巴巴成立探索人类科技未来的实验室“达摩院”,并在三年内为此投入1000亿人民币的“启动资金”。

创新就是做实验,我们终于有了自己的探索未来科技的实验室,与苹果、微软、谷歌相比,虽然起步有点晚,但我们终于跻身食物链的最顶层。

04

家教之变革

推动摇篮的手,就是推动世界的手。

与社会变革、企业创新相比,我们的家庭教育还是固守成规,千年不变。

最近读了几本名人传记,《乔布斯传》、《基辛格传》、《洛克菲勒回忆录》,通过阅读,我在思考家庭教育对于他们的人生成就的贡献,以及究竟什么样的家庭教育,才是为国家培养有竞争力的下一代?才是真正“推动世界的手”?

两个字,格局。

李彦宏,甚至马化腾,他们和马云的差距就在于格局。

家庭教育也不例外。孩子今天的差异,是由10年前父母的格局决定的;10年后孩子的差异,是由今天父母的格局决定的!你的格局,决定你的结局!

没有格局的人,一直在模仿,一直在追赶;而又伟大格局的人,终将成为领跑者!

我们的家庭教育观念必须改变,不能人云亦云,不能忙于模仿别人的方法技巧,而应该重视放大孩子的格局,拓宽孩子的视野,树立孩子的目标,栽种孩子的梦想!唯有如此, 才能打造出未来发展的领跑者,而不是陪跑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